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恩】江山无限,情定八一(散文)
一
我并不算一个真正的懂文学并酷爱文学的人。然而,从事语文教师的职业,难免喜欢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一些感受。所以,我总是会在QQ空间等地方发表一些自以为是的文章。现在想来,那些文字恐怕也只有自己才能懂得了。后来,我结识了很多真正的懂文学的人,对文学也有了新的认识。
最早认识的是海韵老师。那还是2015年之前,我们是QQ好友。她经常浏览我的空间,在我的文章下留言,这让我感到很感激和骄傲。因为,我发现她的留言和我的想法契合。但是,我也知道,自己的所谓文章都是率性而为,完全没有什么章法,只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而已。
终于,有一天,她告诉我,她在江山文学网建立了一个文学社团,热情地邀请我加入,还帮我注册了账号。在她的盛情之下,我开始把自己发表在QQ空间的文字向江山投稿。每一次,都能得到她和其他编辑的热情指导。
看着自己的文字变成了网上正式发表的文章,我心里还有些小激动,仿佛得到了肯定一样。这让我产生了一个错觉:发表文章也不过如此。为了报答海韵老师对我的帮助,我感觉自己也应该毫无保留地替她做出一些贡献,比如说:多投文章。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我把原来写的文章原封不动地搬到了江山……
有时候,一天里甚至会投稿四五篇。
很快负面影响就出来了。社团的几位资深编辑在群里讨论了我的这种情况,说了很多,总之就是一个意思:只有量而没有质,看似很积极,是个高产作者,但是同时也是低劣产品的聚集之处。
这让内心清高的我心里产生了很大的抵触。海韵老师感觉到了我的这种想法,她对我说:“您可以再把文章修改修改,内容再丰富一下,争取有精品出现。”
对此,我却很不以为然。在此之前,我也曾有一篇《不能忘却的纪念》被加精了。虽然这篇很严肃的文字,是我去南京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时候一些内心的感触。但在我看来,那也是一篇率性而为的文章,与其他的文章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区别。有所不同的就是其他文章大部分是“千字文”,只有这一篇写了两千多字。
难道好文章就是字数多的文章?
自命不凡的我唯独没有想的是自己在写作方面的欠缺,也根本没有想到要去谦虚地接受别人的意见来真正地提高自己。现在看来,我当时的心理已经开始“扭曲”了!
我不声不响地退出了海韵老师的社团,并且还自负地下决心不再浏览江山。
二
两年之后,一场病,让我有了在家赋闲的机会。百无聊赖之中,还是不能忘记语文老师的臭毛病。于是,就翻出了N多年前写的小说《致远号》。这是十几年前发表在校报上的一篇连载科幻小说,也可以说是那时候为了完成学校给学生的德育任务而写的作品,自然有些粗糙。
这一次,我在把它重新打成电子版的时候,又对它进行了细致的修改,对内容进行了充实,努力使它变得更像是一篇“小说”。
写完之后,我发表在了QQ空间里,得到了很多QQ老友的点赞。一闪念间,我又想起了江山。几次犹豫之后,我再次点开了江山文学网的页面,在众多的文学社团中,我一眼看到了“八一文学”这个名字!从小就向往军队的我,不由自主地打开了它的投稿链接。《致远号》也是一篇军事题材的文章,这也算是找到了归宿。
令我没想到的是文章不仅很快发表了,而且还得到了编辑老师的高度赞赏,并且第二天就加了精!
这令我欣喜若狂,于是以更快的速度把另一篇更早时候写的《爱在他乡》投稿了。这也便有了我跟墨林老师之间的第一次“交锋”。
投稿之后,墨林老师加了我的好友。他跟我说:“你的文章故事讲得很好,但是有一些地方不够符合军营的实际情况,需要修改。”
还在初期的兴奋之中,我也想到了和海韵老师之间的交往,就尽力让自己谦虚下来说:“这是我第一次写小说,肯定是有不足的地方,还请您不吝赐教。”
“年轻战士在军营里公开谈恋爱,这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所以,有关联的地方都要修改。”墨林老师直言不讳。
我则大吃一惊:这篇小说正是根据发生在我亲表哥身上的一件真实的故事,这且不说,单就小说的内容来说,它就是描写了一场不该发生的爱情悲剧,再说了,小说嘛,怎么能和真实的生活完全混为一谈呢?于是,我“据理力争”:
“那如果不写爱情,那他俩人之间的关系怎么处理呢?”
“同志关系,不管怎样,恋人关系是不合适的,在部队里是绝对不会允许出现这样的事!”墨林老师斩钉截铁。
一直压在心里的自命不凡再次狂妄地蹦了出来:“这是小说好不好?是可以有虚构的,一篇写爱情的小说,你非得改成写同志之间的革命情谊,这能是同一篇文章吗?那还是原来的主题吗?”
然而墨林老师没有半点妥协:“写军营,就要实事求是,任何对军队有负面影响的文章都不符合要求,这也是咱们社团的宗旨。你可以坚持你的观点,我尊重。但是,如此明显问题,很难精品!”
看到这话,我也倔强地和他争了起来:“你以为我不热爱军队吗?如果说到对军队的热爱,您不一定比我更甚。”发出消息后,我忿忿地关掉了QQ,再次产生了退出江山的想法。
三
然而,就在我单方面地准备再次和江山断袍绝义的两天以后,我收到了墨林老师和欢儿老师同时发来的邀请:
“想邀请老师你做我们社团的编辑,不知老师是否同意?”
看着这样诚恳的话,我突然为自己先前的自命不凡和清高粗鲁感到惭愧了。惊诧之余,也看到了社团几位老师的谦虚和随和。回想一下自己:我何德何能?既没有潜心学习研究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又没有虚心聆听过别人的意见和建议,那种天下老子第一的狂妄是哪儿来的底气?
反观墨林老师,这位素未谋面过的人,又是何等的大量和谦虚?网络之中,谁又知道谁是谁呀?有那种自狂症的人出现完全可以把他拉黑,世界这么大,还找不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可是,墨林老师没有这样做,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他相信我可以胜任编辑的工作,也许是我文章里透露出来了一些写作的功底?些许是我的自命不凡被他认为是一种执着?也许……
我不想再猜测了,满心已经被羞愧所占据。好久以后,我才回复他:“真的难以想到您会请我做编辑,能得到您的信任和赏识是我的荣幸,可是,我真的没有做过这样的工作呀?恐怕难以胜任。”
“没关系,慢慢地就熟悉了,你一定能做好的。”墨林老师的口气不容推脱。
想想这也是我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那么就慢慢地学习吧。于是,我跟墨林老师说:“那就当是我一个学习的机会吧,您可得费心教我了。”
就这样,我成了八一文学的一名编辑。开始履行一名编辑的职责的时候,我的心里还是忐忑不安的。第一篇文章是寇香老师的散文《倩影》,因为要做编辑,所以第一次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别人的文章,这才发现,自己的确跟名家有很大的差距。我心中突然冒出了一个想法:这恐怕也正是墨林老师的用意吧,让我真正地认识到了自己态度上的错误,也学习到了好文章的写作技巧。
我怀着谦虚甚至还有几分虔诚地为《倩影》写下了编按,怕有什么差错,就先发给了墨林老师过目。墨林老师修改了其中几处用词,就让我发表了。
那一刻,仿佛自己又回到了学生时代,一位慈祥和蔼的老先生正在对自己进行谆谆教诲。往后的每一篇文章的编按,我便都先请墨林老师修改指导以后才发表。这样一直到了第十一篇文章,墨林老师对我说:“你可以自己发表了。”
好像一名小学生在经历了几次考试之后,得到了老师的批准:“你可以毕业了!”一种满满的成就感和获奖感溢满心间,我开始爱上了八一文学。
四
看着自己编辑的文章一篇接着一篇被加精,我的内心升起一种极大的满足。这令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虚心地向别人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真正的实力;只有虚心地向别人学习,才能够最大程度地获得自身的提升。
看着自己的编按被作者肯定,心里也好像是一个学生交了卷以后被打了一百分那样,对作者充满感谢之情。社团里有几位真正意义上的作家,像陈亚珍老师,这位山西大姐,是全国都知名的作家。当我在网上查到她的资料以后,顿生崇敬膜拜之意。带着这种心情,每每看到她的文章,总会感慨万千,产生很多想法。
这让我开始谨慎地编辑陈老师的文章,与其说是编者按,倒不如说是读后感。那细腻的感情,独特的视角,饱满的感情往往令我不仅啧啧赞叹连连称奇。于是,我便有意选择陈老师的文章来阅读和编辑,只要一看见陈老师的文章,我便迫不及待地点击阅读。
也许是我的有意而为也引起了陈老师的注意,她也开始在文章的评论区回应我的编按,尤其是有共鸣的那些文字。她说:“编按写得真棒,有切身的理解和共鸣,谢谢辛苦编辑。”这种专门的答谢,令我受宠若惊,我只不过是写了一点自己的感受,确切地说,我还没有资格评论她的文章。但是,她却能注意到我这样的无名之辈,并给予真诚地道谢,这怎么能不让我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更感到有意义呢?
我一连编辑了她多篇文章,每一篇都认真地学习,争取读出文章的精髓,写出自己内心最深刻的感受。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老师在她的《一片冰心走江山》中,高度评价了我的编按,说我的编按是非常专业的,说我是用情写出来的,还对我表示了赞赏。
那一段时间,心里一直是非常感慨,我感觉自己的生活得到了巨大的充实,原本生病之后的消极没落也被驱散,感觉人生还是很有价值的。
令我更加始料不及的是墨林老师再次向我发出了邀请:“你来做咱们社团的总编吧?”我惊得不由托了托快要掉下去的下巴,连连推辞:“不行不行,我还在学习的阶段,怎么就有总编的资格了呢?如果无法胜任再影响了整个社团那就罪过大了。”
墨林老师爽朗的一笑:“你能胜任!”我还想推脱,墨林老师又说:“目前社团正处在发展的困难时期,你应该挑起更重的担子。”
我想,对墨林老师的知遇之恩我也无以回报,于是在墨林老师答应我有了更合适的人选就让贤的情况下,接受了社团总编的任命。
突然间,就感觉到肩上的担子重了许多,也感到脸上有了很多荣耀。每到这时便对墨林老师充满感激之情。
私下里对墨林老师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和尊敬,墨林老师也开诚布公地跟我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我这才知道了墨林老师是一位老兵,对部队有着执着的情怀,在维护部队形象这方面,他的态度很坚决。
我从内心对他越发敬佩,并下决心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来为八一文学添彩。
五
其实,我在写小说方面并无多深的探究,只是从小便喜欢。曾在上初中的时候就创作青少年学校生活题材的小说《朦胧青春》,还有科幻小说《太空探索》。当然,那也只是好玩而已。再后来,对小说最多的理解,便来自于语文教参中的课外阅读指导。
我一直认为,小说就是讲故事,有的人讲得比较平淡,有的人就讲得比较生动,为什么?因为有的人讲出了细节,揪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再有就是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教了二十年语文课,这点技巧还应该能发挥出来的。
于是,我创作出了《老豁子》,发给墨林老师寻求指导,墨林老师在故事情节方面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在人物的命运安排上做了适当的调整。这一次,对他提出来的这些建议,我全部接受并细心进行了修改。《老豁子》投稿以后,很快就加精了,后来还被评为了绝品。
尤其是在《老豁子》加绝的时候,当墨林老师把准备推荐这篇小说进绝品的消息告诉我的时候,我自然是激动不已。墨林老师要求我仔细对小说进行修改,争取一个错别字也没有,一个错误的标点符号也没有,还要求我通读全篇文章,避免出现逻辑上或时间上的错误,我一一按照要求进行了修改。
后来,墨林老师还请欢儿老师再次对我的文章进行了修改,确保了加绝的万无一失。这令我非常感动,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看到了墨林老师和欢儿老师的真诚和认真,也从中学到了很多写作上的知识,真正提升了自己的水平。
在墨林老师的鼓励下,我又根据自己的经历创作了小说《良心》;根据网上传播的“十三勇士归汉”的故事创作了历史军事题材小说《奔袭》;由于对“北洋海军”的情结,我连续创作了和北洋海军有关的《英魂》和《永远的经远舰》;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六十八周年纪念日的时候,我创作了《长津湖冰雕》。
在这些小说的创作中,我有一个最大的收获,那就是写作是需要用真心动真情的。
我为《良心》里的孟崇儒能固守内心对教育的初心而甘愿忍辱负重而感动;为《奔袭》中的大汉勇士耿恭坚守城池,坚守民族的气节而感动;为《英魂》中那些心怀海军强国梦的北洋海军普通水勇而感动;也为《永远的经远舰》中那不屈不挠、誓死杀敌的经远舰官兵而感动;更为那些心怀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而义无反顾地踏进冰天雪地用血肉之躯对抗敌人的钢铁洪流的志愿军战士而感动!
就这样,我慢慢开始沉浸在自己的作品中,和那些人物一同经历风雨,感受家国情怀。
我的心中有一个孟崇儒,我便创作出了一个自己的榜样,他激励着我在自己的道路上无悔地前进。我的心中也有一个耿恭,有一个陈寿福、陈成魁和连金源,有一个林永升,有一个李长顺,一个宋阿毛……
真情所致,必然会有应得的收获。
当学生孔仲恺面带笑容地走向孟崇儒时,我的心里所积攒的师生之间的一些不愉快也开始释然;当耿恭带领着越来越少的士兵坚守在疏勒城的城墙上时候,我的眼里出现的是恍若穿越的真实场景,仿佛自己就正站在那里,和他们一同坚守着国家的边疆;当弥留之际的陈成魁向邓世昌提出请求的时候,泪水已经不由自主留下了脸颊;当经远舰慢慢沉入海底的时候,我的内心同样感受到的是“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和壮志难酬的悲壮;当志愿军九兵团20军60师180团2连的125名战士在寒冷中慢慢化作雕塑的时候,那种难以名状的刀绞一般的难受令我不能自已,丢开键盘,双手抚面,失声痛哭……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江山,离不开八一文学,离不开各位文友的鼓励和支持。
江山,开创了我生命中的一片新天地;八一文学,给了我一个温暖心灵的港湾。
欣赏老师佳作,学习了。问候老师下午好,遥祝春祺。


向您致敬!向您学习!(^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