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扶贫之路,风雨兼程(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扶贫之路,风雨兼程(散文) ——记兴仁县屯脚镇铜鼓村第一书记沈俊   


作者:邱太兵 白丁,55.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851发表时间:2019-01-30 12:47:47
摘要:2016年以来,脱贫攻坚的号角在神州大地吹响,为打赢这场输不起的脱贫攻坚硬仗……

2016年以来,脱贫攻坚的号角在神州大地吹响,为打赢这场脱贫攻坚硬仗,省、州、县、乡镇、街道抽派精兵强将但任“第一书记”,组成“五人小组”进村入户。一场声势浩大的扶贫攻坚战就此拉开了序幕!上面给每个驻村的“第一书记”都立下了军令状,不啃下这块硬骨头誓不罢休,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一项项帮扶政策要落到实处,一个个扶贫措施要精准到户,一件件好事要深入民心……
   那时沈俊刚从县矿区和谐办调入我们县文联不久,我与他算不上深交,但这位老哥那干工作一丝不苟的劲儿以及沉稳的性格深深地打动了我。单位首要任务是选谁担任“第一书记”,领导经过多次开会研究,了解到沈俊曾经在大山镇政府工作十多年,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通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选派沈俊担任屯脚镇铜鼓村驻村“第一书记”。
   这既是责任,又是沉甸甸的担当!
   4月19号下发文件的第二天起,沈俊就开始天天往村里跑,每天早出晚归,惹来了妻子的埋怨,不能陪在家人身边,亲戚朋友的大事小事都让妻子去应付,老家亲戚有红白喜事他也去不了。一向重情重义的他心里那种说不出的滋味,只有自己才能真切体会到。他在日记里是这样说:“只有给贫困户脱掉那顶贫困的帽子,让他们活出信心、活出样子,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才回答得出党委政府交给的这份试卷!”
   驻铜鼓村后首要的任务是摸清村里的情况,全村有多少户,低保户、五保户等各类贫困户及其贫困人口多少,贫困率多大,土地面积多少,山林面积多少等等情况,都要摸清查实,做到心里有个底数。
   接下来的就是走村入户,挨组挨户进行走访,与老百姓促膝谈心,真心实意交朋友,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详细了解老百姓的需求,商议如何能尽快脱贫致富,可是这一愿望想要实现谈何容易?
   通过深入走访下来,沈俊有了自己的思路,导致铜鼓村贫困的原因,一是基础设施薄弱,还有些村组的路没有硬化;二是产业结构单一,大多数群众都是靠传统的种植方式;三是村委领导班子文化水平较低,工作没有到位。如何改变这些现状呢?他感到这身上的担子一下子加重了许多,但他拍拍胸脯对村委班子说:“再难的事也要硬着头皮去做,党交给的任务我必须要努力去完成!”
   铜鼓村87.4%的人口是布依族,村里的年轻人有经济头脑的都外出了,大多数选择到外省打工,留下的都是老弱年幼,靠种植包谷、稻谷等传统农作物为生,但唯一令人欣慰的是,这里有良好的生态,清澈的长青河横贯田园之间,发展农业得天独厚。铜鼓村布依铜鼓文化保存完好,是一个发展乡村旅游的绝佳之地。千万个有利于铜鼓村的自然资源,都被沈俊搜肠刮肚想着……
   为了使每项工作落实到位,沈俊带领村“五人小组”跑资金、要项目,常常是饱一顿饿一顿的。在他为首的“五人小组”带领下,铜鼓村民从此结束了下雨天走坑坑洼洼泥泞路的历史,迎来了一条长7.2公里、宽5.5米的宽阔平坦的通村水泥路。自古没有通路的小兴寨组和交纳苗族村寨不仅有了宽长的通组路,串户路和庭院硬化也和其它12个组一样靓丽起来了,村民们个个喜笑颜开。沈俊对于铜鼓村的明天更加充满了信心,但他深知,这条扶贫之路依然很漫长……
   路虽然修通了,但也完全改变不了铜鼓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接下来要找准思路对症下药,发展产业是第一要务。根据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先从农业着手发展生姜种植,可是没有技术没有资金咋办?那只有寻求农业局的帮助,他多次跑县农业局求助,感到了领导,在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生姜种养殖技术合作社成立了,但起初村民并不赞同,经过苦口婆心的讲解,一部分村民才陆陆续续加入了合作社,但有一部分村民还抱着观望的态度,认为搞生姜种植能否成功?万一亏了咋办?他又请了当地农业专家作培训,给予专业技术指导,当年产值12万元,农户增收致富了,彻底消除了“空壳村”的头衔。百姓尝到了甜头,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纷纷加入了合作社。
   作为一个“半边户”的工薪阶层,工资收入较为微薄,骑摩托车上班远远满足不了工作需求,加之风里来雨里去的特别危险,尤其是冬季骑车,冰冷的寒风刺骨,容易患风湿病。沈俊与妻子商量,即使背账也要花2万元购买一辆二手车代步,这样相对安全些。可是,购买车还足足差一万元啊,怎么办?妻子默默地用她卖小菜储存的一角一角积攒的仅有的“私方”钱一万元递给了满是汗水和黑眼睛眶眶的沈俊。
   随着中央的扶贫政策进一步落实,“精准扶贫”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沈俊与驻村五人小组的所有干部熬更守夜地天天加班,走村窜户、田间地头少不了他们匆忙的身影。为了让贫困户的信息更加精准,数据更加准确,情况更加精确,他与老百姓的打得交道就多了,一来二去都成了好朋友。有时通宵达旦都不能回家休息,就睡在村活动室、睡在车上。白加黑超负荷的工作,他原本胖胖的身体瘦了一大圈,眼圈里布满了血丝,我一碰上他就叮嘱:“要注意身体,别把身体累垮了哦!”他都会微笑着说:“没事的,他微笑着说正好减肥呢!”
   村里的大事小事,一切事务都要管,张家两口子吵架、李家两兄弟争边界,他都耐心调解,直到对方和好如初为止。村里鸡毛蒜皮的小事他都要管,成了有名的“管家婆”,被群众亲切地叫为“贴心书记”。
   2017年初,通过实地走访和共商,他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创新地提出了“321”产业扶贫工程计划。“3”指“三个一百亩”,指种植生姜、双季糯玉米、香米各一百亩以上;“2”指养牛、养蜂两个产业。“1”指布依铜鼓文化产业的打造。各种产业有效推进,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部门、企业的大力支持,其中350亩的双季早熟糯玉米即可解决55户(包含12户贫困户)增收、脱贫;520箱的蜜蜂以及规划出的发展远景,为铜鼓村同步小康建设起着巩固提升的推动作用。2017年利用天然优质白蟮泥发展的150亩香米早成了抢手货。“五人小组”整理的扶贫档案资料成为全县乃至全州贫困村前来学习的范本,第一个给合作社担保贷款发展的是他,第一个出面赊欠数万元种子来发展产业的是他,第一个让全村无线广播在14个组响起、实现喇叭一响“组组通”的是他。铜鼓村的名声越来越大,许多贫困村前来考察取经。
   下一步,结合养蜂产业,铜鼓村将种植苦荞、马豆角等各种花卉和林下经济作物,让蜜蜂一年四季有蜜可采,吸引更多人旅游观光;结合长青河一带打造河道景观,发展乡村旅游;结合布依铜鼓文化,打造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文化广场,举办好每年“二月二”布依铜鼓文化节,对外打出知名度。
   贫困并不可怕,沈书记向我们诠释了如何直面贫困、敢于向贫困宣战的精神,有了像沈俊这样敢干、能干的扶贫干部,贫困村实现同步小康的美好梦想就不会太遥远!

共 268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人物纪实散文,唱响了时代主旋律,弘扬了新时代人民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精神。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要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需要干部群众齐心协力,直面贫困,挑战贫困,敢于向贫困宣战。作者以纪实地笔触描写了兴仁县屯脚镇铜鼓村第一书记沈俊带领村民走进扶贫路上的故事,事例典型,人物形象鲜明,读之让人肃然起敬。让铜鼓村脱贫致富对于沈俊来说,既是责任又是沉甸甸的担当。他驻村后首先摸清村里的情况,接着走村入户,挨组挨户进行走访,通过深入走访确定工作思路,然后有计划的逐项付储于行动,使铜鼓村走上了脱贫与实现小康同步的发展之路。作者行文自如,笔法娴熟,祥略有致,叙议情相融,用数字说话,真实生动再现了一个大胆开拓、勇于创新、脚踏实地为了老百姓谋幸福的好书记。一篇充满正能量的纪实散文,力荐赏析!【编辑:红叶摇秋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9-01-30 12:52:08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铜鼓村第一书记沈俊脱贫致富的历程,清晰再现了一个村庄由贫困走向富裕奔小康的脚印,这是脱贫攻坚战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也是无数村庄的缩影。透过这些脚印,我们看到干群在实现梦想的路上表现出的时代精神。
2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9-01-30 12:52:40
  欣赏学习精彩文章,祝老师在荷塘创作愉快!
3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9-01-30 12:53:58
  文章紧扣主题,层次清晰,事例典型,人物精神也是时代精神,扶贫路上的脚步震撼人心。
4 楼        文友:梨园枝        2019-01-30 13:18:10
  本文热情讴歌了驻村扶贫干部沈俊带领村民致富的故事。紧贴时代精神,文笔思路清晰。拜读了,向老师致敬!
往事如烟随风飘远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