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燎疳节(随笔)
热闹喜庆的春节,在过完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之后落下帷幕,工人上班,学生开学,农民们也开始为农事做准备,浓浓的年味儿也似乎随着灿烂的烟花慢慢退去。
去年正月二十三日下午,老公接到朋友的电话,邀请我们一家去做客,过“燎疳节”。武威和金昌是近邻,很多传统的风俗节气都差不多,但在我们老家武威,却没有过燎疳节的习俗,可能是各地民俗风情和传承造成的差异吧。
我一向思维活跃,对新鲜事务总怀着浓厚的兴趣,对即将应邀参加的颇具地方特色的燎疳节,也和孩子们一样,充满了期待。
四点多,我们驱车出城,去朋友所在的下四分村。其实朋友住市区,因父母还在农村种地,逢年过节他们少不得带孩子回去陪陪老人,也是尽一份孝道。
到了朋友家才知道,原来燎疳节在金昌及永昌一带,是属于颇为隆重的民俗节,从主人家备办的丰盛酒席和一大家子人都回来过节的喜庆氛围中,更能感受到本地人对每一个节日的重视。也正是这样一代代的传承,才让很多民俗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也是光大民众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
酒席上桌,大大的客厅里围坐十几个人,菜美酒香,自然是大快朵颐。吃过饭,随着伯父一声喊:“出去燎疳!”热闹的燎干节也开始了。
这是修建在公路边的新居民点,村民们精致的院落都分布在公路两侧,燎疳节的盛大阵容,就在宽阔的公路两部铺开。每隔十几米的,都有一个高高隆起的蓬草堆,一家人围在草堆旁,等待点火。春节热热闹闹一个月,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到正月二十三过完燎疳节,才算真正结束。燎疳节作为中国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春节喜庆习俗,其“燎疳”过程是很有讲究的。燎疳用的柴火也并非普通的麦草,而是主人家特意开车去山脚下或戈壁滩上铲来的坚硬的蒿草。传说“疳”是一种特别顽固的病毒,必须用硬柴旺火来烧,才能将病毒祛除,保一家老小一年健康平安。
听朋友的父亲讲,完整的燎疳节是要过上三天的,从正月二十二日晚的“接疳”,到二十三日的“燎疳”,再到二十四日的“送疳”,才算真正过完了燎疳节的习俗。中国各地的农耕文化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源远流长,自有其存在和流传的价值和意义。燎疳节的习俗源于上古时期人们对火神的崇拜,人们期盼借助火的威力驱邪降魔,保佑一家人平安健康,保佑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到了正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燎疳!”这是在西北农村流传很久的一句名彦。西部地区的燎疳节,也被称作是大西北的篝火节,其流传范围广泛,节日气氛浓郁,也是本地民俗文化的重要传承和体现。没有亲自参加过燎疳节的人,是难以体会到那种热闹喜庆的燎疳氛围的。
燎疳仪式由家里的老人主持,燎疳之前还要先敬灶神,也叫“送灶爷”上天,烧灶符等一系列程序,都是年长的男主人完成。送完灶爷放一阵鞭炮,然后全家人才聚拢在一起正式燎疳。
主持燎疳的老人口里念念有词,说唱着祈福的吉祥话,声调悠长而好听。他把一张张黄色的裱纸铺到草堆上,撒上几把鞭炮,还要撒上一大把粗盐,才燃点柴火。一团团熊熊烈火伴着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映红人们的笑脸,一条街上都是火光,爆竹声,孩子们的惊叫声,大人们的说笑声,场面奇特而壮观。高高的火苗烧得越旺,爆竹声越响,主人家就越开心,也预示着今年的日子会红红火火。
待火势慢慢熄下去,就要开始燎疳了。全家人排成队,依次从火堆上跳过去再跳过来,每个人都要连续要跳三次,大人们手里还拎着各种灶具。“民以食为天”,把灶具也燎干净了,家人就不会生病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老母亲也不闲着,手里拿着一个笤帚,在燎疳的人身上都扫几下,嘴里也不停地念着保佑孩子们平安健康、无病无灾的吉祥话。太小的孩子跳不过火堆,就由父母抱着跳,总之,只要是到了燎疳火堆前的人,不管是家人还是客人,都要遵从乡俗,在火堆上跳来跳去,祛百病,讨个吉利。跳完火堆,一大群人还要排成队,绕着火堆转圈,左三圈右三圈,年老的母亲依然拿着笤帚在每个人的身上不停地扫,为孩子们祈福。
等大火基本熄灭,燎疳仪式也结束了。男主人用铁锹扬起火籽,也叫“扬五谷花”,表示今年会五谷丰登,百病祛除。在农村,虽然燎疳的风俗一直流传着,但人们的防火意识也都是很强的,燎疳场地要选在离房屋有一定距离、远离麦草垛的安全地方,燎疳结束后家人回屋继续喝茶喝酒,老人要留下来看着火堆,把明火全部踩灭,看不到一点火星了,才放心地回来。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农村人口的逐渐迁徙,燎疳的仪式也会越来越简单,甚至慢慢会被人们都说遗忘。留在记忆里的,只剩美好的回忆了。
民俗是一种文化传承,每一个传统的节日,都有其深刻的蕴含和独特的寓意,挖掘和保护那些遗落在民间的民俗文化传承,也是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的责任。祝愿热闹喜庆的“燎疳节”,和养育我们成长的村庄一起繁荣昌盛,蓬勃发展;愿我们的中华民族,如燃烧的火焰,红红火火,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