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心在云山花海间徜徉(散文)
一
初识百花山,是从邻居大姐每年去摘金针菜(即通常的黄花菜)开始的,看她每年在盛夏季节,晴朗的日子,在楼下的空地上晾晒大片的金针菜。问其由来,她说是在老家百花山采的。大姐每次都绘声绘色的讲述采摘金针菜的细节,引得我心里痒痒的,不由得心向往之。
机会终于等来了。由于早先出游计划因故破产,而出行的兴致正浓,在邻居大姐的攒啜下,决定去百花山进行一次短途旅行。
一大早,收拾好睡袋、帐篷等行装,便驱车向目的地进发。路很顺,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车程,穿过一座石桥,车子正式进了山。根据导航的指引,车子在G108道上盘旋前行。
看着车窗外的山峦画卷般在眼前展开,眼前竟然有了一种幻觉,觉得自己的前生可能是山神的女儿,轮回转世时,孟婆汤的数量喝得不够,所以,对山有一种特殊的偏爱。每次看到崇山峻岭,直观的感觉是要回家,会莫名地兴奋。每次遇到山,都会仔细看山石的结构,地貌形成的历程,还要捡些石头回来,以至家中存有各式各样的石块。
沿途的车辆虽然不多,但山路左转右转一路盘旋,所以车速也不敢太快。这样,恰好能好好赏阅沿途的山色、人烟。
车驶过长操隧道后,山形突变,精神完全集中在眼前山峰的峻美,再也不能集中精力驾驶,为保证安全,只能更换司机。
坐在副驾驶,尽情地欣赏眼前山的俊逸:山是灰白色的石灰岩,由于大自然日久经年的雕琢,石块呈圆柱形叠砌起来,形成一根根的石笋,石笋根根向上,形成整片的石质竹林,在每根石笋的竹节处,碧色的灌木,浅淡的山花,使石林显得朝气蓬勃,盎然向上。
再往前,山形和颜色又变了,群峰挺拔,遍身葱郁。而山的顶部,嶙峋地立着参差不齐的灰白色巨石,举目望去,极像一倾碧波中盛开的莲花,这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圣莲山。群峰簇拥着孤立的莲子峰,阳光熠熠生辉,像一轮佛光环绕,给整座山增添了神圣的韵味。
穿过圣莲山,山道更加曲折,盘旋着一直向上。当一座人工修筑的大型牌楼横亘眼前,百花山风景区就在眼前。
车子在门口进行短暂的休息,便在一袭薄雾迷离的山路上左曲右转地奋力向前。凉风透过车窗,带着湿润的、浓郁的花香,直沁心脾,把肺叶中日常沉积的废气排挤的一干二净,整个人似乎被清洗过一般的清爽。
越往上,空气越凉爽,山的颜色也愈加丰富,车子在一处叫做“龙回头”的观景台稍息,回望来路,像一条丝带在山间飘荡。又似一条巨龙盘亘于山峰之间,扶摇直上。而此处的地势成扁圆的形状,两条向上的岔路,似两个龙角,站在这里向山下望去,正像是巨龙回头俯瞰人间的市井百态。
车子终于喘息地开到了山顶,站在1900米的顶峰,放眼望去,整个山坡被山花妆点成五彩缤纷,风刮过几朵白云,在山腰间浮动,薄雾丝缎一般轻拢漫卷,一座座山峰像一个待嫁的新娘,而游人的欢笑,是送给新娘的祝福吧!那些散落在峰隈间的各色花朵,是浑然天成的华服,装饰出一个俏丽婀娜的美娇娘。
二
从顶峰转向另一侧的山峰,背上备好的行囊,随着人流,延崎岖的山路前行,穿过一大片茂盛的白桦林,白桦林的叶子油亮碧绿,仿佛用手轻触,那碧翠便会在手心里融化。在路两旁,野花开得茂盛。倏地看见不远处的绿色草坪上,有大片的白云浮动,驻足看时,却是山上独有的白色花朵——野丁香,再定睛看时,还有蝴蝶在花间起舞,野山蜂“嗡、嗡、嗡”地忙得不亦乐乎。几只山雀矫捷的身影迅疾地在林中穿梭,丝毫不顾及游人的行踪,大有“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傲慢。
观赏着花色,深嗅着花香,穿林过岭,眼前一片开阔。在山顶,平平坦坦地展现在眼前的是色彩丰富,花香四溢的高山草甸,这就是传说中的“百草畔”。草甸上花的色彩丰富,草的参差错落,疏密混杂程度,绝对不止百种,因此,“百草畔”这个名字的确不是“浪得虚名”。曲径通幽的木板栈道,缓缓地通向草甸深处,四周茂密的云杉林屏障般为草甸遮风挡雨,使整个草甸“大家闺秀”般娇羞可人。
正在徜徉间,已经有人在草甸上支起了帐篷、铺上各色的坐垫,撑起遮阳的大伞,准备露营、野餐,刚刚还是花团锦簇的草甸,不多时,便像雨后的“鲜蘑”般帐篷遍布,花草在众多双脚的践踏下,努力保持着优雅的仪态。望一眼肩上的行囊,原本也是要加入“鲜蘑”行列的,于是,心生羞愧。俯下身,深吸几下花草的馨香,花草似也洞悉了人意,摇曳着身姿,报以数缕芳香。感谢花草的顽强,也许明天早晨,宿营的人们散去,稍作修养生息,又会以雍容的姿态迎接慕名而至的游人。
徜徉在山巅花海,掬一缕清风入怀,揽数抹馨香盈袖,心醉在峰隈浓淡之间,向晚的夕阳使浮云微醺。此景、此情,想起元代诗人张养浩的诗: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去晦明,云共山高下。倚杖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那情境,该是如我一样的心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