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幸福在身边(散文)
幸福是一种感觉。
关于幸福,通常的认识是一种人生获得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可能是物质上的,也可能是精神上的。物质上的,比如因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财富、物品、美色等,身体和心里有了舒适感和满足感,于是就觉得快乐;精神上的,比如得到了官位、荣誉、爱情、成就等,虚荣心获得满足、有了存在感也会产生愉悦。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对幸福的定义偏重精神方面的获得感和满足感,他认为幸福就是“身体无痛苦,灵魂无烦恼”。不管是怎样的认识,幸福都是不能长久的,因为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任何一种感觉需要新的刺激才能产生,并且人的感觉会随着刺激的变化需要不断地强化,就是说人的幸福感的获得能力或感知能力是逐渐退化的,好比一种上瘾的习惯,用药量需不断地增大才会获得那种感受。如果这种新的刺激不能持续地产生,则幸福的感觉就不能持续留存,所以幸福只能是短暂的。
这几天有点不大舒服,牙疼还伴随着口腔溃疡,舌尖上有那么一点炎症,就芝麻那么大的一点,给人的感觉却是异常的痛苦。身体不知缺少什么营养,刷牙时稍不小心碰了一下就会溃疡。痛苦总是会让人陷入思考。乔达摩悉达多就是因为在一个早上看到了生老病死,他的眼里全是人间的不幸,所以他认为人生是痛苦虚无的。于是就到菩提树下去苦思冥想,忽然就觉悟成了佛。我当然没有那个境界和智慧,只是想说明人的身体和精神痛苦了就容易思考哲学问题。这样说来人人都是可以成为哲学家的,特别是当人的生命就要终结之时对人生都会有着痛彻地感悟,只是多数人不善于表达或来不及表达了。这一点与佛家的意思是一致的,佛教也讲众生皆佛,只是觉悟不觉悟及觉悟的程度罢了。佛教也是人生哲学。哲学家不是讲授哲学的人,能成为一家的一定是在哲学方面有自己的思想体系独成一家或者继承往圣先贤能把一个学派发扬光大、发展了这个哲学体系的人。讲授哲学的人绝大多数不是哲学家。哲学家在人类的历史上就那么几位。哲学家都是不幸福的。如果有一个所谓的哲学家自称是幸福的,要么是获得了超脱,要么就是还不够痛苦,他的思想成就可能还达不到一个哲学家的高度了。记不清哪个国家有一句谚语就是“如果你不幸娶到了一个泼妇,那么你一定会幸运地成为哲学家的。”哲学家与泼妇的联系就是痛苦;因为家庭不幸,因为泼妇不讲道理,所以就需要不停地讲道理,争辩吵架;越是不讲理才越需要把道理讲清楚,这样就要思考人生,就会渐渐地有了哲学思想,进入了哲学家的境界。这个是有根据的,不管是外国的还是中国的,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产生的年代都是人类社会最黑暗最混乱人民最痛苦的时期。承平年代产生不了伟大的思想家。我的观点是既然伟大的思想家的产生都伴随着巨大的社会灾难和人间痛苦,那么我们宁愿没有这些思想家。
对于幸福,不管是世俗的认识还是伊壁鸠鲁的认识,总体而言幸福易得却难以长久,人生总是幸福与不幸轮番交替地纠缠着混合着的。比如我的牙疼舌头疼,就影响了我对吃饭获得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吃饭本来是一种获得快乐的享受过程,美食总是最能让人获得满足感的;但是现在我每吃一口东西都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疼痛感,不管那食物是怎样的色香诱人是怎样的美味,此时疼痛的感觉代替了满足的感觉;此时我所要求获得的满足感其实只是疼痛感的消失。没有疼痛就是幸福,伊壁鸠鲁的幸福观在我身上得到体验。
虽然幸福是绝对的难以长久,这是一个真理;但人生的幸福还是容易获得的。因为除了生病的时候,人在多数时候身体还是舒适的,这就是幸福的感觉;至于灵魂方面的烦恼,物质方面的需求,都要看自己怎么对待这个问题。通常心胸宽广能把许多事情看轻看淡,即除了满足生存需求以外的东西都尽量不去用力索取、没有多少欲望的人,幸福就时常伴随在自己的身边。
2019年1月26日写于古城终南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