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过年的事儿(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过年的事儿(散文)


作者:匡建华 秀才,1959.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12发表时间:2019-02-22 13:10:08


   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一年四季像过年,但人们还是对过年充满着期待,年底壮观的大迁移就证明过年这一传统的节日在人们心中并没有淡化。每到腊月,无论贫富,各家就开始准备年货,让一家人高高兴兴度过每年的最后一个节日。
  
   一
   每到春节的前最后两周,街面上小铺就会把铺面打点的红红火火,红春联、红年画、红灯笼,还有红的中国结,传递春节到来的信息。小商不仅给人们带来喜庆欢乐,同时获得最好的收益。
   贴春联在家乡也时兴,给家里平添一些喜庆。我年少时春联基本上是手写的,虽然当时也有印刷的,因为没有什么钱,就不能那么讲究。如今,大多人住进楼房,过年的时候,常常还能看到门前贴有春联,都是千篇一律印刷体。也许是年老守旧,我不大喜欢这样的玩意儿,还是更钟情于手写的春联和过去的年画。最近好像又时兴手写的春联,县里书协每年都要组织书法爱好者或专家为乡亲们免费书写春联。好友老曾是一位热心肠的人,字也写的不错,最近也卖了两百多元的红纸,用浓浓的墨香,温情的文字,为亲朋好友送去一份祝福。这让我想起在老家时的毛老师。毛老师是下乡知青,起初乡亲们不看好她,主要是体力劳动不行。因为她写得一手好字,队里就安排她到队里文化室工作,办专刊、写标语、报道好人好事,工作做的有声有色。每到过年乡亲们就请她帮忙写春联,有红纸的拿红纸,有墨水的拿墨水,什么都没有的就带些山货土特产。毛老师为写春联每年买纸都要贴上不少钱,但她心甘情愿。过年前是毛老师最辛苦的日子,几天要写上好几百幅春联,忙到腊月二十九下午才赶回家过年。毛老师收获了好心情,更多的是乡亲们对她的信任,两年后就推荐到大队当上了民办老师,再后来还上了大学,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
  
   二
   腊月的到来,父母就会念起给祖先上坟的事儿,也就是给他们送些纸钱,求一个平安。小时是父母带我们给祖先上坟,现在父母年纪大了是我们带上他们给祖先上坟。由于父母在外工作,兄弟二人从小是婆婆爷爷带大,对他们特别有感情。记得爷爷白天要参加集体劳动,几分田的自留地只好放工后打理,还要养几头猪,经常忙到深夜,好像没有休息的说法。我6岁那年,五十多岁的爷爷就因病去世,是婆婆一人把我们带到初中毕业。直到婆婆去世十年后,家里生活宽余了一些,才为婆婆爷爷立了一块碑,总算了了父母的一个心愿,两兄弟也借此感谢婆婆爷爷的养育之恩。但凡走到老屋前,婆婆爷爷的英容笑貌就在脑海浮现,让我想起每当爷爷收工时兄弟俩争着喊“爷爷、爷爷”的场景。我也是当了爷爷才体会到,婆婆爷爷当年带两个孙子在老家是多么不容易,有时生病了,爷爷要跑几座山才能找到那乡村医生。
  
   三
   过年煮猪头是土家人过年的传统习俗。腊猪头先要用柴火烧皮,然后用温水浸泡几天,除去猪头上烟味和过多的食盐,到了腊月三十把它洗净,再放到大铁锅里煮一个多小时,除去骨头。小时候爷爷每次拆猪头时,我就站在爷爷旁边,等着吃热的猪头肉,那香味真的是让人口水直流。猪头、猪尾巴大多是放在一起煮,猪头肉是大年三十吃,而猪尾巴正月十五才能吃,叫做有头有尾。父母退休后到八十岁前每年要喂一头猪,后来年纪大就没喂了,但过年不能没猪头,我只好每年到山里老乡那儿预订年猪,除了父母吃,还要送一些给儿孙们,让他们能经常品尝到家乡的味道。
  
   四
   团年饭,也叫团圆饭,不管是在那困难的年月,还是条件好的今天,长辈们为了那一顿饭要忙上好几天,上好的食物都要拿出来品尝。只是近几年来我们家里有一点改变,大家可以点菜,做几个喜欢的菜就行了,但有老人在还是要按老规矩办事,一碗菜都不能少。
   团年饭做好后,要先请亡人,每只碗里添少量饭、酒杯里酌少量酒,把筷子放在碗口上面,然后在桌子下面烧几张纸钱,放鞭炮,年纪大的长辈说几句,如请亡人回家过年,请他们保佑家人身体健康,事事顺心的话。几分钟后将碗里饭、杯中酒倒掉,一家人才能正式吃饭。现在城里人喜欢把筷子放在碗口上面,说是讲卫生的举动,如果你到土家山寨做客,吃饭千万别把筷子放在碗口上,以免让主人生气。
   不管城里如何好,在乡下过惯日子的人都不喜欢到城里过年,因为不少人的团年饭是在餐馆里吃的,吃完了就什么也没有了。邻居老向到城里过了一个年就再也没去过。他告诉我,现在不像过去没吃没喝的,过年就是要有那热闹的场面,愉悦的过程,大家一起动手,大家一起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那才像过年呢。
  
   五
   大年三十、初陪父母,一般不会外出,初二给岳父岳母拜年,然后才是其他亲朋好友。小时候故乡没有公路,大多是羊肠小道,出门走亲戚,无论路程远近一律步行前往。出门儿带着娃娃,带着礼品一清早就要出发。
   孩子们都愿意出门儿。到亲戚家,向长辈们磕一个头,拜一拜,说上几句过年的祝福话儿,就会赏一个饼子。后来生活好些了,才时兴给压岁钱。不过开始只有几角钱,到了新世纪才多了起来,不论多少,得到压岁钱的孩子都是满面满足。
   正月初二女婿去岳父岳母家,也是媳妇“回娘家”的日子,即使出嫁多年的女儿也会跟着女婿带着孩子回家,提着大包小包礼物向父母拜年。如果是新婚那年回门,还需备上大鞭炮,进门时候就点响,把团圆喜悦传递到村里村外。亲戚挨家挨户地走,早上赶过去,吃完午饭就回家。爬山过河,一路歌声,正月里出门儿走亲戚,在孩子们心里总是亮亮堂堂的。
   土家族人热情好客,来拜年的人必须吃了饭才能走,不然主人会不高兴,只是忙了家庭主妇。近来听一好友说,他们那儿正月初三四一清早就要出门拜年,大多是礼节性,送上祝福,说几句话就走,选择一家亲友吃一餐饭就行了,看来拜年的习俗也进化中。
   年俗里是年味,在岁月流失中每年都有新变化,真实记录着时代变迁,刻着我们一路走来的风景。
   过年是只有中国能现场直播的大戏,一代又一代传承演绎,总是让人牵肠挂肚,让每一个人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可更多的是与故乡与亲人共享的温馨记忆,对自己成长历程的回眸。无论你走多远,记忆中总忘不了那甜甜的味道!

共 243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本以为随着生活变好,一年四季都像过年,年味已经变淡,可年底的迁徙证明并非如此。春节前的贴春联等传统,牵动些许旧人新事,更谈“我”的心头之言;腊月上坟,泛起对婆婆爷爷的思念,不易的理解,已是为人爷爷之年;煮猪头习俗,一字一句将土家菜肴做法轻掀,昔时今朝不尽怀念;团年饭的承继,或改变,或规矩,山寨同城里的对比,刻画土家生活画卷,更将今昔对比,遗憾团年饭之场面回不到从前;除夕正月的时间,陪伴与拜年,一幕幕的,是那走亲戚的画面,情感穿行今昔之间,不管习俗是否改变。年俗虽变,年味不减,中国年,味道如昨,似美好的文篇,让人牵肠挂肚,让人回眸,经年不减……全文情感真挚,自然流畅,荐赏,期待更多精彩!【编辑:白甫】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白甫        2019-02-22 13:11:57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可工作了便身不由己,不能回家过年
碎银得几两,多少会艰难
2 楼        文友:匡建华        2019-02-22 19:18:22
  谢谢白甫老师编辑、点评、鼓励,问好!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