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回归线上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回归】飘逝的年关旧韵(随笔)

编辑推荐 【回归】飘逝的年关旧韵(随笔)


作者:焦民权 白丁,89.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86发表时间:2019-01-26 07:34:22
摘要:过年,总是儿时的记忆,哪怕而今的年更加自在,儿时教育与被教育成为记忆中飘渺的歌,腊八、祭爷、蒸包子,不单是吃的主题,也是成长的主题,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国人总在记忆深处为年节留足了美好的韵脚。

【回归】飘逝的年关旧韵(随笔) 现在这年过的越来越寡味,新衣新、美食美、春晚一大堆,短信、微信、视频对话,现代科技的风吹散了乡愁,却不能吹转流失的岁月;欢庆的热闹麻痹了孤独,却叫不醒沉睡的关怀;明亮的灯光照亮了黑夜,却照不出前行的脚步。年节木鱼般的脚步,找不到灵魂的冷暖,人们朝拜般互相拥挤互相祝愿互相斯
   跟着从今年跨到明年,可新衣俗、肉味材、歌声做作,年的滋味总不及过去味长醇厚。年幼时过年的记忆像一条古老的溪流,经久不息,那飘逝的年关旧韵依然响彻耳际。
   祖先创造的年节是个系列洗礼过程,迎新年意味着人们对变化、改变的期待,而变化需要不断地刺激、重复地巩固,过年的变化始终在期待中静静流淌,静穆而庄严。
   年节的气味是从腊八节开始的,胡萝卜、白萝卜、黄豆、豆腐、白菜等家里有的原料毫不遗漏,丰腴的腊八菜让这开年的节日不同寻常。这是祭祖的节日,这天相传是释迦牟尼的成佛日,许多地方都吃腊八粥,关中道上,人们用腊八臊子祭佛祭祖祭自己,腊八其实也是春节准备工作的开始。农村家里的祭祀就是祭祖先,祖上就是最高的神,他们的祭祀与佛祖关系不大,中堂的长寿画、虎啸图祝福的都是家族,香一焚起,全家静穆,当家的就开始说道家族的荣耀,子女应追求的目标,尽管孩子们的眼光不时地关注盆下扣着的腊八菜,父母庄严的神情还是感染着全家人的荣誉感。男主人吧嗒吧嗒烟袋后的沉思,女主人头帕下的白发,长子女理解懂事的神情,小孩子安静的气氛,都让开年第一个节日显得庄严静穆,意义非凡。
   祭灶在民间传说是为了巴结灶王爷的,传说灶神自上一天的除夕来到民间人们的家中后就一直在家中保护和监察每一家,保护这一家有吃的,监视这家人有没有浪费恶行。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神就会上天庭向玉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帝根据灶神的汇报将新一年的祸福吉凶的命运交于灶神之手,所以对一家人来说灶神的汇报显得非常重要。祭灶就是送灶神祈求来年吉祥安定。吃饱是中国社会历史中最崇高最现实的理想,一般家庭祭灶时大都把节约粮食、祈求吃饱作为节日的教育主题,也可延伸到善恶是非。家家烙上祭爷锅盔,七十年代的关中农村一般都烙两种,一种白面的,一种黑面的,人前吃黑面的,人后吃白面的,这关系到生产队分救济粮的大问题,人前人后吃的原则轻易不能撼动。现在说起黑面,都没人知道是什么,黑面在磨面时,由麸皮磨成,味糙苦,极不好吃,黑面、包谷面、红苕是六七十年代关中平原农家餐桌上的主力,吃白面锅盔狼吞虎咽,黑面锅盔细嚼慢咽,多喝水,冲下。祭爷锅盔是要留几块放在柜子里的,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是娘亲的牵挂的礼物,这黑白锅盔的哲学教育让生活的逻辑变得具体而生动。
   祭爷的日子一过,老辈子就开始告诫全家人要过年了,注意言谈举止,告诫孩子不管平时多么调皮,年跟前不能缺礼貌,不能浪费粮食,不能说话伤人,不能不完成作业,外头人不能打骂媳妇孩子,不能怠慢老人,不能惹是生非,媳妇不能言语冲撞长辈,不能不守孝道,不能浪言浪语、行为不端。笑容弥漫在家庭成员的脸上,见了孩子就夸长得心疼,见了媳妇就夸可怜稀样会过日子,见了老人就夸身板硬朗福多寿高,老辈的告诫让全家人自觉不自觉地学会了说好话,这有些像六月的麦田吹过的风,迎风便能感受到即将丰收的喜悦。大家很重视为人处事,一种心理暗示形成后,人们就会按照这种预示和预期理解行事,好的暗示指引着好的结局,不良的暗示也会影响人向不良的方向发展。
   经过这几天平静地准备,老辈们的叮嘱监督便开始实施。年的氛围经过两件大事就酝酿成了。第一件事,是漫屋子,全家人全部动员,分工明确,“泡白土水”是个技术活,须家庭主妇或主男操作,把前两天买来的“白土”掺一定量的水泡好,“白土”可能是含有石灰的泥土,老山根、老窑根底下寻找,专门有人推着轻便车子出售。大人搬大物件,孩子搬小物件,把家里的盆盆罐罐全部搬到院子里,细铁丝、旧鞋子、旧书报、烂锄破锹全都是处理的对象,平时看不到,清理一大堆,搬柜挪瓮,用塑料纸、废旧纸苫上,先清扫灰尘,然后开始用墙刷漫屋。屋内泥土墙,屋外门楼子,都要漫三遍。第一遍漫过,看到屋墙湿黑,干后,漫第二遍,屋墙湿白,干后,漫第三遍,干后,屋里就焕然一新了。这一天中午饭就免了,直干到下午才有饭吃。筋疲力尽,看到焕然一新的屋子,年的希望就滋润着全家人的新房,变化、希望以一种美的诞生陶冶着全家人的性情。全家参与,成果共享,相互关心,相濡以沫,在迎新的历史关头,家庭就成为关爱的家园,一场不同寻常的劳动在老辈子的叮咛中长出了教育的意义。这一天孩子们有个要求,就是卖了破烂的钱能给全家人买点吃的,给自己买挂鞭炮或买个发卡,这一天的家长是豪放大方的,“买吧,能成!”“以后要听话争气!”孩子允诺得很快,允诺的种子也会在孩子的心里发芽生长。
   第二件事,就是大年二十八九蒸包子,这活路家庭主男可参加也可不参加,主妇和面,婆婆妯娌帮忙包包子,老人有灶里烧火的,有坐火炕说闲话谝闲传指点大人小孩的,小孩子借东西买东西,腾空肚子准备把包子吃美,蒸包子要蒸一天,蒸糕子馍回礼,蒸肉包子送亲,蒸菜包子、地软包子、豆包子自己吃,两个大瓮装不下,孩子们揣一怀怀包子尽管吃,大人再三告诫肉包子在后头,孩子们等到最后一锅肉包子,都耸着肚子大叫吃不下了吃不下了,还得吃最后一个。第一锅包子出锅,孩子们有个重要活路,就是放鞭炮,眯着眼睛,伸长手,弓着前腿,点着捻子随时准备扭头逃离。“啪啪啪”的鞭炮声像赶车的鞭子,把年关催赶到眼前,年节的高潮很快就来临了。
   大年三十,一大早,院子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大年初一开始几天院子里的财宝是不能打扫出门的,摆正祖上遗像,轻轻拭去灰尘,焚香上炉。新衣服试了压在枕头底下,糖果放入盒中,压岁钱放在荷包里,新年的日子静静地到来,一切就绪。除夕夜吃年夜饭、祭祀和守岁等,正月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这三天,一般除了做饭,不做任何工作,忌讳说不吉利的话,要拜访至亲和尊贵的亲戚。
   大年初一是在鞭炮的敦促中醒来的,谁家的鞭炮声响得久,响得早,预示谁家财运旺,抱着的、牵着的、跑着的孩子们,跪在爷爷奶奶的床前拜年问好讨要压岁钱,儿孙们一家一家地问候长辈。跪拜与得财的因果逻辑年年强化,传统的秩序井然有序,岁月中尊老爱幼的煦风照亮了昨天、今天和明天。过大年,穿新衣,年味儿最浓的还是妈妈的叮嘱,新的一年来了,大人不能重说孩子,孩子不能犯忌,少受批评,一年开头挨训,一年挨训,一年开头打骂孩子,一年不能清净,一年开头诸事不顺,来年万事闹心,在这种小心翼翼之中,调皮的孩子似乎也不那么调皮了,不合拍的媳妇似乎也善解人意了。大年初一的饺子不能煮烂,若煮破了只能是煮“挣”了,绝不能说“破”了。其实过年就是图个吉利,图个心理暗示,家中总有人吃到钱币,嘎嘣响声中,预示着来年财运亨通。
   飘逝的年关旧韵,播种着希望与未来,道德的生长在不知不觉中滋润发芽,没吃过黄连得到的甜蜜,味蕾被腻味逆袭,关爱成长在年关的风雪中散发着诱人的香醇。
   咸阳桥上的灰尘是否还飘逝着年关的旧韵?

共 288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年关快到了,这久远的年味儿似乎都在文字里飘荡,让人唏嘘,感伤。作者此篇的年关旧韵真是飘逝了,要不是作者今日写出来,我都不知道在那一方水土上还养着这样一方人。曾经的旧俗是那样清晰可触,彷佛就在眼前,在那些在年关忙碌的人们,惦念的是那时光芸芸众生里圣洁的灵魂,还有那份来自远古的真诚!那些年关旧俗其实就是民族兴旺的生命之根,难道真的让这些都会飘逝吗?有可能。但这其中蕴含的教化之功有谁来继承光大,难道这块土地上的命脉根须就这样枯黄、飘零,真不敢想象!但或许多年以后会有一次文化复兴,不是为了私利,只为真诚!如此,或许在那时重读此文时有一种惬意的微笑升起在眼角,那是一种欣慰,用以告慰冥冥中的在天之灵。佳作,特此推荐!【编辑:策马南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策马南山        2019-01-26 07:37:05
  感谢作者在年关送来一阵清风,让久违的年味儿飘散在回归线上,给人们以新春的祝福!问好朋友了!
人生如梦
2 楼        文友:红袖揽叶        2019-01-26 12:42:52
  人人都怀念过去的那种年味儿
红袖揽叶
3 楼        文友:心灵飞鸿        2019-01-26 17:09:05
  在民权的文字里重温着浓浓的年味儿,这漫屋子的活是彻底地刷新生活空间了,每年最少两次,那清香的白土味仿佛还在心里萦绕,那是家的味道,是母亲父亲的味道。遥祝安好!
勿忘本真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