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绿野】千年古槐话沧桑(随笔)

编辑推荐 【绿野】千年古槐话沧桑(随笔)


作者:羽扇摇风 秀才,1023.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193发表时间:2019-03-24 08:25:00
摘要:通过古槐枯荣的故事,揭示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在定襄县宏道镇南社村,有一棵近千年的老槐树,粗壮、高大,枝叶繁茂,树围周长约6米,四个成年人难以合抱,夏天浓荫蔽日,枝叶参天,树荫面积达706平方米,是方圆几十里很难见到的古槐。
   古槐树植于何时?树龄多大?此前均无权威考证。据2005年《重建关帝庙碑记》载:“庙前右侧有唐槐两棵”,可见其历史之久远。
   这棵槐树是原关帝庙内的一棵古树。旧时的关帝庙坐西向东,红庙门,门匾上砖雕“汉室忠良”四字。庙台高出路面1.5米,四面土墙包围,门前有砖砌的十个台阶,庙宇和门楼都是砖木结构,为兽嘴屋脊的歇山顶建筑。进门后砖铺小路,古槐在路边南侧。主殿有庙堂三间,室内塑神像三尊,外露两根红柱。左侧树碑一通,上书重修庙房的主持蔚清岱、赵钜及碑文等,背面是捐款花名。石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学大寨运动中做了桥洞,至今未能找到。庙内塑关公像,高坐平台,双手平举笏板,金脸,头顶冕旒王冠,双目微睁,庄严肃穆,左周仓右关平,护立两侧。
   从我记事起,该庙已逐渐破败,但庙宇与院墙一直还在,远远望去,黑压压的老槐树笼罩着破旧的庙院,墙倒屋塌,杂草丛生,阴森森怪瘆人的。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四清”运动时,关帝庙的神像被搬走,大殿做了文化室库房。1975年学校迁址,将庙房拆走盖了教室,当年秋后又将庙址上的残垣断壁全部清理,填了进村路和庙前的粪坑,至此,关帝庙彻底被毁,踪迹全无,只剩下老槐树及周围的小土台。
   古庙被毁后,这棵老槐树凸显在平地上,再无庙院的阻碍和阴森,于是便成为孩子们玩耍游戏的乐园,他们经常上树玩,树身南侧一粗枝,因年久腐烂形成一槽型,可以躺在里面休闲乘凉;大树根部还有个较大的洞穴,成了孩子们捉迷藏的极好去处,藏在里面,很难找到。
   经过几十年风雨剥蚀和人为取土,老槐树下的土台不断缩小,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树根逐渐裸露,树干日见干枯,一遇大风便整枝整枝地脆断坠落,树身空洞,濒临枯萎。1987年春,正值春浇时节,正在田间劳动的村民发现老槐树在冒烟,便及时通知了我和村长蔚根元,我们十分着急,如不及时灭火,这棵守护了我们几百年的古槐树将毁于一旦,便立即分头行动,我急忙召集村民回村找水桶、箩头等灭火工具,蔚根元、赵树生把浇地的井水通过水渠引到树边的坑里,闻讯赶来的村民二话不说,立即动手,打水的打水,挖土的挖土,大家自觉地排成一行,从水坑旁、土堆边,一个接一个将水土传送到老槐树冒烟的洞口,一边灌水一边填土,直到填满树洞,将火扑灭。参加灭火的村民有蔚俊庭、蔚瑞槐、蔚宪平、蔚存伟、蔚志坚、李玉伟、蔚秋平等30多人。
   事后才了解到,起火原因是小孩们在外露的树根上玩火,将干柴在腐朽的树洞口点燃,树洞聚风并形成吸力,滚滚浓烟顺着树洞冒出……幸亏抢救及时,否则古槐一旦毁于我辈,真是千古罪人!
   这次灭火也有意外的收获:因为一边灌水一边填土,无意中将树洞填成实心,客观上对古槐树身的重生发育产生了促进作用,成为抢救濒临枯萎古槐的简便良方。此后不久,老槐树便重新生根发芽,枝叶茂盛,绿荫如盖,恢复了勃勃生机,荫凉面积直径长达30米。
   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节约型发展理念的宣传教育,环境保护意识已深入人心,保护古树、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和自觉行动。这棵古槐树的重生,不仅吸引了一些喜欢探求自然的游客,也吸引了一些考古研究的林业专家,2011年经县林业局领导和有关人员考察检测,认定该树树龄为800余年,并拨了专款,在古槐周围填土埋根,砖砌了围墙,设置安装了“国槐”省级古树保护铭牌。
   古槐树由于历史悠久,粗大繁茂,被人们奉为“神树”。一直以来,民间传说傅山先生在树上显灵,夜间在远处可看到亮光出现,于是远近前来拜神求药者甚多。烧香、点烛、摆供,祈祷、感恩、还愿,不时传来响器和鞭炮声,树身挂满红布、牌匾和锦旗。2001年,村民蔚富元、段黑旦组织倡议再修关帝庙,村民踊跃参与,捐款出力,自行设计,匠人、小工、拉料都是义务劳动,在原址上重建了三间砖木结构洋瓦盖顶的庙房,虽然规格没有原来宽大,外貌难比原来的威武,但总算让“关老爷”在原址上又有了安身之地。并立石碑,请宏道画家郅计和画布像关公一尊。2005年,由续俊英、董桂兰、郝焕芳、张书还四处化缘筹集资金,请东冶西街匠人王三印塑像三尊,并画了公案,彩绘了庙房建筑的木构件,开光庆典时,轰动全村,周边村民纷纷前来观看。
   每逢南社六月二十五古会,正值大槐树枝繁叶茂之时,村民们请来鼓班、歌手、晋剧演员献艺,引来邻村众多乡亲前来观看,人们在巨大的树荫下一边欣赏,一边纳凉,清风徐来,好不惬意!路边商家摊贩云集,小吃、布匹、衣服、农具等杂货充满街巷,熙熙攘攘,很是热闹。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古槐树经历了近千年的风霜雪雨,严寒酷暑,见证了多少沧海桑田,兴亡更替,悲欢离合,如今她依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古槐树的兴衰枯荣,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保护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界丰厚的回报。而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环境,就要受到无情地惩罚。
   老槐树,是时代变迁与进步的见证,是人民幸福生活的象征,她既是悠久历史的实证,又是人类的益友,在她宽广的怀抱里,人们可以尽情地享受自然赐予的氧吧,充分享受生活,享受快乐,她是天然的遮阳伞、纳凉亭。我们要保护古树,保护环境,以让她更好地造福人类,荫惠子孙,泽被后世。
   2019年3月

共 220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语言朴实,娓娓道来,描摹细腻,文脉清晰,主旨明确,结构完整。在定襄县宏道镇南社村,有一棵近千年的老槐树,粗壮、高大,枝叶繁茂,树围周长约6米,四个成年人难以合抱,夏天浓荫蔽日,枝叶参天,树荫面积达706平方米,是方圆几十里很难见到的古槐。古槐树经历了近千年的风霜雪雨,严寒酷暑,见证了多少沧海桑田,兴亡更替,悲欢离合。老槐树,是时代变迁与进步的见证,是人民幸福生活的象征,她既是悠久历史的实证,又是人类的益友,在她宽广的怀抱里,人们可以尽情地享受自然赐予的氧吧,充分享受生活,享受快乐,她是天然的遮阳伞、纳凉亭。我们要保护古树,保护环境,以让她更好地造福人类,荫惠子孙,泽被后世。通过古槐枯荣的故事,揭示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佳作推荐阅读,问好作者,感谢赐稿绿野社团,祝福创作愉快,佳作不断。【编辑林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