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临死时期”的精神满足(随笔)
歌曲《春天里》表达的无疑是“今不如昔”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原因或实质是什么呢?
这种情感也可能没有原因,而是类似老年人很容易有的保守性质的思想情感:他们不喜欢现今的改变,喜欢过去。这种“不喜欢”或“喜欢”不是出于理性,而是出于“非理性”;换句话说,他们的思想情感是不理智的。不单是老年人,平常的成年人也常有保守的思想情感。但这一点在歌词里找不着依据。
另一方面,这种情感的实质可能是伦理道德价值的失落。歌词里说“岁月留给我更深的迷惘”。这种“迷惘”指的是功利方面还是伦理道德方面?从歌词里的文字,他现今有了“信用卡”,有了“二十四小时热水的家”,等等,所以不是功利方面,可以推论为伦理道德方面。
也就是说,在现今,他获得了功利价值,失落了伦理道德价值,所以他的情感是“今不如昔”,他的精神不能满足。从中可以得出一个人生启示:精神满足的人生既要有功利价值也要有伦理道德价值。
那么,是什么样的事情使一个人获得了功利方面的巨大好处而又丧失了伦理道德价值,因而耿耿于怀呢?可以想见,是那种为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事情。即为目的而不择手段的行径会导致“临死时期”没有精神满足。
这儿说的“临死时期”不是指诸如得了绝症之类身体面临死亡的时候,而是在精神上面临“最后审判”的时期。
我想,即便是对伦理道德不敏感的人,也有他的良心和“公道”;即便是泯灭了良心和“公道”的人,即便同时同地多数的别人的行径也不合良心和“公道”,他也知道他的行径在伦理道德上的不对。所以伦理道德价值的失落不是“怎么想”能解决的问题,即便别人不“戳脊梁骨”,自己的情感或精神也不可能自我欺骗,自己会有罪恶感,也即没有精神满足;即便在“临死时期”,自己因建功立业而有自豪感,或者有其它方面的人生价值感,也会因有罪恶感而没有精神满足。
“临死时期”的精神满足真的这么重要吗?宗教徒有“进天国”、“得救”之类的人生最终目标。无神论者的人生最终目标是什么呢?有没有呢?我愿意有精神满足作这样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