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大地】黏豆包里的年味儿(散文)
“豆包是圆的,象征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豆包是黏的,象征家庭团结、齐心协力。豆包是吉祥的象征,是心愿的表达,是文化的传承。黏豆包,黏又黏,红豆馅,装里边;黏豆包,圆又圆,又甜又香又解馋……”春节前回老家探亲,餐桌上,总少不了一盘子豆包。母亲知道我爱吃豆包,就总会热给我吃。我呢,放着面前的酸菜馅白面饺子不吃,却急不可待地夹起豆包放进碗里,蘸着白糖,一副狼吞虎咽的吃相,转眼就见了盘子底儿。我努力想吃出儿时过年时的味道,怎奈这用买来的黏大米面做的豆包,与过去的大黄米面豆包,无论色泽、香味,均相去甚远。尽管在城里也可买到黄豆包,但怎么也吃不出儿时的味道——儿时的豆包,那才叫真正的香,豆包里蕴藏着的,是永远不能忘怀的年味儿记忆。
儿时的乡村,几乎家家都种杂粮,软糜子是必不可少的。秋后脱粒后碾成大黄米,储存起来,待到进入腊月门,便派上用场。做豆包是件繁琐的活儿,也是春节前家家户户都需做的一件大事,蒸完豆包,年也就跟着来了,春节的鞭炮声便噼里啪啦响起来。
每到腊月里,最忙碌的莫过于母亲,父亲在一旁打下手。孩子们最不着调,整天嘻嘻哈哈,偶尔在母亲的吩咐声中填口柴火、取个碗碟,倘若屋外传来伙伴们的欢笑,便立马奔出去,全然不顾大人们的辛苦。
为了淘黄米,大清早,母亲便烧好一大锅温水。把米倒进锅里,不多时,就用笊篱一下下捞出来,用手颠一颠,将水沥净,装进米袋里,再将米袋放在倾斜桌面上,米里水份还会一点点地渗出,地上放个盆接了。这个过程叫粉米,等用手指肚一碾便成细面,就算粉好了。泡米的时间也有讲究,短了,浸水不足,粉不好,不出面;长了,浸水多,就淘涝了——淘涝的米一轧一个饼,筛面时箍罗,就麻烦了。中午时分,父亲母亲将淘过的黄米用车运到本村的磨米碾儿,用磨米机加工成黄米面。回家后,又是一阵紧张忙碌,塞面、兑玉米面、发面。黄米面黏性较重,是须兑些玉米面的,掺拌均匀,这是道关键环节。玉米面兑少了,做出的豆包定会因黏性太大拿不成个儿,吃起来粘牙;玉米面兑多了,豆包既缺少了黏性,又失却了黄米面特有的筋道和馨香,口味儿便会大减。
拌好的黄米面,用温水和成面团,因其黏性大,和起来颇费手劲,所以这道工续常常是由父亲来做。面要和得不干不稀,最后放进大黑瓷盆里,用手拍实,盖上盖帘,放到炕头,用棉被捂严,进行发酵。冬季里,火炕都烧得很热,往往次日一早,母亲掀开棉被,揭开盖帘,盆里的面香中夹着些酸味儿就会扑面而来。面发得好,蒸出的豆包暄腾、肉头。这时,孩子们肚子早就咕咕叫了,忙穿上衣服帮母亲烧火。母亲将瓷盆里的面抠出一团,放进铝盆里,拍成一张张圆饼,放进大铁锅里加豆油烙。那浓郁的香味溢满整个厨房,馋得我们直流口水,一张油汪汪的黄面饼刚烙熟,我们就迫不急待地夹进碗里吃起来,烫得直咧嘴。
接下来就该烀豆馅儿了。母亲将一簸箕豇豆或红小豆挑选干净,用清水洗几遍,倒进大铁锅内,加适量水来煮。开锅后,不掀锅盖,往往要焐上大半天,豆子才能熟得彻底。最后用勺子将煮熟的豆子捣烂,加适量糖精,增添甜蜜的口感。那特殊的豆香也总是引诱着我们,忍不住要去吃上几口豆沙。盛到盆里的豆沙晾凉后,就开始攥馅了,母亲坐到炕上,往往是一手一个,攥出来的豆馅鸡蛋黄般,圆圆滚滚,大小均匀。孩子们总是好奇,看着好玩,便跃跃欲试,想伸手去捏,却在母亲的喝斥声中先去把小手洗干净;无论两手怎样配合,造出来的豆包馅不是尖就是扁,不是大就是小,气得将其往自己嘴里一塞,填了肚子。大人们看到我们一个个无可奈何的狼狈相,笑得合不拢嘴儿。
黄米面发好了,就将面盆挪到炕稍凉快地方。母亲将一串串苏子叶放进温水里,泡上一段时间,再冲洗几遍。那时的每年春天,母亲总不忘在前园里种些苏子,等苏子叶长到小碗口般大了,就采摘下来,用针线将叶柄串起,挂到屋檐下的檩头晾干,再拿到仓房里储存起来。待做豆包时,洗好的苏子叶芳香犹存,每个豆包底部都垫上一枚苏子叶,避免粘屉。也有用剪好的玉米棒外皮垫豆包底的,吃时容易揭掉,却跟苏子叶没法比,苏子叶既香又软还可食用。蒸豆包的枰屉,是用高粱秫秸扎的,即秫秸秆一根根并排着用麻经儿勒在木撑子上,根据铁锅的大小,切成圆形。
做豆包是项技术活儿,确保面皮薄厚均匀,豆包大小适中,上圆下平,外形美观。适当揪一块面团,两手配合默契,捏成面窝,将豆沙馅放进一个,再将面皮包严,手劲掌握好,攥来攥去,攥成个实心面团,底部垫上苏子叶。从枰屉中心开始,按顺序规规矩矩摆在上面,这叫“壮豆包”。整个枰屉豆包放满了,就端进大锅里,盖严锅盖,将水烧开,开锅后焐上一段时间。烧火也很关键,主要看气,气顶房笆了,就算到了火候。火若小了,不熟,火大了,豆包蒸成瘫巴鸡,趴在枰屉上起不下来。出锅后的大黄米面豆包,金黄有光泽,起亮皮儿。整个屋子里热气腾腾,溢满浓郁的香味儿。同村人来串门赶上了,总忍不住吃上几个热乎乎、香喷喷的黏豆包,不停夸赞母亲的手艺。
起豆包时,母亲装满一碗凉水,用自制的木片小铲子,边蘸水边将豆包与豆包间粘连处分开,将豆包一个个挪到小盖帘上,放到户外或仓房里冷却。待到豆包互相不粘连了,就将其倒进大缸里,过几天就会冻实心。这样,每天至少可蒸三锅,边做边蒸,连续三五日,才能将所有豆包蒸完。吃的时候,就用盆从缸里捡出一些,拿屋里缓一下,放进锅里热透,特别方便。那浓郁的豆包香,便总能够伴我们走出正月底;家家户户有了黏豆包的馨香,年也就愈发像个年了。我们小孩子,趁大人们不注意,时常拿出几个冻豆包来啃,互相比赛着,看谁吃得快、吃得多。冻豆包既硬又冰牙,但那味道却很特别,越吃越想吃。最好的做法,是将冻豆包埋进火盆、灶坑里烧,或放在炉盖子上烙。热透后的豆包外面一层古铜色的痂巴,掰开来,又黄又黏,香甜软糯,耐饥。
如今,在广阔的田野里,除了玉米,已再难见到糜子了。随着大黄米的减少,那种做黏豆包、吃黏豆包的东北农村饮食文化已渐行渐远。而用黏大米或黏玉米做成的豆包,已缺少了传统豆包的美味儿。尽管在城里偶尔也买些黄米面豆包吃,但儿时家家户户做豆包、蒸豆包时繁忙热闹的场景,却再难见到了。
黏豆包的味道便是儿时过大年的味道,因“黏”与“年”谐音,黏豆包也叫“年干粮”——那味道让人刻骨铭心,是那样独特、温暖!新年伊始,那些黏豆包里蕴藏着的美好温馨的年味儿,于我的记忆中不由得再次浮现。
文学、艺术有什么用?它可以让天南海北、身份各异的人,抹消外在、物质层面的差异,共同进入一种精神的自由,进行灵魂层面的对话。
面朝着土地和羊群,背上却映出白云和飞鸟。诗和远方在腿脚能走到的地方,也在精神能够抵达的地方。
初冬好大雪,道路坚冰结;辛苦牧羊人,日夜无闲歇。
严冬北风吹,百鸟巢中睡;牧人驱寒羊,踏雪汗湿背。
傍晚升炊烟,牧人难回还;羊儿未吃饱,早归心不安。
落霞驱羊转,路滑行走慢;腹内饥肠辘,妻儿家中盼。
——辽河心源《冬季牧羊》
读真、读善、读美的同时,也读道貌岸然背后的伪善,也读美丽背后的丑恶,也读微笑背后的狡诈……
读人,最重要的是读懂怎样为人。
读人,是为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
尽管我还没有读完这本“人之书”,但我会一直努力从各个方面去阅读!
人不能把自己看低了,这是爹晚年悟出的道理。
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教育也如此,所谓的分数、学历、甚至知识都不是教育本质,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人不怕犯错误,犯了错误,如果能带着教育和反思爬起来,错误就会成为课堂。我想:每个少年都渴望成功,但成功必须从自信开始,可能正是从家人或老师的一次不经意的鼓励开始!
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这么多年来,我总结了一条经验,解决棘手问题的最上乘方法是:静观其变,顺水推舟。
孩子,这世界上,好多堂堂皇皇的事,都是在黑灯瞎火里干出来的。
如果没有诺奖插了一杠子,新作早就出来了,但现在怕给父老乡亲丢脸,总是再想想、再修改一下,越想写好就越写不好。
——莫言
风光得意总有时,跌宕起伏才是人生。每个人总会有一段艰难的路,需要自己独自走完,没人帮助,没人陪伴。
多走弯路,才会找到捷径;世事浮沉,经历也是人生。你每走的一步路,都算数。生活总会给你答案,但不会马上把一切都告诉你。
回报不一定在付出后立即出现。只要你肯等一等,生活的美好,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盛装莅临。拥有的都是侥幸,失去的才是人生。
人生无所谓失去,而只是经历而已;亦无所谓失败,而只是经验而已。如果事与愿违,请相信一定另有安排;所有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伤害别人的话,不要说;谗曲内心的话,不要说;于事无补的话,不要说;得意忘形的话,不要说……
说话,也是有无形中的戒律的,本该用于利益别人的善巧,不要让出口的言语反而变成了自己的负担! ???
我知道,不是所有的人都读我的书,不是所有读我书的人都喜欢我,不是所有喜欢我的人都理解我。
我之所以还在热情不减地写作,固然是因为我只能写作,这如同蜜蜂中的工蜂,工作着就是存在的意义,还因为在这个时代里,人间的许多故事还真需要去写。
年轻的时候没有愁强要说愁,人到中年以后了真正有了愁却不愿再谈,这便是我近年来绝少在人稠广众露面和发言的原因。
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文学到底是什么,疑惑得我到底是从哪儿来的死后又要去哪儿一样的疑惑。
朦朦胧胧里意识着艺术是以征服而求存在,但适应适应的喊声四起,令我在峡谷的桥上摇摇欲坠。
二十余年的写作过程,暴露了我毕竟不是贵族,我的父母是乡下人,我住进了城里也仅仅是名小市民或者充其量为中产阶级,纵然我心性高傲要做凤凰,追逐着西方文学的境界,但我提醒着自己要做凤凰一定得生成鸡的羽毛,它不仅去吃莲籽和竹实,更一定得在中国的乡下和小城镇的土地上刨食虫子、谷糠、菜叶和石子。
别以为我是凤凰,梧桐树上不是我的家园,也别以为我是鸡雏,屋角里放一把干草就可以做窝生蛋,我的两不是决定了我的不刺激,也决定了我的不为同聚和类分的尴尬。
这活该自作自受。
写作愈使与整个社会深层的融合,写作愈成为了纯粹的个体行为,捱过了吃饭穿衣的温饱之后,企图获得的掌声和鲜花已不再企图,踏实于真正的现代汉语写作上的探索,在平和的心态中去享受了孤独和寂寞。
今夜里天空是多么晴朗啊,云飞来了云又飞去,明月一路到了窗前,我写下上面的话却突然想起了我的读者,今夜里我的书又被谁读呢?
在书房里,在床头上,在列车中还是在厕所的马桶上?
是认可或是摇头,是赞赏或是咒骂?
但我说,我们都是有缘的朋友,我要真心感谢他们,鱼的坟墓修在了人的肚腹,我的光荣永远在他们的毁誉之中。
感恩伤害我的人,让我收敛心性;
感恩帮助我的人,让我有路可走;
感恩欣赏我的人,给我增加信心;
感恩无视我的人,让我不断努力;
感恩借钱给我的人,助我把握机遇;
感恩拒绝我的人,让我更加清醒;
感恩包容我的人,让我有机会修正自己;
感恩算计我的人,让我认识到自己的脆弱;
感恩正视我的人,让我知道这世间还有公道人心;
感恩诋毁我的人,让我夹着尾巴做人;
感恩挫折,让我收获太多感动,让我知道还有人将我置于心中,知我冷暖,懂我悲喜,察我心意,守望我走过这一程;
感恩分手,让我心灵的伤口还有愈合的机会,趁着心未被完全撕裂,让我知道自己的人生还有太多的不可能,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
感恩信任,让我知道卑微的自己还有生命的光;
感恩不屑,让我知道自己与高手还有距离;
感恩尊重,让我敏感的心有了温度;
感恩我生命里每一个结缘人,正因为你们的介入才有了丰富多彩的人生和五彩斑斓的回忆;
感恩疾病,让我珍惜活着的每一天,把握每一份情缘,善待每一个过客;
感恩爱我的人,让我不枉此生走一遭红尘;
感恩恨我的人,让我了结了前世的孽缘,来世再不纠缠!
科技日新月异,时代快速变迁,岁月飞速流转,感恩不离不弃伴我同行的伙伴!
感恩造物主赐我生命赐我谋生手段给我丰富细腻的心,让我有思想、有爱恨、有温度、有感情地书写我的人生,让我真真切切走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