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百字文及读后感(随笔)
百字文
一
又是新的一年
过新年吃饺子,这是约定俗成的习惯,也增加团圆和喜庆气氛。
上山下乡年代,在北大荒过新年吃饺子,是为了改善伙食。尽管是大头菜素馅,大家却吃得津津有味,盼望每年能吃一次饺子。
改革开放后,在异国他乡过新年吃饺子,既表达高兴之意又抒发思乡之情,尽管饺子馅很单一,但也非常可口,还传播了中华饮食文化,赢得了外国人的称赞。那时期盼早日回家团圆,品尝更多种更美味的饺子。
回国后,去年吃饺子过新年,伴有丰盛的菜肴美酒,那是庆贺我们家添丁进口,寄托着一种情感,包含着祝愿人财两旺,美满幸福家的味道。
今年新春吃饺子过新年,幸福高兴快乐都装满心田。迎接又一个新春,憧憬又一个期待。展望新的时代,我们坚信更多更新更好的事情等待着我们。
又是新的一年。我感觉一切都是新的,天新、地新、生活新。
二
最难忘的一句话
我听过许多话,可我最难忘的是“时间是无情的法官。”
下乡时,一次副连长打了我。连长,文革受益者,解决问题时反诬我先动手,我怒不可遏。战友劝我:“时间是无情的法官。谁是谁非走着瞧。”
后来我上学了,回城了,任职了,退休了,没有玷污心中的法规,至今平平安安。
那位连长、文革受益者,违纪了,离婚了,落魄了,去世了—刚过50岁。时间审判了他,是他欺上瞒下,颠倒是非,为非作歹的结果。
我教育下一代:“时间是无情的法官”,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个法官会公正的对待每一个人。
三
寄语《南开文艺》80期
人生80岁,已是耄耋之年;您的第80期,才刚刚丰满成熟,任重道远。
我接触您虽然不多了,却在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您实实在在地给我以寄托,给我以希望,给我以快乐。
在这美丽的春天,我对《南开文艺》感谢感恩。我憧憬着《南开文艺》美丽的梦。愿您在繁荣昌盛的百花园里独树一帜,长成参天大树。
读李西文后感
李老师:
首先感谢您对我的信任,对我办事能力和浅薄学识的信任。信任是用金钱买不来的,是世上最珍贵的礼物,所以我欣然接受。人贵有自知之明。我深知我的回复肯定会让您失望,尤其在写作方面,但我还是愿意谈谈我的看法。
对于您的诗歌大作我已经很佩服了,那是真情流露,硕果累累;真心实意,温馨优美。这次再见您的散文大作,感觉比诗歌还好。您知道,对于文学写作,我是门外汉,小学生,水平有限。可我喜欢,比起诗歌我更喜欢散文,这源于在小学中学老师的教诲和同学之间学习的影响。我感觉散文好读,也好写(实则不这样)。这次连续读您的几篇散文很有感触,即使没有您的要求,我也想说说自己的感想和收获。
看完“黄河边的老屋”我被感动得落泪,这是第三次了,每次读后都这样。文章感情厚重,看出您是用心蘸着泪写作,字字句句充满对老屋对老娘的深情厚感,时时刻刻打动着读者的心扉。文章是发自内心的喷泉,汩汩而流,轻松自然;是香溢四方的茗茶,细细品来,回味无尽。文章围绕着“我”--“老屋”--“母亲”的回忆,捧给读者一条贯穿文章的银线,闪闪发光,清晰可见。几处描写,几次抒情,自然流露:“我离故乡都快六十年了,老屋就像收束游子心灵的一块吸盘,吸引我归来。娘坐在炕上,拥我在怀中喂我乳汁的情景就在眼前。娘,我想您啦,……”舔犊之情,跪乳之恩,催人泪下。“所谓的老屋,所谓的家,其实就是母亲。母亲就是家,家就是母亲。”--点睛之语。是作者自身的深刻感受,道出了作为孩子的心里话,没有母亲就没有了家。
文字很美,很有意境“高大笔直的白桦树被风吹得哗哗作响,一抹秋霜,牵引归人柔肠——小时候,娘领着我……”
很真挚,耐人寻味:“老屋如舟,载着我,飘过流逝的岁月,荡在母亲河上。”
很动情:“浓浓的乡音凝成古道热肠,说到动情处,相思的辘轳把故乡的河水搅得滚烫。”
文章充满了智慧,抒发了情感。
关于“月亮梦”描写一种伟大的母爱,母亲整夜未眠,为孩子辛劳,对孩子期盼,寄予希望。作者在月光中回忆往事,思念母亲:晚上半夜之际还在纳鞋底,天亮之前那碗葱花飘香的面汤已经端到面前,怎不叫人泪涟涟。
诗乃心声,文如其人,所以,您的文章映射了您的思想,书写了您的品行。您是我尊敬的师长,我就非常喜欢看。
另外,我以为:《黄河边的老屋》通篇都用“娘”好吗?那样感觉更亲切。
如果第二自然段的意义表示儿子思念老娘,是否可以再精炼些。
第七自然段抓供果的含义何在?我没有领会到。恕我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