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分数满满却信仰空空,原因何在(杂文)
2018年9月,湖南城市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大一新生,18岁的湖南祁东县人王栋,在名为“贵州省省草王英俊”的个人微博上,连续发布多条辱国言论,经湖南城市学院查明后,被取消入学资格。18年的寒窗苦读,一朝化为乌有。新闻一出,引来骂声如潮。
大家都说他“活该”,是“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的可耻行为。还有网友评论,“如果(国家)不足,那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不是忘恩负义的理由!”
翻看王栋的微博截图,“精日”、“恶臭”等词充斥其中,甚至还用同音字“乳滑”来影射,狂言“一辈子都不会爱国”。价值观已经到了扭曲的地步。这样的价值观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其中一个就是外来文化的影响。不论是之前的厦大田佳良,还是现在的湖南王栋,他们都有一个显著的标签“精日”。白岩松在《行走在爱与恨之间》里就曾说过:“我们也时刻感受到日本当代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比如动漫,比如时尚,比如流行音乐。”
2000年出生的王栋,在他成长的这18年,正是日本动漫、明星、流行音乐、电视剧,逐渐在中国流行甚至泛滥起来的时间。又因为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这些流行文化。而文化对一个民族的精神渗透,是最深层次的。
当年日本侵占东北,就进行了长达14年的奴化教育,竭力宣扬日本文化、美化殖民统治。用的是日伪的教材,宣扬的是日伪的思想,长期对中小学生灌输“日满亲善”、“日满一体”、“虔心诚意崇拜日本天皇和满洲国陛下”等内容。
目的就是去中国化,消灭他们的民族意识和祖国观念,继而从精神上、思想上进行同化。
如今的许多青少年都是看着日本的动漫,听着日本的流行音乐,追着日本的连续剧和明星长大的,他们从小接触的就是这些,价值观长期被浸染、渗透,必然会出现异化。
尤其是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很容易就被这些文化里面的一些错误价值取向带偏。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并非全部日本文化都是糟粕,我们完全可以取其精华,而不是抛弃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
事实上,我们优秀传统文化是缺失的,这导致整个民族文化战斗力低下,常常被这些外来文化按在地上反复摩擦。几年前,在北京电视台举办的一次研讨会上,有教授指出:“幕府、江户时代的文化细节,(我们的)少年说来头头是道,至于中华风仪,则闭口无言,并无亲近。”同样是在《行走在爱与恨之间》里,白岩松指出“我们当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多吗?回答是否定的,这个答案并不让人愉快。我们的确该低下头来仔细的想一想。”
为什么?因为那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孩子的教育当中,大部分时候都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这其中既有中小学教育上的动能不足,也有家庭教育的缺失。
如今许多乡镇小学虽然开设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但多由其他科目老师兼任。就拿我的妻子来说,她在一个乡镇小学,原本从事音乐教学,这两年因为缺老师,学校竟然让她主教数学,兼上音乐、品社等课程。非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又是兼职,教学质量可想可知。而中学的思想与品德,几乎沦为可有可无的课程,今天被英语老师借去,明天被数学老师占用,学生的课本一年后还是崭新的。
再看语文课本,也只有古诗跟传统文化关系密切,而老师们的教学也都奔着分数的目的而去,认认真真静下心来给这些青春期的孩子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少之又少。
家庭教育呢?书香门第毕竟不是每个孩子的标配,如今的普通家庭,父母们因为生活压力,又面临这样的困境:就是搬起砖头无法拥抱你,放下砖头又无法养活你。特别是农村,父母外出务工,孩子成了留守儿童,谁来教育?靠每个月的生活费吗?
最后,娱乐文化的推波助澜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今,娱乐新闻里弘扬真善美的凤毛麟角,相反,出轨、潜规则、撕X等明星家事、私生活被反复报道,犹如决堤之水,泛滥成灾。每天层出不穷,一个比一个劲爆,一条比一条私密。
比如最近热议的吴秀波“小三怒怼小四小五小六”的事件,街谈巷议充斥网络,青少年们竞相追看。这些享受着改革开放成果的少年们,哪个不是爷爷奶奶父母的掌中宝心头肉?多少人养尊处优,每天关心的却是这些戏子家事丑闻,没有家国情怀,却奉行娱乐至上。而一些媒体,为了利益更是推波助澜,不是头条就是热搜。整个社会充斥的都是这些,你让那些心智还不成熟的少年们,怎么主动远离拒绝,不看不听不想不学?
要知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些文化精华,应该让它们能发声、多发声、发好声。否则,就会像尼克松1988年所著的《不战而胜》一书中预示的: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说到这里,又想起前两天读到的一篇新华时评《帮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文中说道,只有大多数人志高昂,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社会才不至于“每多随波逐流之徒,而少砥柱中流之辈”。
那么,为人父母的我们,是不是也要好好想一想,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随波逐流之徒,还是中流砥柱之辈?
罗立军2018年10月17日写于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