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野征文“韶华易逝”】千年“四为” 光辉依旧(散文) ————拜谒故土先贤张载祠有感
巍巍大秦岭,中华之龙脉,在主峰太白山下的眉县大地,历史悠久,底蕴浑厚。这里山水相依,风景旖旎,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关学思想鼻祖张载,就是这方沃土上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张载是故土先贤,我幼年时代虽有耳闻,却知之甚少,从小到大也一直未有机缘前去拜谒。戌狗岁末,农历二0一八年腊月二十六,眉县作协组织会员前往张载祠采风暨年会,得到消息后,自认机会难得,便欣欣然前往。
——题记
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古凤翔府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奉祀孔庙第38位。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思想,磅礴大气,站位高远,言简意宏,普世传颂,曾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称作“横渠四句”。张载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并有《正蒙》、《横渠易说》等著述,留存于世。
根据史料记录,幼年的张载天赋灵性,处处表现出不同常人的品格。“志气不群,知奉父命”。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御史中丞吕公著向神宗推荐张载,却因与当时改革派王安石政见不和,后辞去崇文院校书职务,回横渠开馆讲学,授业解惑,著书立说。
“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半夜坐起,取烛以书…… ”,张载朝乾夕惕,夙兴夜寐,呕心沥血,对自己的思想和学术进行了提炼升华,并作《砭愚》、《订玩》训辞,镌刻于书院大门两侧碑石之上,以示训诫自勉。熙宁十年(1077年),秦凤路(今甘肃天水)守帅吕大防认为张载的学术承继了古代圣贤思想,可以用来复兴古礼、矫正风化 ,遂上奏神宗召张载回京。宋神宗任用张载为同知太常职务(礼部副职),当时有人向朝廷建议实行婚冠丧祭之礼,但礼官认为古今习俗不同,无法实行过去的礼制。张载却认为可行,并指出反对者“非儒生博士所宜”,因而十分孤立,加之病重,便毅然辞职。同年十一月十七日行至临潼,当晚投宿馆舍,沐浴就寝,岂料翌日晨与世长辞,享年五十八岁,呜呼哀哉,临终时只有一外甥在身旁。
张载生平两次被朝廷召晋,三次升官进爵,耗尽毕生精力著书立说。可以说先贤创立的“关学”,是中国儒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学派,奠定了从北宋到清朝末年中国社会基本的意识形态。他的著作是科举考试必读之书,特别是所宣扬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思想,因福泽苍生,崇尚忠孝,弘扬传统,顺乎天道,故被古往今来的学者、贤达或政要所推崇践行。
张载祠又称张子祠,位于眉县城东26公里处的横渠镇,曾是关学领袖张载的讲学之地。如今,这里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于一九九二年确定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载祠前身为崇寿院,张载年少时在此读书,晚年隐居,兴馆设教。他死后,人们为缅怀祭奠,就将崇寿院改名为横渠书院。元代元贞元年间(1295年),当地学人在原横渠书院旧址修建张载祠堂。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在祠堂内恢复横渠书院名号,从此就形成了祠堂和书院共存一处,相得益彰的格局。
雪花飘飘,峻冷异常,我的心里却热乎乎的,与张兄同道坐着他的私家车到达时,已近中午十点。横渠本是一古镇,因大儒张载闻名遐迩。宽阔的公路东西走向,这里亦“街”亦“道”,路两边是栉比鳞次的商家店铺和就地支撑起来的年货销售摊点。马上就到亥猪之年,四邻八村跟年集的乡亲们络绎不绝,摩肩接踵,车水马龙景象里氤氲着浓烈的年味,店铺门前花花绿绿的精美礼品,堆砌成高矮不一的“花墙”。应时而摆设的字画摊位前围满了人,对联字体笔力遒劲,大气若虹,贴纸特有的中国红在寒风里非常醒目,飘飘悠悠,荡漾着传统意识中吉祥康平的喜悦色调!
下车东拐十米是“张载祠”,再向东,紧挨着的便是“横渠书院”。两建筑坐北朝南,门头简约古朴,端庄大气;两开的中式大红漆门,金黄的铜钉排序整齐;建筑青砖筒瓦,尽显沧桑古朴,厚重典雅。门口两侧站着碗口粗的柏树,看样子并不高,扶着护栏看,原来树的根部尚在栏杆下二米处。听当地一位朋友讲,几十年来他风雨无阻,从这儿走过不知有多少回,见证了张载祠堂循序渐进的变化。他说小时候常来这里玩耍,当时张载祠所处的地势要比路面高出许多,由于后来扩建需要,人们就垫高了路基,因此把祠堂显得处于低位了。为了不影响文物原始风貌,建设者们因势利导,随圆就方,给门庭树修葺了防护栏,也给供游客进出祠堂的门道口修了台阶。拾阶而上,跨过一个木板做成的中式门槛,过道走完又下台阶,便到张载祠大院内。引人注目的是那几棵“手植柏”,森森古木,直指苍穹,像擎天的柱子一般,岿然不动。据说,这几棵侧柏是当年张载亲手所植,现在已栉风沐雨九百多年了,枝条虬曲苍劲,纹理沟壑从横,树围两人未必能合抱得住。其中有一株身形庞大,黑紫如铁,树体纹路如巨形螺纹钢一般,一圈一圈盘旋上升,竟然在似乎已枯萎的枝头又生出嫩枝,叶子翠绿,生机无限。真是大贤有天相,奇人映奇景,我们站在树下虔诚仰望,无不啧啧称奇!于是掏出手机纷纷拍照,有人俯身用手触摸树体,说要沾染张子灵气和精魂,开拓自己创作思路,说不定以后就能写出不朽的作品了。这样的说法未必灵验,只能算是写作者们的一个美好愿望而已,真正的好文章还是出自于勤奋不辍的耕耘和人格使命的担当。
在古树下,有两块碑石,曾立于张载书院东西两侧,时人谓之东铭和西铭。东西二铭即《砭愚》、《订玩》训辞,一教做人,一教成事。特别是西铭: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文中提出“民胞物与”的观点,把宇宙看作一个大家族,说明个人的道德义务,宣扬“存,吾顺事,没,吾宁也”的乐天顺命思想,这种理念与当代崇尚的环境保护不谋而合,一脉相承。世界之大,芸芸众生,相互依存,和谐共处,携手同建,美丽家园。
东铭:戏言出于思也,戏动作于谋也。发乎声,见乎四支,谓非己心,不明也。欲人无己疑,不能也。过言非心也,过动非诚也。失于声,缪迷其四体,谓己当然,自诬也。欲他人己从,诬人也。或者以出于心者,归咎为己戏。失于思者,自诬为己诚。不知诫其出汝者,归咎其不出汝者。长傲且遂非,不知孰甚焉!意译是:偶然戏谑的话本是出于心中的思想,平时偶然戏谑的举动本是出于心中的谋虑。由声音发出来,由四肢显现出来,竟认为这不是出于自己的本心,这是不明智的表现。有人认为自己的言论举动未必出于本心,但造成的过失,却是出于一时的随意。其实随意是有失认真思考的表现,做人不应该丧失初心具有的真诚。有些人不懂不当言论是出自于本心的表现,往往归咎于随意戏耍。如果这种口无遮拦的习惯不思悔改,并且一直延续下去,那就没有比这更不明智的人了。文辞娓娓道来,内涵精深,强调人的言语和行为一定要谨小慎微,非同儿戏,必须注重言为心声,行为典范的道理,人的品德修养高于一切。
随着讲解员的脚步,我们在移动,听着流畅明白的解说词,我们在思考。随后又去张子祠堂内,对着先贤牌位供像,集体叩首祭祀。这不仅仅是对千年大儒张载的敬仰,更是对“四为”精神的踵事增华和发扬光大!
后来我们又去了张载墓所在地迷狐岭,这儿距离张载祠有十四里。说是岭,其实就是山峰的余脉,南接群山,北邻渭水。车辆鱼贯前行,海拔渐渐升高,路面崎岖狭窄,远山白雪皑皑。大概有二十分钟的时间,我们到达目的地。及具关中西府地域特色的民宅,依路而建,前后褡裢,白墙红瓦。靠西边有大理石牌楼,贵气高大,青砖铺路,通向深处。沿石阶而上,木竹林青叶翠绿,橡树林黄叶萧萧,张子冢掩映在一团竹叶里。这儿应该算是张载家族陵园,其中也埋葬着张载的父亲张迪,以及他的弟弟张戬。听守墓人说,到了盛夏时节,这儿树木葳蕤繁茂,幽深静穆,远道而来凭吊先贤的游客络绎不绝。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成就一方水土。横渠地区近水楼台,近千年来,一直沐浴在先贤思想教化熏陶的氛围中,自古以来当地百姓非常注重家风和家教传承。所以当地民风淳朴,人才辈出,学子优秀,学业优异,他们大都学业有成,后来十之八九必是国家栋梁之才。雪花飘飘,峻冷异常,我们坐车返回,离绵延起伏的秦岭山脉愈来愈远。拜谒大儒先贤,光大、传承“四为”精神,那片在严冬依然挺拔青翠的竹林,最终也从视线里消失了。蕴藉其中的精气神,似乎已经在心灵的沃土埋下了希望的种子:疏影暗香,竹苞松茂,春暖花开,草长莺飞,又一个美丽而丰硕的季节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