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归】禁止通行(小说)
胖墩墩、黑灿灿的老宋发了。
老宋是做建材生意的,这些年建筑业生意如火如荼,与之相关的建材生意当然也火爆得不要不要的,以致老宋赚得盆满钵满。
老宋虽是个憨厚的庄稼汉,人长得黑不溜秋的,显得既粗又糙,可他手巧,从小就爱好摆弄农机具,日积月累,他就成了村里使用和维修农机具的行家里手。他家购置了三轮车、小四轮、拖拉机、旋耕机、脱粒机等农机具,成了远近闻名的“农机站”。他本人则是村里人人佩服的“机械师”,谁家的农机具有个“头痛脑热”的,只要请他去“把脉”,他再忙也一定丢下手头的活,乐呵呵地跟你一块去瞧瞧,经他“望闻问切”之后就能手到病除,所以村民们送他外号“及时雨”。
农闲时,老宋看着家里那么多机械睡大觉,身子像被毛毛虫啃咬着,痒痒的,满身不自在。他琢磨着要让这些机械活起来才有价值,于是就到城里找在农机局当局长的表叔,看看能不能给他和他的机械找个活干。表叔望着表侄送来的林林总总的绿色食品摆了半个客厅,喜上眉梢,觉得这孩子懂事,有孝心,帮这样可爱的孩子那是责无旁贷。于是就找关系通融,最后让表侄为建筑工地运送建材。老宋有的是车辆,有的是力气,有的是农闲的时光,还有膀大腰圆的儿子协同作战,当然把这建材生意干得得心应手,风生水起。
三年下来,他第一个在山村盖起了两层楼房,掩映在翠绿丛中,就像琼楼玉宇般的惹眼。他也是第一个拥有十轮大卡车的人,卡车轰鸣着开回山村那天,震撼着整个村子。他还是第一个被村民称为老板的人,一开始他觉得很别扭,因为那时人们认为老板都是心狠手毒、榨取工人血汗眼都不眨的恶人,后来他也就慢慢适应了,甚而感觉这称谓很酷,是一种荣耀,是人生成功的标志。
十年后的今天,老宋更是今非昔比,他有了自己的运输队,开了物流公司,设了砂石厂……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农民企业家。企业家不是好当的,按照社会的习俗,他们要有企业家的风范、作为和品格,或者称之为企业家的精神。啥精神呢?当然是奉献社会了。咋奉献呢?当然是捐资助学之类了。老宋还达不到像港台大老板那样能够成立什么“基金会”之类的实力,可他又想有风范、有作为和有品格,或者说有人们所谓的精神,不然人家会笑话自己是“土豪”,一个“土”字当头,跟几十年前城里人称呼农村人为“土老帽”的本质是一个样,显得瘪三了一大截。咋办呢?憨厚的他昼夜琢磨着这个重大的人生问题,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最终豁然开朗,欣然决定选择适合自己的实力,能给自己长脸,能迅速带来社会影响的项目——在自己村里修路建桥。他知道这在人们心中是积善成德的大功绩,可以让自己名留千古,还花钱不多,对提高自身的精神品味也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甚而还能因此庇荫后代,何乐而不为?
立项时,他在自己的企业里开大会,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要去村里、镇里、县里、市里办各式各样的手续了,大张旗鼓地要求自己的员工今后要有风范,有作为,有品格,或者说有人生的精神追求,要人人争当新时代的雷锋。就连企业的院墙上都刷了标语口号,楼上楼下也都拉上红艳艳的条幅,运输队的车辆上也都喷上“争做雷锋司机”的字样。
会后,他逢人便讲自己要修路建桥了,忙得很呢——嗨,为父老乡亲忙,感觉值。对面的人惊讶不已,也赞叹不已,一个个向老宋竖起大拇指。老宋总憨憨地说,“俺应该的,为家乡父老乡亲做事,那是应该的,小事一桩,微不足道,过奖过奖。”
他还成立了工程筹备部,自己亲自任部长。下设规划科、宣传科、信息科、材料科、人事科、后勤科、财务科等十几个科室,另外还设一个办公室作为总协调。一块花了两万多元制成的硕大的“工程平面图”牌竖在筹备部门前,引来无数村民观瞻。还聘请一位年轻俊俏、伶牙俐齿的女郎作为接待员对过路人进行免费讲解,她讲得最多的是宋氏企业的精神: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村民们个个啧啧称奇。
开工前,他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要去村里、镇里、县里、市里做工程施工汇报了,要请领导们在施工详案上做批示。等村长、镇长、土管局长、建设局长、交通局长、县长、市长等签完字,他激动不已,呼朋唤友,大摆筵席,庆祝汇报成功,并把那汇报材料上各级领导的字迹展示给众人看。众人齐刷刷地起立点头,然后一一敬酒祝贺。老宋大手一挥,来者不拒,痛饮百杯而不醉,黑灿灿的脸紫红紫红的,像一朵紫玫瑰。
老宋是本市第一个为家乡修路建桥的农民企业家,新闻价值不可小觑。开工那天,记者们扛着长枪短炮来到老宋的村子,参加隆重的剪彩仪式。各级领导轮番赞扬,老宋激动得满脸彤红,手足无措。整个村落旌旗飘扬,彩带飞舞,腰鼓队锣鼓喧天,秧歌队歌声嘹亮。老宋披红挂彩,意气风发,面对家乡父老信誓旦旦,说一定要为民造福,一定要感恩父老,一定要带领全村人勤劳致富。面对各级领导,更是举起右拳,信誓旦旦,说一定不忘领导的关心,一定不忘社会的关怀,一定要“建百年工程,惠父老乡亲”。群众的欢呼声、拍手声汇成了欢乐的海洋。面对群情激昂的父老乡亲,老宋激动得热泪盈眶,不停地鞠躬致谢。此时此刻,他深深地感知到什么叫“企业家的精神”。
老宋说到做到,在他的直接督导下,半年后一条横贯村子东西的水泥路竣工了,村西头靠近省道的溪沟上还架了一座“幸福桥”,让路能直接和省道相连。人们无需再趟水过溪沟,出行那是大大便捷了。
通车那天,市里、县里、镇里和村里的领导们都应老宋之邀,出席了通车仪式。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之后,披红挂彩的老宋健步走上发言台,他黑灿灿的脸泛着奕奕红光。老宋洋洋洒洒地读自己的心得——是他花500元请一个退休的秘书写的,那排比句所蕴含的气势能排山倒海,振奋人心。老宋激动得握着拳头高高地挥舞,扬声器把他激越的声音送到大山深处,在谷壑中回荡,经久不息。孩子们手捧鲜花欢呼雀跃,秧歌队载歌载舞龙腾虎跃,锣鼓喧天,彩旗飞扬。群众的欢呼声、拍手声又汇成了欢乐的海洋,整个小山村再次沸腾。面对群情激昂的父老乡亲,老宋又一次被感动,可是这一次他的眼窝里再也沁不出热泪了,他只能不停地鞠躬致谢。领导们又一次高度赞扬老宋致富不忘家乡父老的高尚情操,老宋依然满脸彤红,向领导们深深地鞠躬致谢,不过,他已经不再手足无措了。
老宋激情满怀的身形在电视里播了好几天,他那胖墩墩的身躯显得无比稳健和高大,他那黑里通红的脸像一朵紫玫瑰。他兴奋得夜不能眠,逢人便讲自己在电视里的故事。看过的人自然恭维一番,让他心满意足;没看过的人让他失望不已,不过,他会提醒人家几点重播。人家说回去一定看之后,他才惶惑不安地放人家走开。
老宋看到各式各样的车辆在刚建好的路上奔驰,心里隐隐作痛。他赶紧在“幸福桥”桥头的路中央支起一个三合板做的牌子:禁止通行货车。
哟,他这是对路关怀备至啊。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叫“爱路如子,惜桥如眼”——在他的心里路就是自己的儿子,桥就是自己的眼睛。
几天后,牌子被碾压粉碎。他知道车辆白天不敢冒犯“牌子”,而晚上便肆无忌惮起来。
他改用厚木板做了一个更坚固的牌子:禁止通行货车。他把牌子牢牢地钉在路中央。
几天后,牌子又被碾压粉碎。他知道能把牌子碾压粉碎的一定是货车,这些司机白天不会明目张胆地通行,而晚上便胆大妄为地疾驰,不把木头牌子放在眼里。他们走这条路,可以避开省道上的检查站,超载罚款可是要付真金白银的。
他又用铁皮作面、角钢做骨架制了一个更大的牌子:禁止通行货车!!依然牢牢地钉在路中央,后面加的感叹号显然是蕴含着老宋的愤怒和警告。
几天后,牌子被连根拔起,扔到“幸福桥”边。
愤然的老宋骂骂咧咧地把铁牌子拾回来,重新钉好,并在桥的两旁安上了摄像头。
几天后,牌子还是被扔到桥边,查录像,过往货车的车牌都被遮挡了,司机们也都带着黑头套。
老宋夜不能眠,挠着头,思索良久,在牌子上方加上几个字:前方300m停车检查。
几天内,牌子安然无恙。老宋晚上能安然入睡了。
可是好景不长,前方没有检查站的消息不胫而走,空城计毕竟是空城计,司马懿哪会上第二次当。货车在晚上还是肆无忌惮地蹂躏着单薄的路和瘦削的桥。
老宋再找牌子,竟然不见了踪影。
老宋心焦,常常失眠。他苦恼着,千百遍地问自己该不该修这条路,建这座桥?
后来老宋在桥头盖了“稽查室”,高薪聘请村里一个很耿的老光棍,让他二十四小时值守。这老光棍在方圆几个村都是出了名的耿,人称“耿无悔”,他答应人家的事一定风雨无阻地做到,无论谁阻挡,他都绝不回头,执拗到六亲不认。开始时很有效,晚上值班室的灯亮着,铮铮地射向遥远的路面上,过往的货车司机望而却步,不得不重走村外的省道。那省道上的检查站又热闹起来了,聚集了大量超载的砂石车,罚单一个接着一个地开出。开了罚单的司机继续开着超载的车上路,他们一个个紧锁眉头、骂骂咧咧,思索着对策。
老宋又能安然入睡了。
可是,好景不长,老光棍渐渐失效了。老宋明察暗访之后,终于明白,一包烟就能让老光棍变成绿灯,一瓶酒就能让老光棍心中的指南针偏向,一个红包就能让老光棍的眼变瞎一周。老宋不解,老光棍几十年的耿咋就这么脆弱呢?有人告知:老光棍总结自己光棍一生的教训——不会变通。现在他想开了,知道人啊要随环境改变自己,变则通,通则久,现在的他要让自己的余生“畅通无阻”。这不,他和过往的司机形成默契后,司机还给他介绍了一个并不算老的老伴,俩人现在如胶似漆,黏糊得很呢。沉浸在两人世界里的他还有心思向司机们亮红灯?
愤懑的老宋撤掉了老光棍,第二天,那个口口声声说要伴老光棍后半生的女人竟不辞而别了。
心焦的老宋无可奈何,苦思冥想,再没想到更合适的人选。怎么办?
他心有不甘,又出一招,在桥两边竖警言牌:路窄易车毁,桥危致人亡!生命诚无价,请走省道上!
然而,晚上还是有拖拖不断的货车经过,虽然“桥危致人亡”的字眼很唬人,可是有第一辆车大胆过桥,就有无数的追随者紧随其后。
老宋无计可施,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整天两眼红得如兔眼,头脑恍恍惚惚,血压噌噌往上蹿。
滚滚的车轮碾压在路上和桥上,更像碾压在老宋的心上。
老宋常常从噩梦中惊醒,大喊:“桥,桥,禁止通行!”
人们对老宋“爱路如子,惜桥如眼”的说法深信无疑,对他感激的同时,也更加地钦佩和崇敬了。
惴惴不安的老宋急中生智,又生一计,在桥头修上水泥墩子,只能让自行车、架子车、小推车等轻便的车辆通过,货车不能通过,就连拖拉机、旋耕机、收割机等农用车都被拒绝。
这引来村民一片声讨:修路不让走,要路干吗……还不如原来的土坷垃路呢,大车小车都畅通……只有混蛋修路才不让走,堵路真是缺了八辈子的德……路能当爹供着,桥能当娘奉着吗……娘希匹,这老宋抽的哪阵子风呢……还一心为民的企业家呢,胡屌扯……
老宋被这骂骂咧咧搅扰得住进了医院。他成了村里人的笑柄,成了众人怒斥的对象,他的高大形象一落千丈,从山顶跌落到溪沟的泥坑里。在医院就医的他脑海中经常出现幻觉:自己市人大代表的资格给免了,劳动模范的称号被撤了,公司被查封了,银行账号被冻结了,老婆离婚后分走了他的一半财产,那个缠缠绵绵的小三也卷款逃跑了……
桥头的水泥墩子被愤怒的村民拆掉了。
三年后一个细雨迷蒙的夜晚,桥轰然坍塌了,残断处像一张硕大的嘴,吞噬了十几辆满载货物的卡车,有几辆还是老宋家的,他儿子开的那辆也在其中,老宋的尸体竟然也在那辆车的卧铺里。把这些扭曲变形的车辆从溪沟中清理完毕,发现最下面压着“禁止通行货车”和“路窄易车毁,桥危致人亡!生命诚无价,请走省道上”的两块牌子——它们已经深深地嵌入淤泥中了。
原来老宋的儿子晚上到外地拉砂石,顺道把老宋从城里的医院接回家,结果父子俩都发生了不幸。
事故调查结果:桥和路都是标准的豆腐渣工程。比如,桥墩里和路心中竟然都没钢筋。
怪不得桥成了“脆脆桥”,路成了“碎碎路”。这与设计成可通行重型卡车的承诺差距甚大,与老宋“建百年工程,惠父老乡亲”的誓言相去甚远。
法院判决:老宋承担一切责任。
那以后,村里没有谁愿意再出资修路建桥了。
管理公路的领导们也拒绝动用财政拨款重修,他们说那路和桥是老宋修建的“私路”,维修权永远属于老宋的,他人死了职责不能脱掉,可以用拍卖他的企业所得,作为重修基金。
省道上的检查站又红火起来了,白天车满为患,晚上灯火通明中还是车满为患,开罚单的直开到手发软。
村里人出入又不方便了,可一段时间后就习惯了,似乎村子里原来就没有老宋修的那条路和那座桥。溪水还在潺潺地流,村民涉水出村子显得自然而然,毫无怨言。
又几年,没人再提起老宋,更没人能想起“禁止通行”的典故了。
只有那个老光棍还偶尔想起老宋,于愤然中骂他几声,怪他使自己的余生孤孤单单,不能“畅通无阻”。
你对木春作品的透析让木春感动。当然,木春知道你的“抬爱”是对木春的鼓励和指导。木春读你的编按常常觉得汗颜,因为木春自知之明,觉得自己的文章想有点“内涵",其实并没有啥高度。社长的“拔高”当然是对木春的期待喽。木春咋能不感动?
木春若有些许进步,是在这个集体中互助的结果,如社长的帮助。
谢谢南山老师了!
遥祝安好。
您太客气了,木春该向您敬茶。
大姐对木春短文的评析每次都给予极大的鼓励,每次的透析都落在木春的心坎上。木春佩服。
再次谢谢大姐百忙之中还抽时间关心木春。
遥祝大姐安康。
你过奖了,岂敢称“大作”。你三篇绝品才是木春学习的榜样呢。你还能洋洋洒洒写长篇,木春不能,更需要向你学习不是?
很晚了,打扰了。
遥祝安好。
木春遥祝安好。
再见。
确实如你所言,木春老是觉得自己的语言时有拉杂,一些素材呢有时也不够典型或者说也不够精致,另外还感觉在材料的安排组合上总有欠妥之处。获得社长指点,木春十分高兴。
木春诚恳致谢,今后努力学习,致力改变。也期待社长今后能给予更多指导。
木春遥祝晚安。
再见。
谢谢你多次对木春的拙作给予关注,对木春给予鼓励。
木春的些许进步是在你和众多文友的帮助下获得的。
木春遥祝春安。
拜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