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孝,不能用钱衡量(随笔)
最近我在手机微信上看到了两个老人与子女关系的故事:一是上海一位父亲临终前在医院立下了遗产处理遗嘱,说他女儿的孝心只值一元钱,他的房屋和存款80万元,全部留给他女儿请来照顾他的保姆陈女士。二是台湾的一位母亲早年丧偶,自己独自赚钱把儿子抚养成人,送去美国读书,毕业留在美国上班,娶妻生子成了家,建立了美满家庭。母亲退休了,打算去美国与儿子团圆,享受天伦之乐,满怀心喜给儿子写信表达了想法。几天后收到了儿子的来信,里面夹着一张三万美金的支票,信上写道:“我们经过讨论的结果,不欢迎你来美国同住,如果你认为对我有养育之恩,以市价计算约为二万多美元,现在我再加一点,寄上三万美金的支票给你,希望以后不要再写信来啰嗦了……”
上面两个老人与子女都涉及到孝与金钱的问题,令人唏嘘不已。我心里不禁想到,孝能不能用钱来衡量?孝究竟值不值钱?能值多少钱?
我想了很久,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明白:什么是孝、为什么要孝、怎样才算孝这三个问题。
先说什么是孝。孝是“善父母”,是指子女对父母的热爱、尊敬以及侍奉、善待的行为,就是要尽到作为子女的责任,从物质生活上来照顾父母,从精神生活上来取悦父母,让父母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其次说为什么要孝。孝是中华民族区别与外族的明显标志,是中国文化中的精髓。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强调孝的重要性和它在人类生命延续和文化传承上的价值。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之一,无论时代怎么进步,作为炎黄子孙中华文化不可失。现如今,不少人把感恩之心丢掉了。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在这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孝敬父母、孝敬长辈更不应该以“忙碌”借口而忽略掉了,而应该不断赋予“孝顺”新的内涵。
再说,怎样做才算孝顺。孝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当今社会不缺吃不愁穿,老年人对物质的渴求不再像以前那么强烈了,主要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孝顺,其实很简单,可以是一句问候、一次叮咛,可以是捶一次背、泡一杯茶……古时的二十四孝,是为了传播儒家传统的孝道文化。当今有“新二十四孝”,重点在精神方面,金钱物质只是代表孝心的一部分,最需要的是子女要多花些时间和精力陪伴父母。
作子女的需要换位思考,多替父母想一想,有了换位思考,做到孝顺就不难了。孝顺父母,从根本上说是一个道德问题,道德的履行在于个人自觉、自律。
弄清了上述三个问题,我认为,孝完全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其理由如下:
一是老人们真正需要的是子女们的关爱和呵护,他们根本不在乎什么金钱,只有子女陪伴他们才快乐。如今,有不少子女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独自在家,成了“空巢老人”,一个月给一些钱,一年回不了几次家。其实,给钱又有什么用呢,老人们真正需要的是亲情、关爱和呵护,他们根本不在乎子女给多少钱,在乎的是子女多点时间陪伴他们,他们就会感到满足。
二是看一个人孝与不孝,主要是看他的行为有无孝心。有孝心的人,就是一贫如洗,也能成为孝子。古代二十四孝中那些感人的故事,大多是穷人家的孩子做出来的,如卖身葬父的董永,卧冰求鲤的王祥,蔡顺拾葚供亲等。这些故事流传至今,为人赞美。
三是孝要做到“无违”。即在父母面前,一切心理、行为都不违反礼的要求,同时要做到精神抚慰。老人身体健康时,要经常看望,经常安慰,有病时要子女细心照顾。不惹老人生气,不给老人添麻烦,不让老人操心。这些都是金钱不能能办到的。
以上三点足以说明,孝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对父母的尽孝,是子女应尽的一种义务,是天经地义的。如果用金钱来衡量尽孝,这样“孝”就没有什么意义。如果连最基本的义务都不能好好地履行,那还怎么做人?“孝心”应是我们每个人必须有的,父母真正需要的不是金钱,而是自己的子女的陪伴、关心、照顾。
我们应当传递孝心,传承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给老人更多的关怀,给老人更多的呵护,给老人更多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