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荷塘】说说“石固肘阁”(随笔)

编辑推荐 【荷塘】说说“石固肘阁”(随笔)


作者:明月松间照 秀才,1532.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16发表时间:2019-03-02 14:35:53

春节前,骑行长葛石固镇朝阳村白乐宫,听老先生给我介绍北面的中岳店村的中岳庙。到村里后又听说村里还有个刘爷庙,因为时间还允许先去看了刘爷庙。给我开门的中年妇女说:“我们这儿的刘爷庙可灵验了,拜拜吧!”之后,当我看到北面墙上挂着2017年12月由石固镇人民政府颁发的“授予2017年扶贫文艺汇演一等奖”的铜牌子,和东面地上放着的小的白马和红马道具时向那妇女询问,随后她说;“这是我们前年参加比赛获得的奖,我们村的肘阁舞已有几百年历史了。2015年被第四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后给我讲了起了肘阁的历史渊源。
   “阁”是一种楼房,其特点是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人们游玩时远眺、休息,也作藏书和供佛之用。肘阁就是在肩部肘起“阁楼”的意思。肘阁是根据庙里的塑像、煞神手托小神童演变来的,肘阁舞蹈与民间的祭神活动有关。中原肘阁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曾广泛流传于河南各地。据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和吴自牧《梦粱录》等记载,宋代节日期间在街上演出的民间舞蹈队名目繁多,其中有《旱船》《扑蝴蝶》《村田乐》《耍和尚》等。南宋时,耐得翁《都城纪胜》载:“肉傀儡,以小儿后生辈为之。”就是小儿在大人托举下表演技艺。从这些记载来看,北宋时的开封、南宋的杭州就有肘阁舞的迹象,从其活动的时间、形式、内容来看,都与现在的肘阁相似。肘搁演员由“肘手”和“搁手”组成。“肘手”由体格强壮者担任;“搁手”担任者必须体形轻巧,所以多为6到8岁的儿童。肘阁原来叫“抬阁”,就是几个大人抬着一张桌子,让小孩在上面做各种办法表演的娱乐活动。后来因为抬着桌子体力消耗过重,因而人们发明了一种架子。架子用铁棍锻造而成,重5公斤左右;架子上是一个居中正方形小槽,大约2厘米×2厘米;座子是用铁棍做成的一个椅形座,座子下面有一个刚好嵌入架子方槽的方柱。架子底端放在撑架人的肩上,表演人员在座子上进行表演。这样由壮汉把小孩举在肩上,壮汉内穿“铁坎子”,外罩戏装。小孩站在杈上,扮成生、旦、净、丑等角色,扮演戏中的人物,以表演传统戏曲节目为主。中原肘阁分为几派,开封通许、周口项城、信阳、鲁山、三门峡地区都有肘阁表演。豫东称为“肘阁”,豫北称为“托装”“抬装”“背装”,豫西称为“扮故事儿”“垛”“台”等。
   石固镇中岳店肘阁是郑州、开封、许昌一带的肘阁表演代表。起源于清末时的中岳店舞狮会,肘阁是在舞狮会后出现的。狮子舞据传始于康熙年间,到同治年间社团逐渐增加,队伍逐步扩大。狮子社团开始有了竹马、旱船、高跷、抬阁、肘阁、推小车。每逢农历三月十八(这天是城皇爷的生日)中岳庙会,他们都会在中王庙举行盛大的文化活动。由于肘阁源于庙里的塑像,所以敬的是城隍爷,每次演出前都有先到城隍庙里祭拜后再表演。
   演出前一天,几个会首要牵着一头活猪,猪脖子上挂个小牌,写着“神猪”二字,到城隍庙里去“领牲”,即表示抬阁、肘阁会首共同“喂养”一头大肥猪,让城隍爷先享用,回来后再杀了分给参加演出的人,吃了有力气。“领牲”、祭祀后,就准备各样器具、戏装,以便次日一早演出。农历三月十八一早,由会首领着到城隍庙里祭拜、降香,接着给城隍爷演“降香舞”:有拿香纸的,有拿香的,有托香盘的,以示对城隍爷的敬仰,并祈福保平安。当时流传下来一句顺口溜:“玩玩肘阁,儿女登科;肘阁不玩,吃喝都难。”肘阁是祭神仙的,在阁上的孩子会受到神灵的保佑,不仅可以消灾免祸,长大成人后还可以降福添寿。凡是上阁的童男童女长相都要漂亮,让不漂亮的孩子上阁,神仙会不高兴的当时有首民谣:“女孩上过装,婆家不用相;男孩上过装,媳妇随便相。”
   石固肘阁表演独特。因为肘阁吸纳了民俗文化、戏曲文化、民乐文化、杂技等不同元素,服装脸谱均为戏剧装扮,乐谱固定,艺术套路完整。肘阁舞蹈反映了中原古代农业社会的民俗现象,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伦理、道德的教育意义,呈现出特有的乡土气息和质朴的艺术风格,深受群众喜爱表演人员扮成戏剧、神话中的人物,采用说唱与动作相结合的艺术形式进行表演。表演内容主要有猴、马装、生旦净末丑20架,表演故事有《三国演义》、《嫦娥奔月》、《孙悟空大闹蟠桃会》、《哪吒闹海》等。肘阁队少的十四五人,多的二十六七人。演出时,前有锣鼓或秧歌队、狮子队开场,簇拥着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肘搁演员前行。每个肘手肩上竖着一个架子,架子上有一名孩童表演者他们踏着鼓点向前走动。其走动有“一字形”“走圆场”“八字形”“剪子股”等,由打击乐器伴奏,有鼓、锣、镲、铙四大件,响起来铿锵有力,或如万马奔腾,或如雷击长空,振奋人心。表演时,肘阁架下的“肘手”运用腿功,以腰部为轴心,扭动双肘,按着鼓、镲的点眼有节奏的扭动,并遵照领队的指挥不时变换队形,时而似龙游水、凤飞舞,时而如漫步街头、悠闲自得。上面的童男、童女“搁手”则按下面“肘手”给的暗示和力度随意舞动。有的甩袖,有的耍金箍棒,有的挥舞鞭子,不时变换着各种造型,舞姿可爱。队形编排多样,演出时好像一个大型空中舞台,表演的气氛欢乐祥和,令人喜爱。乐队伴奏使用的是铜器舞曲谱,有“青龙出海”、“风搅雪”、“黑虎下山”等。“搁手”的道具有飘带、花篮、花簇、旗帜、招子、銮驾、花轿、马、鞭等。另外,“搁手”表演要利用道具和表演者的衣服饰品等遮掩架子,使观看者看不到架身,如同表演者真的站在空中一样。表演时,为保证表演者的安全,架子上多见一些长长的飘带,一为好看,二来可以通过这些飘带维持平衡。肘阁的表演具有"高、难、险、美、奇"的特点:所谓"高",就是在造型艺术上,一般上下装结构要有4-5米高左右,这在民间舞蹈中是少见的。所谓"难",就是其表演难度较大、技巧性很强。所谓"险",就是上下装表演时要配合得当,解决好重心、支点,否则会发生危险。所谓"美"就是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造型,追求观赏性。所谓"奇"就是通过新颖别致的道具,给人以新奇感,如让上装演员站在铁弓的细弦上或又尖又薄的西瓜牙上等,真乃惊险奇观。
   三百多年来,石固镇中岳店村的肘搁代代相传,经久不衰。石固肘搁是中原一带最有特色的民间舞蹈,也是中原地区民间春节社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石固肘搁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于一体,融绘画、戏曲、彩扎、纸塑、杂技等艺术为一身,被人们称为“无声的戏剧”“空中芭蕾”,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方圆百里的群众和外地客商,在中华民俗和中国民间艺术领域影响甚广。石固肘搁被重新包装打造后,已成为文化葛天乐舞的重要品牌,不断渗透到文化旅游项目中,肘阁吸纳了民俗文化、戏曲文化、民乐文化、杂技等不同元素,服装脸谱均为戏剧装扮,乐谱固定,艺术套路完整。2015年,被列为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
   归途中那还里似乎对着石固肘阁还有些记忆,那时2015年元宵节那天在许都公园,只是那天去的晚了,刚到那里,就看到一群穿着戏装的大人和小孩,手里拿着各式道具走下舞台。随后才听说那是长葛石固的肘阁表演队。今年的三月十八打算前往。亲临现场感受一下肘阁的艺术魅力。同时也祈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代代传承、长盛不衰!
  

共 294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游记,说的是石固肘阁。从文中得知,“阁”是一种楼房,其特点是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人们游玩时远眺、休息,也作藏书和供佛的地方。所谓肘阁,是根据庙里的塑像、煞神手托小神童演变来的。作者对石固肘阁表演做了详细描述:认为石固肘阁表演独特,那是因为肘阁吸纳了民俗文化、戏曲文化、民乐文化、杂技等不同元素。文章写得很有韵味。推荐欣赏。【编辑:悍雨啸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悍雨啸风        2019-03-02 14:37:57
  作品写得很细腻,学习了。
是云,总要飘走的,因为风。
2 楼        文友:悍雨啸风        2019-03-02 14:38:35
  荷塘期待你的佳作。
是云,总要飘走的,因为风。
3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9-03-08 12:55:47
  作者笔法娴熟,描写细腻,详略有致,写景状物中融入文化元素,使文章韵味十足,耐品耐读!这样的地方,让人心向往之!
回复3 楼        文友:明月松间照        2019-03-11 10:17:33
  谢谢朋友鼓励!祝你开心快乐每一天!
回复3 楼        文友:明月松间照        2019-03-11 10:20:36
  谢谢朋友鼓励!祝你开心快乐每一天!
4 楼        文友:明月松间照        2019-03-11 10:16:19
  谢谢编辑朋友鼓励!祝你开心快乐每一天!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