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春】七个饺子(小说)
一
按以往惯例,小丽以为兄弟又回延期接婆婆回家,按兄弟接走的那天是12月1日,于是小丽是1月1日接的婆婆。但是呢,这个月的2月4日呢,是除夕,于是小丽就对婆婆说,在这儿过年吧,反正到哪里也是跟着儿子过。婆婆点头同意。老年人吧,对过年还是很有心气神的,小年儿头一天,婆婆说明天小年儿应该吃饺子,于是下午小丽买了二斤猪肉馅儿,和大白菜一起绞了,腌养着,晚上和了面醒着,第二天一早就包了。白天嘛,小丽深知婆婆的饭量,第一顿儿新鲜,一般都是能消耗两大盘饺子,大概四十个左右,喜欢吃能消化得了,就吃呗,这年月,哪还有怕吃饭的?
可是这次破例了,刚到2月1日,兄弟就开着公公的遗产——那个小汽车似的三轮车,来接婆婆了,小丽心中一喜。但也是虚假地作样子的挽留,说,到年下了,让咱娘在我们这儿过年也行嘛!兄弟瞪起那不大的眼睛,义正辞严地批评小丽说,嫂子你不知道,咱爹这是第一年,哪能在外头过年的?再说了,过年嘛,总是要回老家的,你兄弟媳妇忒孝顺!催我好几次了,让我接咱娘回家过年呢!
虽婆婆有些不愿离去,但也还是给了兄弟面子,回老家了。这样呢,老人脸上也风光,这个儿子愿意留,那个儿子愿意接的,两下里抢着表示孝顺,显得常尿裤子的婆婆成了人人喜爱的香饽饽。那天是腊月二十七,婆婆在哪儿,哪儿就是老家,小丽又买了一板带鱼三斤牛肉馅儿和四斤多一片猪肉送回了兄弟家,小丽知道村里人多嘴杂,做事儿还是周全了些好。自然,兄弟及弟媳非常高兴,还非常热情地邀请中午喝二两,在家里吃饭,恍然与半年前声音高昴,为老院那点儿东西奋力争取时的夫妻判若两人。
而与婆婆每次的短暂别离,都让小丽生出惊喜欲狂的愉悦。而这次孩子放寒假,婆婆被接走,留下了他们三口之家过年,这真是“解放区的天是老百姓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多喜欢”,小丽几乎有放声歌唱美好生活的冲动。当然这是作媳妇非常不厚道的小心思,但那喜悦还是不小心地形于色,被家中那大小男人看在眼里,怒在嘴里,就有大男人责怪:怎么,咱娘回老家了,至于吗,这么高兴?小男人虽不是小棉袄体贴,但也有维护和平的义务感,说,妈妈高兴和奶奶回老家么关系?老妈高兴还不好吗?是老爸你把俺妈想歪啦!感动的小丽恨不得冲上前去亲儿子一口,大男人嘴一撇,切!
二
三十那天,小丽他们仨口是磨蹭到下午回的老家,仅买了点鞭炮,政府一限燃放烟花爆竹,卖这个的也少了,走了好久,才看到东环一个较为偏僻的门市有卖的。
坐了一会儿,嗑了一小把儿瓜子,小丽就想回了,娘家父母年龄都大了,每年的晚上都要去帮着包饺子。但是,当小丽起身时,坐在旁边的婆婆命令说,小丽,帮着和面,咱黑下(晚上)包饺子!
小丽眉头一皱,心说哟,婆婆这人又给弟媳买好呢!但还是拒绝了,不行,我还要去我妈家,她也等着我们包饺子呢!
当然,婆婆的命令小丽不会放在心上,也不会执行,但是这种不快却如沿途路过的工厂排出的烟气粉尘隐隐的气味儿,让人生里不爽。
当然这种不爽要是说出来的话,最佳的倾诉对象则是婆婆的儿子。于是小丽说,有个词叫大智若愚,我看你娘就是,到你兄弟那儿,立刻倒戈相向,谁说你娘得病后憨了呢,我就不信,那是伪装的呢,姜到底是老的辣啊!相处多年,小丽先生自然知道小丽的性格,对小丽的赞美他老娘智慧的评价,不理会。他知道小丽撒了气就没事儿了,大年下的和她什么吵的?而儿子在车上看手机,也顾不上与他妈对话,这种没有对手的吵架,小丽果然虚张声势地抱怨了几句,也就草草收兵了。
不料,第二天,是正月初一,照例一起拜年,婆婆又故话重提,对拜完年的小丽命令,洗洗手,给小方(弟媳)包饺子!婆婆这是咋了嘛?干嘛呢,一次次的!于是严辞拒绝。
一开始,因婆婆在兄弟家过年,一开始,小丽他们在家就商量着不在家吃饭了,拜拜年呢,就回。村子较大,平常也就是红白事儿上见到的那些个——一个大院的大爷大娘叔叔婶子哥哥嫂子们,给他们拜拜年,兵分两路,他们兄弟俩和几个孩子一路,小丽与弟媳一路。自然是各家重复地说着过年的动听的话儿,嘘寒问暖的,热情异常。弟媳这人也是非常健谈,同样热烈地回应着对方热情地问候,期间也很自然地说起照顾婆婆的事无巨细的孝顺。而小丽本来与这些人就不甚熟悉,只是听众,或笨拙地敷衍着笑笑,重复着“过年好”,但让她瞠目的是弟媳口吐莲花的善良的爱心,几乎承载神仙吕洞宾指铁成金的本领,能无中生有,化腐朽为神奇,她很奇怪,照顾老人,尽心就是了,干嘛要说呢,说出来有什么用呢,人家又不帮你,夸你几句又如何?这人为什么要这样呢?
当然,也有人知道是他们兄弟俩轮替着养老人,也就附带着夸小丽,小丽脸红了,赶紧说,没啥的,娘不挑吃不挑喝的,没啥费事的。大家都哈哈地笑起来,她知道,比起弟媳来,自己木讷的让人笑话,嘴不甜,语又笨,这是没办法的事儿。
终于妯娌俩拜年结束,唾沫横飞的弟媳还在说着村里谁谁的隐私,大抵是作风问题,小丽惊愕地发现,网络的普及,让这乱七八糟的网上丑事已波及田园似的农村生活,不知是社会进步还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一进兄弟家,小丽看到婆婆没在屋里,正想说话,问呢,却见婆婆步履蹒跚地一摇三晃地走来。她见到小丽又说,晌午别走了,在这儿包饺子吧!弟媳去了小院厕所。
不了,怪麻烦的。小丽几乎怒不可遏地说,昨天我就给你说了嘛,我们不在家吃饭啊。
三
七个饺子!婆婆艰难地左手伸出五指,右手查了二根,举着对小丽说。么意思?小丽大惑不解。
俺早晨吃了七个饺子!早晨就给俺吃了七个饺子!婆婆重复着话,浑浊的眼睛里似有汪水似的漾开。
小丽就试着猜测,娘你是说,早晨你吃了七个饺子?包的个儿大?还是早晨乍起来不饿呢?
俺饿!俺饿!俺怎么不饿!婆婆声音很高,很着急地辩解,小方就给我盛了多半碗饺子!说怕俺拉!
天哪,怎么会这样?婆婆看来是把小丽当成鸣冤青天了,一看她回来才急不可待地控诉。小丽从未打听过婆婆关于在兄弟家吃饭问题,以为也就是和她一样,家常便饭地管呗,只是多添一双筷子呗!殊不知会这样?
哦,可能可能是这样,小丽努力地寻找尽可能双方都不得罪,于是和稀泥地“老好人”地压事儿,对婆婆说,这个饺子吧,死面的,怕你上了年纪呢,不好消化,不好消化,才给你盛的少呢。小丽深知婆婆的饭量,暗想,这七个饺子,在婆婆胃肠里穿梭能到哪儿呢?
她好孬哩!婆婆声音不低,小丽赶紧打手势止住,说啥呢,说啥呢。
正在这时,弟媳过来了,这弟媳大概也猜到婆婆会对小丽说饺子的事儿,就先发治人地解释,嫂子,人家说老小孩儿老小孩儿,咱娘就这样,得了她这脑血栓的病的人啊,憨似的不知饥饱,你要不夺她的碗啊,她就不知道停。说完就哈哈地大笑起来,露出红润的牙龈。
那是那是,得控制着量。小丽附和着说。
你说咱这时候,谁还管不够饭?谁还怕吃?她这是给你告诉早晨吃七个饺子,要是给别人告诉俺,以为俺是狠心不管她饭呢!弟媳貌似很委屈的样子,仗着咱姊妹儿俩不是外人,咱这么多年都没红过脸,咱俩都是老实在在人,不会花言巧语的。
小丽真是服了,这话说的多有水平!她由衷地佩服弟媳的妙语如花,滴水不漏。
弟媳接着说,咱这饺子,是牛肉馅儿的,就是你买的那些肉,全让我放上了,过年哩,咋也得吃得好些才行!又切了几根葱,都抱丸儿了,你兄弟也说好吃,小二儿还吃了二碗!
大概自己孩子能吃饭也是很值得骄傲的事儿,弟媳水润鲜红的牙龈继续地供小丽瞻仰着,小丽心想,你那刚满七岁的二小儿都能吃两碗,就不能给婆婆吃一大碗吗?但也没说,她与弟媳多年来,貌合神离,远远没有到交心地地步,更是去年公公离世时,她为争取家产的拍案演讲,让小丽到现在想起来也心有余悸。
小丽只得息事宁人地说,行,在你这儿不孬,伺候吃伺候喝的,都不容易!
婆婆看对小丽之前控诉无望,又说,小丽,你过来。
小丽只得跟着婆婆来到院里——她住的房间。婆婆的房间要穿过一个烧大锅灶的厨房,里间就是婆婆的卧室,气味复杂,因是偏房,也就没接暖气管子,阴冷的很。而兄弟他们住的是五间大北屋,非常地暖和。政府今年在农村推行天然气取暖做饭,免费安装,于是村里几乎家家都通了天然气。婆婆的居室与狗窝儿有几步之遥,透过婆婆的窗口,能看到被拴着的大黄狗闪烁的眼睛。
娘,有事儿?小丽问。
婆婆眼泪掉下来。小丽焦急地转身,她又能怎样,只能安慰下罢了!再说了,早上弟媳让婆婆吃七个饺子,也应该是兄弟同意的,人家儿子都不说啥,我这个做媳妇的若是不知好歹地打抱不平,再说,对手强硬巧嘴会说,自己岂不是自讨苦吃,以卵击石?
因此,她对饺子不再评价。她看着婆婆肮脏有着些许不明污迹的被子,顺便摸了下,说挺厚的,两床被子也暖和。还盘着火炕,不会冷。又问婆婆,每天都烧炕吗?婆婆点点头。那就好,那就好,小丽说,想了下,从裤子兜儿里掏出昨天买鞭炮剩下的零钱,大概有三十多元,递给婆婆,说来得匆忙,自己去点(村里商店)上买点饼干啥的吧,明天来时再给你,今天忘了给你买点儿啥吃的了。
正说着,他兄弟俩伙同孩子们拜年的也回来了。听到他兄弟俩在院里高声说话,小丽怕婆婆再对他大儿子说七个饺子的事儿,就赶紧地出来,说天不早了,俺们就不在家吃饭了。
只是在路上,小丽对先生和儿子说了七个饺子的事儿,果然,先生非常生气,冲动地想掉头立刻把他娘接走。儿子也在旁边说不解地说,我婶婶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平时说话挺好的呢。
儿子年龄尚小,当然不会明白这些事儿,小丽他们平时也很少在家说些他们兄弟们的事儿,因此,儿子对叔叔婶婶的印象是热情好客朴素。
小丽赶紧地劝阻,不可,千万不可!弱国无外交,咱们论嘴,说不了那些理儿;论力量,打不过人家,再说了,大年下的,闹起乱子来,让人家笑话!咱们一起身走了,兄弟他们在家时间长,谁会向着咱说话?你弟媳对人家说咱啥就是啥!别再不落人!更丢人!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别管咋说,兄弟也轮替养着老人,也尽着义务呢,也不错,吃得喝得啥,不能管那么多!
先生不再说话,脸色铁青,最后无奈地叹息一声。
四
他们这儿初二是上坟的日子。公公去年离世,按习俗规定,应该是亲戚们坚持给死者每年的初二上坟,过三年后,就只有自己的儿孙们上坟就可了。
因此,初二这天,小丽婆家的二个姨,一个舅舅及他们的孩子们来给公公上坟。
串门嘛,总会带来些礼品的,然后上完坟就去村里的饭店。兄弟家离饭店有半里路,婆婆腿脚不好,天也冷,那个舅舅建议让小丽先生拉着年老些的人去饭店。
坐了两桌。
婆婆要小丽坐在她身边。农村的饭店倒是挺实惠的,一桌套餐仅二百元,也有整鸡整鱼,有排骨有大虾,满满当当地一大桌子。
小丽给婆婆夹了排骨,炖得挺烂的,很好剔骨,大块的糖醋鱼,煮得很烂的卧盘的烧鸡,小丽也夹了好些肉,婆婆满足地笑着,转瞬间盘内即空。后来上了丸子,汤又用大勺子盛了一小碗,带汤水的,婆婆也很快吃光了。看到婆婆嘴角流油的喜悦样子,不知怎的,小丽想哭。
但即使这样,婆婆还要了两个长馒头,就着剩下的菜吃了。桌上的菜被吃得精光。
听着桌上亲戚唧唧喳喳地说话声,耳边却是响起了婆婆那委屈的声音“七个饺子”、“七个饺子”,如蝉鸣似的隐隐地,不绝地传来。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成诗,让兄曹丕汗颜,同样婆婆的七个饺子,也给小丽上了生动的一课。等串完门,小丽想对先生提议,哪天兄弟俩一起坐坐,好好地沟通下,如何赡养老人?以后的日子里绝不让“七个饺子”的故事再度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