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春】火(散文)
第一缕火焰从人类手中诞生时,他或许并没有意识到这其中惊心动魄的美丽。虽然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就会从山火、雷火中保存火种,吃上了熟食,驱散了黑暗与寒冷,但自此,人类开始掌握了这种大自然最高级的力量,它不必再以火堆的形式残喘接力,它变成了人类手中最犀利的武器,存在于人们的思维里,通过手口相传。便是如今我们引以为傲的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哪项不是以火为动力呢?
火好像融进了人们的生活,燃烧在眼睛里,流淌进血液里,人们围着它欢呼,围着它祈祷,随着它生活。但人们有时候会突然发现,我们好像从未真正彻底掌控住它,多少次火灾事故给人们当头一棒。大火无情,人们怕它,恨它,却依然爱它。
如今,它好像正在逐渐退出人们的日常,电灯、电磁炉、暖气,人们不再依赖火来照亮,来取暖,来煮食,它只能在远离生活的电厂里默默燃烧着。只有偶尔停电的时候,人们手忙脚乱寻找蜡烛,才恍然发出感慨:哦,火!
一、火,燃烧在奶奶的灶台里
我小时候,虽然已经有了灌装煤气,但奶奶确是更加钟爱陪伴她半生的灶台。那时候没有雾霾,气象状况也好,乡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垒上一口灶台,通上烟囱,有的还会连通土炕。有的老房子里那口灶台都已经流传几十年,一个家族几代人都从同一口灶台里吃过饭。每当该吃饭的时候,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就会冒起炊烟,整个村子便都弥漫着烟火和饭菜的香味。
那时我还没上学,爸爸在村里小学教书,妈妈在镇上邮局上班,白天向来是没有空的,我便由奶奶照看着。或许每个孩童都会对火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奶奶每当烧火做饭,我就会凑上去,奶奶先用火柴点燃一把秸秆,夏天是麦秸,秋冬天就是玉米秸。把这烧着的引子放进灶腔里,奶奶就会慢慢往里填柴火,柴火有时候是棉花柴,有时候是玉米芯子,还有枯树枝,干叶子之类经烧的料子。灶火刚烧起来的时候烟大,火星会往外冒,奶奶怕烧着我,不让我往跟前凑,就说:“小孩子不能离灶台太近啊,要不然灶王爷就会生气啦!”奶奶每年都会在烧火口那面墙上贴上一张崭新的灶王像,是北方常见的年画,色彩艳丽,奶奶会指着上面的画教我认:“最大的是灶王爷,旁边是童子,还有仙桃。”经过一年的烟火熏染,这张像就会浸满了油脂、烟灰,饱尝了这人间味,奶奶每年送灶神,都会把旧画在灶太里烧掉,随着烟囱里的烟飘上了天。
我爱看奶奶烧火,奶奶填柴火的模样,竟有一种庄重又原始的美感,就像小人书插画里那圣母娘娘。奶奶一丝不苟,节奏平缓,有时用烧火棍挑一下灶腔里的柴火,有时候往里吹口气,火就会立刻旺起来。奶奶一日三次,几十年都在这灶台旁劳作,对这里就像她的老朋友般熟悉。有时候我会自告奋勇抢过这烧火的活计,奶奶就让到旁边,笑眯了眼看我。但我是真的不会烧火啊,一股脑往里填柴火,火却越烧越小,最后只冒黑烟,熏黑了我的脸,熏得眼睛红红的直冒眼泪。奶奶就会笑弯了腰,“火啊,不是这么烧的。”说着就把里面那压实的柴火抽出一部分,用棍子一挑,蒲扇一扇,原本只剩火星的柴火就会立刻燃烧起来。奶奶说:“这火要虚,人要实!”
奶奶没上过学堂,这是他一辈子最遗憾的事情,到现在还经常说:“那时候的女娃子是不让上学的,弄得一辈子都是个睁眼瞎,只能围着灶台打转!”但奶奶总会用最朴素的语言教我。小时候我听过最动人的童话,就是奶奶在这灶台边烧火的时候说给我的,从女娲造人到后羿射日,从灶王爷到花神。有时候我做个梦说给奶奶听,她都会为我编成一个动人的故事。没文化的奶奶竟为我的童年造出了一方离奇的梦幻世界,便是如今我常写些拙劣的文字,都会沾染些许那时灶台边儿的烟火味道。
那时候我爸妈工作忙时常没空做饭,二叔刚结婚还没分家,三叔还没订婚,于是一家三代八口人就常聚在一起吃饭。奶奶那口黝黑的大锅呦,竟能烧出这许多人都满意的饭菜。夏收后,奶奶会用新面蒸上一大锅馒头,比现在街上卖的白皮馒头可好吃多了,饱满有嚼劲,咬一下满口的麦香,就着奶奶自己下的酱,就能美美吃上一顿。现在回想起来,这天底下最好吃的,还是奶奶用大锅蒸的老馒头啊!秋收过后,奶奶会挨颗挑出当年结得最好的玉米粒,又大又晶莹,拿到加工厂去磨成棒碴,在那大锅里用小火细细闷上一阵,就成了一锅又香又粘的棒碴粥,光闻着这香味儿肚子就叫开了,大家一人一碗,吸吸溜溜喝得馒头大汗,当真畅快。以后我妈也经常用高压锅熬这棒碴粥,但总喝不出那时候醉人的烟味儿。每当过年,爷爷会剁上一大扇排骨,奶奶会用粗木大柴,大火炖它一下午,那个香啊,能罩住半个村子,我们每人都能分上一大块肉骨肉,咬完了肉就砸开吸骨髓,每每回想,当真是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奶奶的灶台里,藏着我多少童年的宝藏啊!燎的蒜,焖的豆子、花生,最香的还是土豆、山芋。烤着火,吃着美食,听着故事,我就慢慢长大了。
二、火,绽放在青春的海边
我的四年大学时光是在青岛度过的,回想起来也算宿命的安排,我填报志愿的时候对学校实在是没什么了解,只是觉得总要去看看海啊。是的,因为身处鲁西平原,父母平时实在忙于工作,我十八岁之前竟然是没有见过海的。小学时候在课本上学过一篇课文,讲的是小女孩在海边捡贝壳的故事,我就想着有一天能赤着脚走在沙滩上,捡上几个贝壳,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当我在青岛待久了,发现最开心的却不是去捡贝壳。只在刚到的时候和舍友去玩了几次,像个乡巴佬似的捡了一兜子贝壳想着放假能拿回家,慢慢的也就不放在眼里了,你看常年生活在海边的人家,谁还拿这贝壳跟个宝贝似的,
最好玩的还是海边烧烤呀!
我们班长是烟台人,生长在海边,对这海边的乐趣是知根知底。记得是刚军训完,大家辛苦半个月,他就招呼着第一次班级聚会。那时候夏天刚过,那闷热黏腻的感觉刚刚消退,天正还没转凉,正是野外活动的好时候。我们学校旁边是一个很大的菜市场,他轻车熟路地带上几个男同学去店里租了烧烤架,买了木炭,又嘱咐店家给提前把肉切块腌好,赶早在早市里买上些贝类、鱿鱼,女同学则去超市买些水果、饮料之类。当天大家拿着工具、食材,浩浩荡荡地奔赴海边。
那时第一海水浴场是留有专门的烧烤场地,大家支好帐篷,有的女生带着瑜伽垫,铺在沙滩上,削上些水果,用签子穿肉,男生则忙着用木炭烧火。直接烧木炭是不行的,一般会用报纸之类做个引子,但有时候海边风大,容易被吹走,实在危险。不知道是哪位天才,在我们做化学实验的实验室里偷着带出来些实验用的乙醇,也就是酒精,这可比市面上卖的工业酒精可纯多了。在木炭上淋上些许,一点就着,待大火把酒精燃尽,木炭也就烧好了。
加上烧烤架,放上肉,细细烤着。一般男生性子急,喜欢用大火,油滴在炭火上烧一阵儿,弄得肉上黑乎乎的,还是女生用小火慢慢烤的好,烤好的肉肥油尽去,外焦里嫩,呈现焦红色,撒上孜然和辣椒面,吃着香甜,再烤上几个饼,弄些生菜、酱料,就算美味。
若是能赶上退潮,海鲜是不缺的,运气好的能在海滩上捡到海星、小鱿鱼,班长更是会叫我们拿小铲子在沙子里挖蛤蜊,那海边的大石头上也是密密麻麻长满了贝类,凿开就能取肉,在海边生活的人都会的。只是可惜我是不爱吃海鲜的,因为向来对气味比较敏感,怕腥,一般羊肉鱼肉我是吃不下的,就只能遗憾错过了这大海给与的新鲜美味。吃饱了烧烤,大家会自由活动,有的自带了泳衣,在帐篷里换了下海游泳,像我这种旱鸭子就只能脱了鞋,挽起裤腿儿在边上浪花里淌过也算尽了兴。
海边烧烤一直是我们的保留节目,宿舍、班级还有社团活动都喜欢组织。夏天的时候,大家索性带了帐篷在海边露宿。晚上围着火堆,大家做着游戏,唱着歌,待尽了兴就三三两两围着聊天,说着青春的心事,有时候大胆的男孩子会精心准备,跟心仪的女孩子表白,放起烟花,在星空下熠熠生辉。
只等第二天早起看日出,那曾经只在书本里、电视上看到的景象,便呈现在了面前,火红的,纯粹的,仿佛永远绽放在我们那单纯美好的青春岁月里。
三、野火啊,请熄灭吧
一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知鼓舞了多少在那迷途岁月苦苦坚持,生生不息的一代代人,而如今确是我们环保工作者有苦难言的写照。我分析不出是何种心态,很多人见到那荒草连天的场景,总是忍不住去放上一把火,看着那“星星之火”渐渐蔓延成燎原之势,心里是感到无比畅快?
近年来,环保压力不断变大,因为气象条件持续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加上工厂排放和各大工地施工扬尘,雾霾天气竟成了悬在头顶的利剑,曾何时那碧蓝的天空竟成了内心深处最深沉的渴望。
特别是近两年,我国的环保事业发展不可谓不迅速,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对大气治理的制度和方式不断完善。只看我所在的区县,基本空气实时监测微站已经全覆盖,哪里空气指数不达标,工作人员立刻就会出动调查。且看看那数据吧,多少家企业被勒令停产整顿,多少的工作人员被牵连问责。从中央到省市,一轮轮的环保督察下来,从当初的手足无措,到现在的条理分明,环保工作者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劳。去年,我身在的济南雾霾天气已经比往年降低了一倍多,大家满心欢喜地在朋友圈晒出了“泉城蓝”。
在如履薄冰的实践过程中,环保工作者总结出了宝贵的经验:环保工作不是少数人的责任!环保局才多少人呀,哪怕连轴转,都不可能做到工作的百分之一!上到区县领导下至乡镇工作人员,都要承担环保责任,今年我们局牵头成立了“环委会”,将环保责任进一步细化,特别是大气,乡镇领导直接面对其下辖企业,本身就已经承担了不可推卸的责任。每当面临重污染天气过程,各大企业都要按照“一企一策”的规定严格限产,监管不力的当地领导都要被问责。
在如此环保高压之下,企业治理颇见成效,始料未及的是在这秋冬禁烧的环节却屡禁不止,基本每天我们的工作群里都会通报哪里的路边出现烧荒的行为。我听说,去年在一个中央级别的环保督查中,因为发现一起烧荒行为,当地镇领导直接问责,五年之内不得提拔!这对于一个有着政治理想的人该是多么大的打击,原因就因为那一股烟。
前段时间,新闻里报道一位环保人员在检查渣土车的过程中,被丧心病狂的司机驱车碾压,当场牺牲。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在环保执法过程中的出现伤亡的事件,可以预料这不会是最后一次。
那一块块被烧得黢黑的地面,像一个个难看的伤疤扎在那土地上。现在很多乡镇都建起了绿化带,我听一位前辈痛心地说过,那些绿化植被,一平米就要几十元,都是集体资产,秋冬路边一场野火就可能引燃一大片。
现在每个乡镇街口都会张贴着“不燃一缕火,不冒一股烟”的标语,但作用实在有限,不知有多少人一边骂着政府环保不力,一边又享受着烧荒的病态快感。每每监测到一起烧荒行为,当我们的人员赶到是早已是“事了拂衣去”,只余一片冒着烟的黑地。有一次,当我们赶到时,野火尚未完全熄灭,已经蔓延百米有余,我们一位已有白发的老领导竟然不顾危险,冲上去要用脚去灭了这场火。我至今都忘不了他那悲怆的话:“我真想用这把老骨头去填灭了这火!”
保护我们的绿水青山是每个人的责任,野草枯荣,且让他遵循这世间的循环之道。
野火啊,请你熄灭吧!
2019年3月8日首发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