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舌尖上的幸福(散文)
看着儿子隔三差五,一箱箱一袋袋网购的美味小吃,时令水果,目睹孙子兴高采烈地吃着五花八门的小零食,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歌唱新时代》那悠扬的旋律,优美的歌词:“开启新时代,谱写新篇章。时钟不停地转转转。日历不停地翻翻翻,心里不停地盼盼盼,盼到小康新生活。日子天天呀变变变,芝麻开花呀节节高。生活天天呀甜甜甜,幸福生活比蜜甜……”是啊,舌尖上的幸福指数真是与日俱增呀!
说句心里话,我好羡慕如今的年轻人,赶上了好时候。我出生在六十年代初期。我们小时候能吃饱饭,就是好生活。能吃的零食少得可怜。一年中冬天白天时间短,只能吃上两顿饭。上学前,母亲会把几个柿疙瘩或一块红薯,装进我的口袋里。这既是午饭,也算零食。手捂口袋,我感受到的是母爱的温度,心里充满着感动和喜悦。午饭,同学们聚在一块吃着各自带的红薯,满口香甜,就连红薯皮也不舍得扔掉。到了晚上回到家,我最大的享受就是能吃上妈妈从锅底铲下的一块小米饭锅巴。但凡让小伙伴们看到,都会眼馋得流口水。
奶奶家的自留柿树,结得是甜甜的大扁柿。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过后,半青半红的柿子就被摘下来。母亲把它泡在水里,让水始终保持40度的恒温,三天三夜,涩味就去除了。那脆生生,甜滋滋的柿子,是记忆中最好的,也是能管够吃的水果。曾记的有一年母亲摘回一筐大扁柿,看着水灵灵的大柿子,我们姊妹几个馋得直流口水。母亲说泡不好,是不能吃的,不甜会涩断肠子的。要想早点吃上甜柿子,得让水保持恒温,晚上还得添把柴禾。于是我们曲着指头数着日子。眼巴巴等到第三天,母亲再往锅下添把柴禾,把水烧热拿来竹篮捞出柿子。我们一人一个迫不及待地下口,母亲此时总会边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吃柿子,边温情地告诉我们,柿盖下要吃干净,柿胡也要吮一吮。我们贪婪地吃着,柿子甜在嘴里,幸福荡漾在脸上,温暖涌向心头。
推石磨磨炒面,是我小时候最爱干的活。母亲把炒过的哑巴玉米,晒干的柿皮,倒在石磨上,我使出吃奶的力气,推着磨杆一圈圈转着,眼望着暗红的混合粉从两扇石磨缝里洒下,香甜味儿扑面而来,我伸手抓一把磨好的粉,用舌头舔一口,沙沙甜甜,直冲舌根。夏天的雨天捉住的蜗牛,烈日炎炎,抓住的知了猴、河滩石头下逮住的螃蟹,更是记忆中的山珍海味!这些小吃只在母亲做饭的柴灰里烧一烧,就可一饱口福。不记的用过什么佐料,那原汁原味的香味儿却留在了记忆深处。
印象中的瓜子,是从老南瓜中挖出的籽儿,经母亲加佐料烤干,吃起来又脆又香,连皮都咀嚼咽下。母亲用细沙子炒的花生,只有在过年那天,才让我们姊妹分享。剥开那麻屋子,揭开红帐子,嚼着那白胖子,满口生津,活活香死个人。
1978年春天,我读高中,去学校带的干粮,是母亲亲手做的麦香味十足的饼子和白面馒头。母亲的手艺曾让许多同学眼羡。手捧馒头,细细地嚼,慢慢地咽,那是一种美的享受。不小心掉在地上的饼丝馍渣,我也会捡起来,吹一吹送进嘴里。母亲吩咐我,吃食像举家过日子,要计划着吃,让细水长流,有了撑圆肚子,没了饿成瓢片,一辈子也过不好日子。我的高中同学间流传着一段顺口流:星期一真高兴,馍馍背了一箱箱。星期二不喜欢,馍馍吃了一多半。过了星期三,还有两天半。过了星期五,还有一天苦!好多同学因吃不饱苦苦熬着。我因铭记着母亲的教诲,留给我的记忆,是安心学习的幸福时光!
农村包产到户后,家里粮丰了,囤满了。那时,我已有了工作,每次出门,母亲会搭锅用白土炒下面豆(炒琪)。闲暇口空时,来上一把,咀嚼的满口醇香,我就感受到浓浓的母爱深情,体会到生活的富足美好。
父亲嫁接的枣树,栽下的桃树,每年都是硕果累累。收获时节,我们得可着劲儿吃,因为无法保存。母亲说,吃不完坏了,那就糟蹋了果树一年的光景。从那棵杏梅树上摘下的果实,母亲总要留一些,把它埋在麦囤里等我回来。每当母亲双手捧着黃澄澄金灿灿,软溜溜的香梅,我接在手咬一口,汁水四溢,满口留香,吃在嘴里的是杏梅,融入身心的却是绵绵的母爱。
那年,我找对象了,头回俩人见面,母亲跑了十里山路买回一些水果糖。可笑的是,他从口袋里掏出的礼物,同样是一把水果糖。我们嘴里化着双方的情意,一种甜蜜的滋味,在心头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两个儿子相继降生,养儿持家的担子,落在了我的肩上。于是,我秉承母亲的手艺,学会了养家的本事:蒸豆包,烙饼子,炒面豆,炸干果酥,面粉在我的手下,变成了多样美食。
儿子渐渐长大时,学校旁边的小卖部里零嘴小吃多起来。小孩们喜欢的零嘴,如大大泡泡糖、星球杯、浪味仙、咪咪虾条、陈皮糖、喔喔奶糖、小浣熊干脆面、麻辣片,鸡腿面包,小米锅巴,应有尽有。孩子们想吃,随手就可以买来。但是,久而久之我发现,孩子们喜欢吃的许多小吃都是“垃圾食品”,极不利于身体健康,耐吃又环保的还是自己做的零食。为了孩子们,我拿出看家本领,变着花样,做出多种小零食。每当看着孩子们,有滋有味地分享我的劳动成果时,这心里就会感到喜滋滋的。
突然有一天,本地的水果市场丰富多彩起来,南方的香蕉、桔子、菠萝,这些只在小人书上见过的水果,也能买到了。不要说逢年过节,就是平常日子,茶几上的果盘里,也会放置着新鲜的各种水果。我们一家四口,谁想吃什么水果,到了市场上就随时买来,苹果、梨什么的,一年四季不断。春节中秋,给两边父母送去的,也不再是单一的大肉和月饼,更有时令水果。住在农村的父母,每每吃上时令水果,脸都笑成了一朵花,目睹他们品尝着我孝敬的美味,脸上流露出的幸福的笑容。我读出了两位老人对生活的满足,对儿女的满意。
久居省城太原的公婆,稀罕的不是水果,而是我蒸的豆馅馒头,烙的芝麻馅饼!我尽心尽力,来满足老人舌尖上的嗜好。平时,他们想吃了,我就做好给他们捎去。每年腊月,不管多忙,我都会用一整天时间,蒸馒头,送给公婆。婆婆经常说,餐桌上的大鱼大肉,山珍海味,比不上儿媳做的馒头。我知道,他们喜爱的不仅是我的一份孝心,更是家乡地道的面香味道。我用娴熟的手艺,满足了舌尖,凝聚了亲情,赢得了家庭的和睦幸福。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日历在不断翻着新篇。由于我勤奋工作,爱人搏击商海,很快,我家成了“万元户”。手头经济宽余了,逛市场,进超市,成了我闲暇时的一种爱好。看到琳琅满目的美味小吃,新鲜的时令水果,我就味蕾大开,食欲大增。馍片、饼干、鱼片、牛肉干、豆腐干、等等,成了我手头常吃的零嘴。除此之外,我还喜好大红色的富士苹果,橙黄色的桔子,鲜嫩的杏子桃子,看上什么就买什么。回到家,一个大苹果,我要切成几份,体验一家人分享的快乐;吃完金灿灿酸酸甜甜桔子,我要把桔皮洗净晒干,泡茶来养生;吃完杏子桃子,我要留着胡核,把里边的仁做成小零食;西瓜籽、南瓜籽,我都留存着,洗净晒干,以备做零嘴小吃。儿子笑称我是“吝啬鬼”、“守财奴”我一点儿都不生气,会一本正经地告诉他们:“粒米聚满箩,滴水汇成河,勤俭持家是一种美德。生活好了,也不能忘本,浪费可是极大的犯罪啊!”受到耳儒目染的孩子们,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二十一世纪的钟声响过,随着孙女的呱呱落地,我荣升为“正奶级”。茶几上的食盒里,小孩的零食多起来。什么奶油面包、手指饼干、巧克力,什么火腿肠、棒棒糖……陪伴着跌进了福窝,长在蜜罐里的孙女,我仿佛也变成了老小孩,喜欢上了儿童食品,嘴里时不时地也吮着棒棒糖。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眼下的生活比蜜甜。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家里的果盘也再一次升级。里面有了名贵水果:樱桃、荔枝、草莓、柚子、火龙果、猕猴桃……每当儿子媳妇买回水果,总是先捧到我面前说:“请妈先尝一尝!”一种家的温馨,幸福的滋味,顿时漫溢心头!
高科技迅猛发展,购物也更新换代,手机成了人们的顺风耳千里眼,天南海北的名吃水果,点开搜索,足不出户,快递公司会大包小包地送上门来:百兴果、丑桔、柠檬、红心柚、沙糖桔、榴莲、软籽石榴,要什么就有什么……如今的生活,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在享受快捷、方便、实惠的惬意生活的同时,我常常告诫自己和孩子们:俭以养德,奢者心尝贪,俭者心尝富。节俭是一大财源,是用不完的美筵。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踏着时代发展的节奏,我们家用勤劳节俭,营造了舌尖上的幸福!
舌尖上的幸福,凝聚的是亲情,刻印的是记忆,熔铸的是家国情怀,彰显的是时代变迁!
王小燕老师《舌尖上的幸福》一文,用四十年前、后人民生活的对比,说明了改革开放的优越性,用人民生活得到相大改善这一点,证显了改革开放的好处,和伟大成效。非常切合征文主题,文章构思,框架结构,语言描写都很到位,确实是篇优秀散文。点赞
零食变迁史,美味,美文!从凉红薯、柿疙瘩到柚子、榴莲,各个時期的零食,是時代经济发展的符号。作者精心绘出五十多年的零食百味图,勾起我们四零后的深深回忆,苦尽甘来,由衷感恩改革开放,感恩伟大祖国。记忆清晰,描写生动,主题突出,文笔流畅,为此文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