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寻找曾经的记忆(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寻找曾经的记忆(散文)


作者:秋千 白丁,50.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404发表时间:2019-02-21 17:16:52


   时间,是个随时都会丢失的东西。多少次相遇,又多少次擦肩,那些记忆中的往昔,怎能是说忘就忘掉的东西。
   漳河的水一年四季奔流不息,所到之处都焕发着勃勃生机。也许正是出生在漳河畔的缘故吧,从小对水就有一种特殊的情怀。然而命运使然,我又和水是注定无缘的,因为在我成长的村庄里常年干旱少雨,万物生长只能仰仗老天的垂怜。
   我在小店村长大。她是武乡县上司乡下辖的一个行政村,在县城往南约二十里的地方。村中有七八十户人家,在前、后庄分散居住。世代以耕种为主,盛产玉米、杂粮、小米,大黄梨是村里的支柱。近年来,村里办起了农业合作社,还种植了数百亩的梅杏、核桃、樱桃和玉露香梨,成立了农产品电商交易中心。作为一个北漂的“游子”,能看到村子的变化和发展打心里是感到欣慰的。             
   小店村很早以前就有人居住。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谈论村庄的过往,但因年代过于久远,只能凭着记忆找寻一二。
   村子曾经有一条通往潞州府的官(驿)道,村北老爷庙则(底)的“春秋阁”便是见证。这个长方形建筑,石砌的底层离地数米,中间有供客商过往的拱洞。拱洞两边均用弧形的大石条组成,高不出五尺,一个成年人也要弓着身子方能通过。洞顶的北端刻有“汉碧凌”,南端刻有“春秋阁”,左右两个角分别刻有精美的图案。拱洞上面有一个砖木搭建的空间,有点像现代的民房,但作用更像古代的城楼,若是登高远眺,但凡南来北往的行人、客商均可尽收眼底。
   据老人们回忆,春秋阁在抗战以前已经存在,而且在那个时期还发挥了很大作用,因其特殊的地形,即能登高远眺,又有民兵昼夜站岗放哨,村子便一次次躲过了日本鬼子的扫荡和骚扰。
   几近荒芜的地界,那时候不仅有人居住,还在村里开了店铺。在官道旁谋生本就不易,若非没有精明的头脑,凭什么在此生息,又怎能耐得住当年的贫瘠?
   小店村因“店”而生,那些曾经的店铺遗迹早已散落成今日的民居,那些土胚墙、灰瓦砾的后面一定还隐匿了许多我们琢磨不透的东西。
   我家住在小店村的前庄。一条水泥路从村子的正中央穿过。从旧供销社门前拾阶而上,是一座风格别致的天主教堂,于2005年重建,至今仍是风韵犹存。那高高的钟楼每个整点都会有钟声响起,清脆的声音会传的很远,时而悠扬,时而回旋,这个一向肃静的小村子也因它而变的蓬荜生辉。如遇哪家婚丧嫁娶,还要请上司堂的神父还要过来做一次主持。
   村子里前庄人拜堂(天主堂),后庄人拜庙(焦龙庙),由来已久。听老人们说,教堂在文革时曾被捣毁过,后来就变成学校,我的小学时光都在这里度过。记得当年的学校南北相向,有六间大瓦房,还有大操场,居中一间是校长室和五年级,高大的外墙上粉刷着“向雷锋同志学习——毛泽东”十个大字,操场南面的墙壁则书写着“人们教育为人民”。从上面看整个校园就像一个躺着的哨子,操场是鼓鼓的肚子,哨子口则对准北边,和“春秋阁”连成一条直线。
   遥想当年,那一百多学生和校园里的歌声、读书声连在一起是多么壮观的场面,如今却是连幼儿园的影子都找不到了。
   从教堂出来便可以看见路左侧的崖壁,若非那些酸枣树、洋槐树的遮掩,想近前瞧一眼恐怕都会目眩。
   顺着路口独徒步而下,思绪也越发变的凌乱起来。岁月变迁,真的把能带的东西全带走了,只留下一些残垣断壁还静静的屹立原地。那清一色的泥巴墙,空荡荡的街门楼,还有那军烈属门前的石滚子、磨盘……也许,它们的心事从此将变成谜,或者渐渐颓废直至消失。
   “大街门”曾经是我们年少时的乐园,洋槐树、石碾子依然挺立,可能唯一变化的只是当年的打谷场上凭空多出一条路来,一直可以延伸到沟底,终于结束了过去肩拉背扛的日子。那些有趣的鸡仔看着我们过来,大老远就警觉起来,还不时发出“咯咯咯”的叫声,孩子吓得紧紧地贴在怀里始终不肯下来走动。
   曾经这里是最热闹的,那时候几个玩伴常常在大街门上跳方格、打元宝、掏麻雀,时恼时好,时说时笑,有时连邻家大娘们撞见了也是没一点脾气。
   在大街门“说书”是最让人难忘的。那时候每隔一段时间“宣传队”(盲人说书)就会到村里来,他们三五个一伙,各自背着乐器和被褥,用一根长棍相互牵着。每次到来,父亲都得给他们安顿住宿吃饭,真是好一阵忙活。
   “说书”一般都安排在晚饭以后,邻居伯伯们早已聚齐,并事先摆放好桌椅。我们一帮小孩子则里里外外的围着,用奇怪的眼神看着,看那些盲大叔的手指、眼神时而在空中摸索,时而又侧起耳朵听着。直到那月琴和二胡的声音变得越发铿锵流畅,才听到他们开始说唱。
   说古书是他们的专长,《杨家将》、《岳飞传》、《薛刚反唐》经他们那么一唱,仿佛真的能把人们的思绪带回过去,仿佛个个都是身临其境的样子。虽说他们的眼睛看不见东西,但他们的耳朵和双手绝对是灵动的,各种乐器只要经他们之手弹奏出来,再加上他们动人的说唱,周围的看客无不受其感染,说到动情之处人的眼里还浸满泪花。
   雪后的村庄被阳光照的刺眼。晌午过后,换了一身行装便匆匆向沟底走去。眼前的一切是都变了,谁曾想高铁隧道里挖出来的东西会把整个河沟填埋?那条曾经伴随我们成长的小河至此便永远消失了。此刻,我就像空气里移动的一个墨点,在空旷的山里,常常被突然窜出的山鸡和野兔惊的屏住呼吸。脚下的雪被拧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在荒野里变的格外响亮,所以庆幸没有遭遇更大的东西。
   路过“水池”的时候稍稍驻足,眼前的巨坑像一只独眼和天空遥遥对视。坑底有一方平地,上面盖了厚厚的毡子。想必是有意留下来的,这是村里人的福祉!听老人们讲,这池下面有好多的泉眼,已有数百年历史。那时候即便遇到最干旱的年景,也从来没有干枯过,这一池水养活了村里一代又一代人。
   记得小时候,这里还有一条很深的河。夏天,大人们在里面洗衣服,我们一群小孩则拿了自制的网兜忙着捞蝌蚪、抓青蛙,运气好的时候还能捞到不少小鱼小虾。
   再往前就是店渠(子)庙了,大老远就能看见“海渎焦龙神庙”六块牌匾。重修的庙宇并排两间,红砖琉瓦,檐下雕有精美的油画。庙左侧的石碑,一块刻了清乾隆年间的“御祭文”,由此可见“焦龙神”坐阵地方斩妖除魔的威名。另一块则是焦龙神庙的“重修庙记”,因年代久远,均难辨清上面的字迹。庙的右侧有八角井,厚重的砖石整齐有序,俯下身去还可以看见井底有明晃晃的影子,水井旁边可以看见古供台的遗迹。在焦龙庙上方的田地里刻有“车马店”遗址。
   记得小时候这里只是一个离地的平台,每年七月初五都要在上面唱戏,每逢干旱无雨季节,老人们还会去焦龙庙上焚香祈祷,祈愿一年风调雨顺。
   小店庙会一直延续到今天,每年七月初五都会请上党剧团到村里来唱戏。时代变了,但戏里戏外依旧唱的是老祖宗留下的历史,和改革开放四十年农村的巨大变迁。

共 273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小店村的回味是满满的。作者生在小店村,长在小店村,然后北漂,最后看到小店村今天的变化,又勾起了昔日小店村的曾经的辉煌和落寞的回忆,所以深情所至,用散文的形式向读者款款深情而娓娓道来,使人读后如亲临其境,深情所动。全文文笔通顺,文彩哗然,值得深赏。好散文!倾情荐读!问好作者!期待新续!【编辑:黄江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江山        2019-02-21 17:17:35
  好散文!倾情荐读!问好作者!期待新续!
《江山文学》永远都是最棒的!
回复1 楼        文友:秋千        2019-02-21 20:20:06
  谢谢黄老师鼓励 !写的不好,望老师多指点。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