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山乡年味浓(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山乡年味浓(散文)


作者:语琴 白丁,1.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47发表时间:2019-02-21 11:29:28

【流年】山乡年味浓(散文) 腊月初,山里的老朋友带着我们几个好友来到了小有名气刘家冲,这是个靠近鴉山古道的村落,依山而居,一条清澈小溪顺着山势在村前流过,不远处的青石板上有三三两两笑如桃花的捣衣人,她们秉承这里的风俗习惯,她们也让这里的古文化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村口有几颗上百年的榧子树,还有经过岁月洗礼保存下来的石槽和石磨,它们身上虽有岁月的痕迹,但也印证了这里的人们朴实勤劳的优良品质!
   一片幽静的竹林和村庄相望,我们被眼前优美如画的景色吸引了,好清新的空气啊!顿有沁入心脾之感!株株红梅竞相开放与翠竹一起点缀着大自然,让来过这里的人们流连忘返!
   村子里的很多人都出去寻觅更适合自己的新的生活方式,在城里发展,他们用最先进的理念回来建设自己美丽的家乡,大多家里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和儿童,我为他们点赞,伟大的国家建设者们,没有你们的付出哪有祖国的美丽繁荣和富强啊!腊月天村里每家每户都晒着腊肉,朋友领着我们来到了一户紧挨着大山而建的房屋,这是三间二层的土墙青瓦木阁楼的农家小院,约30厘米厚墩的泥土墙,古朴的建筑风格,冬暖夏凉,厨房的外间是山里人的澡锅,下面可以架木柴烧火,类似大灶上的小房子,锅里放满水,热了就可以洗澡,堪比城里的浴缸。山里人用的水是从山上引下来的山泉,清澈无比,因为含有多钟微量元素,尤其含有硒,据说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常年饮用可以延年益寿。
   奶奶手里拿着蒸桶,小孙子手里拎着个竹篮,他们家今天准备打糍粑过年啦,听到这个消息我非常高兴,平生第一次看打糍粑。我跟着奶奶去小溪边淘米,山里孩子淳朴好客,小孙子名叫光军,大约八九岁,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望着我,小手伸了过来摸着我的相机,歪着脑袋左看看右看看,同时嘴里喊着阿姨阿姨我长大了也要买相机也要学拍照片。我答应了他,他就拿起了他爸留在家里的一部手机欢快跟着我满村子里转悠。奶奶淘米回来把米倒进锅上的蒸桶,用秤杆把米捣上几个小孔盖上盖开始蒸,大约几十分钟蒸米出锅了,被几个五十多岁中壮年男人抬着蒸桶蒸好的米饭,倒进石窝里,用类似长擀面杖的木棍打起了糍粑,壮汉们手持木棍围着石窝用力的揣着,嗨嗨,嗨嗨,大伙齐心协力的揣着,我绕着石磨用相机记录着,小光军用手机拍着视频,一会功夫一个大大的米粉团揣好了,被壮汉们从石窝中举起来,放在撒好米粉的门板上,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者用手像弹棉絮一样,平平整整的铺在案板上,雪白的,软软的,厚厚的,还散发着纯纯的米香,晾了一会就要用菜刀切成块,时间不能凉长,变硬了就不好切了。小光军的爷爷先用刀切成长条后再切成小方块,这糍粑用水泡着可以吃到正月里。
   糍粑有多种吃法,和青菜一道煮着吃,用油煎着吃,蒸着吃都可以。我和光军用分别用相机和手机记录下了传统的打糍粑的整个过程,也留下来太多乡村那种醇厚的乡音乡情!
   记得小时候奶奶带着我到山里亲戚家玩,每一家都有一间专门用木碳树根烧火的地方,火堆的上方悬着一个黑黑乎乎的水壶,下面烧火取暖上面水壶煮水。小孩子们就把一块一快糍粑放在烧过的木炭上烤,一个一个蹲在火堆旁等着烤糍粑,不一会糍粑鼓起来了,然后把它翻个边,两面考的焦黄色,香气扑鼻,那个味道啊那叫个绝!铭刻在了我童年的记忆里,我每每回忆起来都有种回味无穷之感,好想回到童年和小光军一样,时时感受着那种纯纯的快乐与向往!
   午饭的时候到了,大人们都上桌准备吃饭了,小光军告诉他的奶奶,他要和阿姨坐一条凳子上吃饭,我听后乐了,这个小朋友和我真有缘,快过来咱们一道吃吧,山里人的大锅饭非常香,满满一桌农家菜,打开着了啊我的味蕾,被称为“山萝卜”的冬笋是一道美味佳肴,特别脆嫩香甜,这道菜我吃的最多,一边吃着一边叙着家常,好不快乐,光军奶奶让我记住光军的电话号想来这里游玩直接打电话,好让我感动啊!光军奶奶告诉我要孩子带到县城去住在城里读书,我说这样更利于孩子学习的,她说在山里住了一辈子了,舍不得离开这里的老屋,是啊,山里人真诚、朴实、好客!今天不仅拍到当地的传统民俗打糍粑同时也收获了浓浓的乡情,这里人土风情让我感动,这里的山青水秀让我留恋,刘家冲我还会回来的!
  

共 167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满怀真情地给读者描绘了一幕山乡小村刘家冲的温馨,以及飘荡在村子上空的入肠入肺的香味。我们读出一种暖,一种乡村文化,也读出了这种暖的背后有一股淡淡的忧愁,隐隐的疼。作品给读者展现了偏僻的山乡朴实的村民他们依然保留着过年打糍粑的民俗,这十分难得,他们坚守和传承着乡间民俗或者说是乡间文化。我们已经发现,很多乡村文化或者说乡村传统正在消失,正在离我们远去,读了此文,我们感到欣慰。正是有了村民的对故土的坚守,对家的坚守,使得一些乡村民俗和乡村传统文化得以保存。作者写作是真诚的,情感是真挚的,语言流畅,乡间画面浓郁,生活味儿浓郁,推荐阅读。【编辑:山地73182882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19-02-21 11:31:04
  过年打糍粑的民俗,我们乌蒙山到处都有。
回复1 楼        文友:语琴        2019-02-22 17:24:51
  谢谢老师,我们这里手工打糍粑已经不多见了,只有在偏僻的山乡村落偶尔遇到。再过些年就会渐渐消失了!
2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19-02-21 11:31:51
  谢谢作者赐稿流年,新春快乐!
   希望在流年读到作者更多的作品。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