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远去的身影(散文)

精品 【心灵】远去的身影(散文) ——怀念母亲


作者:亦清 白丁,49.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56发表时间:2019-03-05 17:30:58
摘要:春去春又回,柔柳吐新绿。时时雨纷纷,不禁思故人。又逢清明,母亲已经离开我们十三个年头,真的好怀念她。

当料理完母亲后事、重新踏上征程、将要离开家乡的时候,不由得泪流满面。我不知道该对亲人和朋友说些什么,钻进汽车的那一瞬间,那种离别,那种辛酸,那种愧疚,深深地镌刻在心灵深处。
   失去至亲至爱的亲人,怎能不叫人心痛?而仅存的至亲一旦离去,这家的感觉就变得异常模糊、朦胧,回家的路途也变得遥遥无期。
   在母亲最后病危的日子里,我一直守侯在母亲身旁,好想用自己一切换回母亲的生命,可任凭我用多好的药,聘请多好的专家,都变得无济于事,回天无力。我为母亲的昏迷不醒和病痛折磨而焦虑不安、悲痛欲绝,为自己的束手无策和无能为力而愧疚自恨、泣血饮泪。母亲平生第一次住院,却也是最后一次住院。
   母亲是个笃信佛教的人,每日念经诵文,磕头拜佛,笑对生死,坦然从容,惟恐连累子孙,常常说着笑:“唉!我快要走了,以后就再不麻烦你们了。”大家非常生气,还是好言相劝,要她好好地活着,再看看曾子重孙。这样一个笑对生死的人,怎么会说走就走呢?我不禁感叹,终生予人善,何须病魔缠?生死比水淡,孝心如麻乱。
   据说,母亲生前曾经告诉二姐,自己做了异梦,梦见大雪蒙了自己的头,满天地都是雪,见不到村庄,见不到人迹,见不着树木,见不着飞鸟,无论怎么走,都走不到尽头……也许母亲太累了,也许母亲太寂寞了,也许母亲太想念远方的儿女子孙们了。如果早早知道母亲的梦境,依据故乡习俗梦雪为谢世之前兆,我会毫不犹豫地休假陪陪母亲,毕竟那时正值风华正茂,整日没黑没白地忙工作,交通又不是很方便,每次回家都显得仓促匆忙,甚至稀少零星、少得可怜!
   遥想当年,家境贫寒,有朝无夕,文革中父亲因解放前为国民党警察而身陷囹圄数载,母亲是如何忍受巨大压力和沉重的精神枷锁,忍辱负重,含辛茹苦,维系这个破碎的家庭,把我们姊妹四人拉扯成人,度过那个缺衣少食又短药的艰难岁月。
   家境略有好转,又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惨命运。母亲强忍悲痛,坚强的挺过来,把外孙子、外孙女养大成人,然后在外相继成家立业,每每想到此,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母亲勤劳朴实,平易近人,为人开朗豁达坦率;对儿女更是和风细雨,谆谆教诲,于人为善,于人为义,于人理智信,真真切切为人,端端正正做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其乐融融。正因为如此,才赢得了父老乡亲的同情、爱怜和帮助,也才有我们这个苦难家族的今天。
   记得小时候,母亲很少打骂过我们,即使做错了事,也从未打过我们,只是苦口婆心地引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事。母亲曾经讲过一个古老的故事,同样两个小孩同时偷了人家东西,一个母亲得知后,认为孩子能行,给孩子好吃好喝,以此鼓励;另一个母亲得知后严厉拷打,耐心教育;结果等两个孩子长大成人后,一个变成江洋大盗,一个变成官府之人;更具戏剧性的是,前者沦为后者阶下囚,且临刑前要求再吃母亲一口乳汁,不料狠心咬掉母亲乳头,那是他对母亲生于己身,却疏于教育的最后报复。
   槐芽镇上高中那阵子,一个礼拜回一次家,和伙伴们要步行五六十里路才能到家,回来还要帮家里干活。临行前,母亲总是尽可能满足我,带足一周的干粮咸菜,然后让我饱餐一顿,送我到村口,再远远地看着我消失在田野深处。
   在我的记忆里,晨曦中,母亲送别时,总是背对着东方,遥望着慢慢西去的我,稀疏微黄且自然卷曲的秀发,被晨光染上淡淡的红晕,在清晨的微风里轻轻飘动。走上几步等我回过头时,她依旧站在原地,一股酸楚顿时涌上心头,自己何时才能长大成人,混出个人样,何时才能不让母亲操心,何时才能让母亲过上几天安稳日子?
   参加工作后,工作一直不是很顺心,总想去外面闯荡一番,曾经下广州,走深圳,闯湛江,可每每四处碰壁,事与愿违。想想自己学生时代,一直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怎么能辜负曾经教诲过自己众老师的一片苦心?
   母亲深明此意,常常耐心劝告我,“海儿——我请人家算过啦,你呀是心强命不强,早年干不了什么大事,不过到年迈会慢慢好起来,晚年一定不错的。”我哪里肯相信,笑着说,外舅公可算得上近代关中有名的阴阳先生,上个世纪初期的教书老先生,精通四书五经,阴阳八卦,连名扬四海的法门寺方丈,西岳华山庙的方丈也敬他三分,常常以天机不可泄露,后事不必知晓为由,不愿为我卜卦未来,何况他人。口里这么说着,心里总想干点事,让母亲明白算卦是迷信的,没有任何意义,遗憾的是母亲没有等到那一天。
   如今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生活水平也逐年提高,正是我们子孙后代孝敬老人的时候,岂料天有不测风云,母亲溘然离世,不禁让人痛心疾首,哀叹不已。此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母亲离去了,哪里永远没有阳光,没有温暖,没有亲情,有的只是漫漫长夜和孤寂冰冷的思念。安葬的第一晚,我和家兄遵照古老习俗,在母亲墓前脚下生了一堆火,一来温暖母亲冰冷的身躯,二来再陪陪母亲,好使她不要那么寂寞和凄冷。此时,我真希望有天国的存在,那样的话,母亲也许就可早早脱离苦海,到西方极乐世界,她可是佛家的虔诚弟子啊!
   母亲过世后,村里人评价,没有一个女人能像她哪样含辛茹苦,任劳任怨,辛苦一辈子;也没有那位女人像她那样虽然幽默风趣,却从来不言他人长短。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此时我才发现自己对母亲的认识原来是那么浮浅和无知。要不是亲手起草书写祭文、悼词和挽联,也许永远不知道。
   车窗外满眼是明媚的春光,可自己的心却好象停留在寒冷的冬天。绵绵细雨中,熟悉的村庄,熟悉的原野,熟悉的庄稼,熟悉的树木,熟悉的河流,熟悉的道路,让人不禁感慨,春依旧,柳如烟,物是人非空悲切;沙尘起,万花落,细雨飘洒泪千行。
   母亲永远地走了,走得干干净净,无影无踪,但是她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犹如那晨曦中用金光勾勒出的珍贵身影,永远定格在天涯游子的心间。
   离开故乡已经三十多个春秋,但内心无时不眷恋着那一方热土。有一天,我也会离开这个世界的,也希望女儿把我安葬在故乡和父母亲合葬陵墓的脚下。因为那里有我亲手载种的古柏、塔柏、冬青、垂柳、三叶草,还有我亲手书写的墓碑。正所谓:圆缺本自然,来去皆有缘。

共 248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情意绵长的散文作品,作者用充满了情感的语言述说了母亲的故事。尽管篇幅不长,却展现了母亲的一生。作品从料理完母亲的后事返回自己居住的城市入手,用回忆的手法,书写了母亲的点点滴滴,从作者充满感情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女性坚强,善良,勤劳朴实,平易近人的形象。看到了她是怎么努力,用自己的双手把儿女培养成人的。也看到她与人为善,与邻居和睦相处的事情。一个普通又伟大的女性形象在我们眼里逐步站立了起来。作品语言朴实,流畅,真实感人,是回忆母亲作品中很成功的一篇。点赞并推荐共赏。【编辑:透明秋语】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90309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3-05 17:31:25
  拜读大作!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3-05 17:31:51
  感谢赐稿心灵之约,期待更多作品呈现。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3-05 17:32:20
  心灵之约永远是你展现自我的舞台。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4 楼        文友:亦清        2019-03-05 22:00:49
  感谢老师的错爱和认可,本人会在此认真向大家学习,提高写作水平,争取早日当个合格的江山文化人。
5 楼        文友:江山水墨        2019-03-05 22:07:25
  问好老师,晚上好!拜读佳作,谢谢分享!
祖籍江南,军垦二代;喜欢胡杨,喜欢雪山,喜欢沙漠......
回复5 楼        文友:亦清        2019-03-06 01:52:39
  谢谢老师光临鼓励!相互学习。
6 楼        文友:yangxuemei        2019-03-06 12:44:49
  母亲的爱,乃是人生的一切,她犹如一盏灯,始终照亮着孩子成长的进程。拜读这篇文字,一位勤劳、善良、朴实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让人感动!
回复6 楼        文友:亦清        2019-03-06 13:04:57
  谢谢老师认同!
回复6 楼        文友:亦清        2019-03-06 20:00:23
  谢谢老师的认可和鼓励。
7 楼        文友:木石语        2019-03-10 22:06:20
  恭喜您摘取了精品,期待更多精彩再现心灵之约,展示你的风采!
回复7 楼        文友:亦清        2019-03-10 22:59:54
  谢谢老师错爱,本人会努力创作,更上一层楼。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