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春】三“爹”劝酒(微小说)
话说这个三“爹”劝酒,距今已是二十年的事情了。
二十年前,劝酒在我们这个贫困落后的小城蔚然成风。像诸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像酒,越喝越有”之类的琅琅上口的句子,因酒而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酒文化,让人既爱又怕。这酒的故事,便在这酒桌上滋生了。
这个三“爹”劝酒呢,源自现已退役多年,原市武装部副部长,哈姓人的经典故事。
这个“哈”姓,小城中鲜有姓氏,只听说过“努尔哈赤”中有这个贵字“哈”,因此,这个具有亲王色彩姓氏的人呢,虽任地方武装部领导,但作风上却是与军队有着一脉相承的雷厉风行,比如他的劝酒。
我之前就曾耳闻过他的酒风的刚硬,有次有幸目睹,今日再提及,仍记忆犹新。
这哈部长,虽年已过五旬,举手投足却皆有将军风范。酒桌之上,也令人耳目一新。
宴席开始,哈部长请客,自然,让客人“吃好喝好”,是宴客之标准要求。劝酒,则属“喝好”的范畴,哈部长果然深谙其道。
遇到一个酒量不堪或因种种原因无法喝酒的,而此人与哈部长之前无交集,不熟悉,哈部长劝酒,对方不喝,哈部长举起对方酒杯,一饮而尽,还大度地说“没事,我替你喝!”然后,再注酒,对方若再不喝,然后他再次地举起对方酒杯一饮而尽,仍言“没事,我替你喝!”,如此再三,对方被其气节震撼,于是大义凛然,举起酒杯,高呼“哈部长,今儿我就破例了,来!倒满!”与哈部长对饮,几杯过后,称兄道弟,最后则是相互勾肩搭背,舌头发直,红眼珠儿脉脉不得语,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此时的哈部长先干为敬,这是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由泛泛到朋友的质的变革。
日子久了,熟悉了呢,就开始了经典的三“爹”劝酒。让多年后曾与哈部长喝过酒的人感慨不已,这哈部长!哈哈,这哈部长啊!
人到齐,酒满上,自然,哈部长劝酒,发出我们国人相对保守、却深得传统文化精髓的雷人之语,则是“谁不喝谁没爹!”自然全体举杯,在有无父亲的探讨这个问题上,毋庸置疑,大家都是有户口有姓氏、源于家谱分枝散叶的子孙,是有祖宗有传承的铁骨铮铮的好男儿!
一杯过后,气氛活跃了不少,吃菜几著,再举杯,这次哈部长的劝酒词为“谁不喝我叫谁爹!”,酒壮英雄胆,而且在这齐鲁大地上,刚刚与哈部长称兄道弟呢,怎能因一杯酒让人家谢顶白发的哈部长喊自己“爹”呢。即使他真因你喝酒真敢叫,尤其是比他年轻些的,断然不敢有此忤逆之举的妄想。得,第二杯,干了!举起,相互“砰砰砰”地碰杯,一饮而尽。
这两杯酒下肚后,酒精在肚肠里穿梭着,自然气氛活跃了很多。
接着哈部长再劝第三杯酒,这次“爹”的称谓倒了个,意义大变,说出来则是“谁不喝谁叫我爹!”,大家朗声大笑,酒过二杯后,大家的智商也被酒洗礼的聪明了,爹有且仅有一枚,怎么会在众人面前因不喝酒而认你哈部长为爹呢?即使有想真叫哈部长爹,知道家中那老实笨拙的亲爹帮不了自己什么,觊觎想在仕途上走捷径的,也不敢众目睽睽之下认爹。因此,大家都感觉不就是一杯酒嘛!什么了不起的,为了爹的归属,为了爹的尊严不受侵犯,为了爹的人格不受践踏,自然,这些孝顺的儿子们又为他们各自的老爹喝下了这第三杯酒!
一时间,哈部长的三“爹”劝酒在坊间广为流传,就有人会奉行拿来主义,但说来说去的,总不如原创说的自然实诚,画虎不成反类犬,说的人底气不足,说出的话自然不能服众,因此,这三“爹”劝酒,如东施效颦,成了哈部长的名片。
这上世纪的故事,当然在今天是个笑话,近些年对这畸形的吃喝风,党中央政府自上而下三令五申,而且各执法部门也加大了执法力度,无论纪委还是交警,捉住这种公款大请吃喝宴席,一律严惩不贷,三“爹”劝酒呢,如秋风扫落叶似的,再也不会有市场了。不仅在职的政府官员深有体会,就连退休的哈部长,也因自己的“三爹劝酒”的市场萧条,一向嗜酒如命的他也很少有劝酒的酒场了,他困惑不已,为什么呢?刚上初中的小孙女对爷爷说,新时代了,“反腐倡廉、八项规定”谁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