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读《朗读者》随笔(散文)
又一次去文轩书店了,在我的印象中那是出售正版图书的书店,是可以让我灵魂安歇血液沸腾的地方。
畅销书柜上,陈忠实、贾平凹、路遥等作家的名字和作品在我脑海里熠熠生辉,突然,我的眼球被《朗读者》所吸引,《朗读者》是董卿开办的电视节目,董卿编辑的书出版了?我两眼发光,内心一片喜悦。董卿不但知性、而且集才华、智慧与美丽,每次看《朗读者》节目,总是被其平实而温和的对话打动,对被采访者的不凡人生打动,被朗读者朗读的作品打动,我与电视观众一样,眼里流露相同的情感。这是一档温馨、温情、温暖的节目,也因为董卿,央视开辟了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我虽然已经看过电视内容,但是翻开这清秀的书页,随意读其中一段对话,一个章节,或者什么也不读,只看那清新的文字,柔美的插图,内心便滋生了喜爱,再也不舍放下。那些似溪水流淌的对话,凝结着智慧的浪花;那些看似平凡的人物,却像流星闪烁;那些朴实无华的故事,总是那样打动人。我旁若无人地翻着、读着,身子像电流漫过一样发热。共3册,在“买与不买”的决定中我没有片刻犹豫,唯恐没有买下而让自己后悔。回家的路上,脚步急促而轻盈,寒风不再寒冷,天空也似晴朗了,心儿像飞一样,迎面而来的陌生面孔,也像是熟人那么温和,我脸上满是甜甜的笑容。
在这寒冬,万物好像在酝酿一场春的暴动,枯枝等待春风,田块等待春水,鸭鹅等待溪水欢流,我思想河流干涸如江郞,似乎在等待生命的养份。董卿主编的《朗读者》,像潮水一样拍击心岸。躺在沙发上,我一边翻读,一边勾画,一边感动,一边在书的空白处写下瞬间的灵光。书里,我认识了老舍先生笔下乐善好施的宗月大师;认识了具有崇高人道主义精神的无国界医生蒋励;认识了商界领袖柳传志的传奇与爱;认识了把婚姻浸泡在绽放的私家花园烂漫一生,幸福一生的夫妇周小林、殷洁,等等。无一例外的不是财富让我心花怒放,而是他们的思想像一团火燃烧胸膛,他们的品质像一股清泉浸流心田,他们的人生像温馨的画面一样温暖我的心房。每个人的生命短暂而平凡,我们拥有同样的躯壳,但是他们在历史长河中形若璀璨的星空,在辽阔大海中荡激耀眼的浪花,成为滋养我生命的营养。我徜徉在充满哲理、思想的文字中,畅游在诗化的篇章中,赞叹、景仰、敬慕、共鸣,像久违的知音,来到灵魂深处,愉悦美妙。
人以群分,物以类居,与什么样的人交往,你就是一个什么品味的人,书与人一样,有健康向上的书,真挚感人的书,启迪心智的书,沉浸在这样的书里,仿若与向上的、向善的、纯粹的、智慧的人成为朋友,兴奋得细胞也在跳跃,这样的欢乐无与伦比。我时常觉得,书虽然不会说话,却以自身的丰富浸润你的丰富,以自身的厚重铺垫你的厚重。它不说话,却无时无刻不与你的心灵对话;它不思索,却无时无刻不在催促你思索。它以自己的简单,成就你的丰富;它以自己的开放与接纳,丰富你的精神世界。但是,现实的物欲横流中,书成了一些人最可以丢弃的东西,因为他并不影响生命存活。衣物、水果、麻将、游戏、空聊、书,这些生命元素之外的东西,或许只有书可以被抛弃或者最先被抛弃。每次听到一些人说几乎不读书不看报时,我内心除了惊讶便是颤抖。有人经常以“各有各的活法”来搪塞,我想那是掩耳盗铃的欺骗,或者浑浑噩噩的借口。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无论哪一种活法,都不能行尸走肉般活在这个世上。
淡雅的《朗读者》,字体、版行、纸质,感观上给人愉悦,真挚、朴实、动人,内容上直抵人心。文字是个神奇的东西,纸页上一行行文字犹如心间跳动的音符,让人“拿起就有想读的欲望”。纸、文字、图片,只是文化的一种载体,真正闪光的是赋予这些文字生命的东西——文学性营养。它不因生命高矮胖瘦,健全与残疾,甚至苍老或死亡而失去光泽,它像阳光雨露一样成为我们生命的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