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从翻垃圾箱说起(随笔)
我同学沈抑郁了,感到自己没脸见人了。
沈妈妈每次来西安,小区里都会有无聊的闲人告诉沈,“你妈妈翻垃圾箱了。”之后,沈就会在妈妈房间的角落里发现一些废铁或啤酒瓶。有一次,沈妈妈居然拿出一双半新高跟鞋问沈要不要,沈反问妈妈:“在我们小区,咱家的房子是最大的,装修是最豪华的,您为什么要在这儿拣破烂丢人现眼?
沈妈妈不拣了。
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人告诉沈,“你妈妈翻垃圾箱了。”
沈没有找到证据,但,从此开始抑郁。
李同学的妈妈也爱翻垃圾箱,不同的是,李同学对妈妈这一爱好是高调接纳。每过一段时间,李都会开着她崭新的奥迪A6,将车座合起来,装一麻袋酒瓶子,载着妈妈去郊区回收公司变现,甚至帮着妈妈讨价还价。之后,会向妈妈报账,瓶子卖了26元,汽油费过桥费停车费等共计30元。妈妈便会不好意思。
李以为妈妈不再拣瓶子了。没过多久,李妈妈指着地上的三袋东西让李开车帮着卖,事后,竟然说,其实,我们还是赚了!
李在自己的空间说,想陪母亲出去玩玩,可她却对去那里都不感兴趣。以前,母亲在大连跟着弟弟一起住,每天,她最大的出门理由就是翻检小区里的垃圾桶,看有没有她感兴趣的东西,报纸呀、酒瓶呀、废铁呀等等……自己已经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母亲有这样的行为。父亲去世十几年了,她觉得活着的意义就是要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而翻检垃圾被认定为最简单易行,且收获颇多的差事。刚开始,家人都不接受她这样的举动。直到2011年,母亲到这里跟我住了一年多时间,因为我们小区都是一个单位的人,大家基本相互认识,母亲捡垃圾的事被邻居们发现了,便有好心人来告诉我,她们以为我不知道这件事,可我却淡定地告诉好心的邻居们,“我们四姊妹就是靠母亲捡垃圾养活大的,只要她身体好,愿意做什么都随她!”
此后,再无邻居议论此事。
希望所有的母亲们都开开心心的过好每一天,哪怕是捡垃圾!
沈妈李妈都是工程集团劳司厂的家属职工,历经困难岁月,强烈的节俭意识,导致她们在思想和生活习惯上,都无法紧跟如今飞速发展时代的步伐。确实多有不易,儿女要好好孝敬才是。孝敬就是孝顺,某种意义上顺即是孝,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沈妈李妈过日子节俭,曾经都是非常称职的家庭主妇,更是优秀合格的全职母亲。
有一次,沈同学对我讲,她喜欢猪,因为小时候养过。城里人的家里怎么养猪?我纳闷。沈同学说,家里孩子多,经济拮据,妈妈就偷偷在公司大院的一个角落里养过一头猪。养猪的过程曾带给年少的他们太多的快乐和体验,直到猪快要出栏了,才被单位的某个领导发现。每次沈同学说起这件事,都一脸过瘾的表情,甚至还说,那段时间,是自己一生中关于吃肉最幸福的记忆。
其实,我的妈妈也关心过垃圾箱。
那是在广州小妹家的时候,那一年,妈妈从小妹家回来,给我捎了一双八成新的短皮靴,我以为是小妹不喜欢穿送我的,立刻美滋滋地套在脚上,竟非常合脚。第二年小妹回来,我夸她的靴子,小妹狡黠地笑道:“别谢我,那是咱妈给你拣的。”原来,有一次小妹陪妈妈散步,经过一个垃圾箱,发现箱盖上整齐地放着一双标明鞋码的靴子,感到十分奇怪,小妹告诉她:“不喜欢的东西放在这上边,有需要的人可以拿走。”妈妈再问:“就当拣破烂?”小妹回答:“可以这么理解。”到了晚上,小妹竟然发现,那双靴子已经放在了妈妈床底下。
从此,妈妈每次出门散步或采买东西,总会有意识地经过那个垃圾箱。
家里还有一条毛毯,也是妈妈先后两次拣回来的。有一天,妈妈遛弯又拣回一条毛毯,小妹认为脏,不愿意放在家里。妈妈却有自己的理由,“这么新的东西,再说都是人用的能有多脏?洗洗再消消毒不可以吗?”晚上,小妹趁妈妈睡了,将毛毯拿出去扔了。谁知,第二天早上,小妹起床后,发现那条毛毯又回来了,原来这是早起的妈妈又一次的成果。
我一个同事的爷爷,是1942年从河南逃荒来渭南的,在路上拣了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就是同事的爸爸和姑姑,一大家子相亲相爱和睦无比。爷爷离世前瘫痪在床,很想出去转转,孙辈们争相或背或抱,或拉或推地带着爷爷见见太阳看看街景,但爷爷总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同事说,他明白爷爷的心思,某一天,借了一辆三轮车拉上爷爷,去离家不远的各个垃圾点,转到西电公司的垃圾箱前,爷爷让停下,一改往日逛街景时的漠然,两眼炯炯有神,用浓浓的河南腔调道:“你看看,你看看,全是好东西。”同事安慰爷爷:“爷,你放心,等会儿我全给咱拉家(里)。”
上周我们帮婆婆收拾房子,她老了,需要我们住在一起照顾她。一个人的三居室,里边放得满满当当,客厅里三个墙角都放着空纸箱子,有一个房间,居然靠墙立了好些木头。她对我说:“这么好的木板,收破烂的竟然不要。”“还说是看在我老人的份上,让给他,出价一块钱,就当帮我腾地方,背到楼下就扔了,真是岂有此理?”她气咻咻地一个劲地唠叨。“这么好的木板,是真扔还是假扔?我才不信他!”
她继续絮叨。我说,“好妈妈呀,家具都不用木头了,盖房子也不用木头了,烧火也是天然气,收破烂的还会要木头吗?”婆婆摇摇头:“还有一箱子布呢,我死了你们也扔了?”
社会发展太快了,曾几何时,我们如此看重的那些物品,现在已成为平常。人们的认知与价值观提高了许多,许多小区门口都放有回收旧物的柜子,利民利他,减少浪费。多元化的居民生活丰富多彩,让我们赶上了好时代,与之相匹配的精神文化修养也在考量着每一个人。
记得看过一段小文,介绍日本兴起一个新职业——整理师,是专为儿女孝敬父母“设置”的。父母度假旅游之际,儿女们会请整理师到父母的家中。整理师根据主人的年龄及生活习惯和个人兴趣,精减整理主人包括衣物家具等生活起居用品。父母度假归来,哇!家里如此宽畅整洁。打开衣柜,简单实用的各种衣物整齐地分放在男女主人的位置上,不多,但绝对够用。偶尔,整理师还会告诉主人,这个缝纫机,你们年龄大了,闲置不仅占地方还浪费,可以捐给慈善机构表达爱心,不再出入社交场合的那些多余的衣物衣柜也应该如此,还有那些已经淘汰不用的厨具等,或添或减,该扔的扔,该捐的捐,皆大欢喜。
也有文章曾介绍,对比美国人的衣柜和英国人的衣柜,美国人的衣柜满当当,五花八门,各种风格,美国电影里的明星就不穿重样衣服。英国人则不然,规矩保守,一般来说,衣柜里就那么几套衣服,家居服和礼服,即便是热门的大片里,也能看到不同场合的明星,穿的是同一件衣服。作者赞赏英国人的习惯,简约轻松,没有无谓的浪费和开支。
生活质量的提高,不单单是物质方面的,更多表现在精神层面。一个家庭里,不同层次,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只有互相理解和包容,才是社会和谐安定,家庭和睦的重要基础。小辈扔,老辈拣,理解和包容便成就了平衡。道德观,价值观,道德素养,文化素养,以及对社会的认知度和顺应社会的能力,让精神与物质一起与时俱进,也才能成就多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