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人赏江山文】离愁,弥散在山村(礁石) ——绝品微小说《喊山》赏析
一、悠悠空谷尽回声
夜已经深了,我并没有一丝睡意,虽然夫已经催过几次,可我的眼睛依然痴痴盯着电脑屏幕,不愿意离去。屏幕上一行行黑色的文字,如同生了魔法一般,在我的脑海中幻化成了清晰的画面:
一群衣着不整的孩子——木碟头、羊角辫、大鼻涕、小拉弟……他们站立山岗,双手合拢,喇叭套似的套在嘴边,一齐对着高山喊:
爹——娘——
你们在哪里?
山谷回音
在哪里——在哪里——
这个画面和我正在欣赏的江山绝品微小说《喊山》的开头几分相似,却有几分不同。
《喊山》开头以画面的形式,推出了一老一少两个喊山的人——思念父母的留守儿童甜妹子和八十多岁的亮叔公。
都说“有妈的孩子是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甜妹子的父母为了讨生活,外出打工了,家里只留下爷爷奶奶和她。本来她可以在每个周末和阿姆通电话,听听那个遥远而亲切的声音,可手机偏偏被爷爷不小心掉到了水田。她的那颗本来就悬着的小小心脏,此时如同被狂风折断了桅杆的小船,飘荡在无垠的水面,无依无托。小小年纪的她实在承受不了这思念之痛,大清早独自坐在村口的那棵银杏树下,呆呆地望着蜿蜒着通向山外小路的尽头。路过的亮叔公看她可怜,才带她一起到岗上喊山。
幼小的甜妹子思念阿大和阿姆,自然在情理之中。耄耋老人亮叔公穷尽一生喊山,只为呼唤远去的父母,却是为何?从周岁那年父母丢下他去参加红军算起,八十多年了,他是吃百家饭、穿百纳衣长大的。眼看着村里喊山的人越来越少,他心中那份积淀已久的对父母的想念,却像陈年的老酒,一直发酵在心灵的最深处,且越来越醇。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几千年来氤氲在中国人心头,让许多人孜孜不倦探索的问题。如今,亮叔公知道自己去另一个世界见到父母的时间不远了,哪怕是为了“以后找他们,不会迷路”,他一定会在有生之年,对着大山喊下去,喊下去。
小说中,除了一老一少,还有一个青年妇女瑛子。她曾是村庄里喊山喊得最亮、最好听的女子。她的喊声“像笛子跳出的音符,又长又脆”,如同在拉山歌。是她喊山的声音吸引了架线的山外人吗?他来到了她身边,她跟他好了。可他做完工程后,再也不回来了。她哭过、喊过,喊得嗓子哑了,喊得山都哭了,可他依然没听到。她独自生下了儿子满伢子后,再不相信山那边的人能听到喊山的声音,也不再去喊山了。
两千五百多字的微小说,让我又一次泪盈双目。关掉电脑,我躺在床上,心情依然久久沉浸在小说中。悠悠赤子念双亲,孩子对父母的思念,不论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健康状况……只要他们一日不在一起,这种思念就如滔滔江河,绵绵不绝,甚至让人食不甘味、夜难安寝。专业补漏老师就是抓住“思亲”——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通过对一老一少两个主人公的刻画,深深打动了读者。
二、悲莫悲兮生别离
喊山,是我国很多地区流传的习俗。闽北武夷山茶农喊山是为了祭茶神,云南少数民族人喊山是为了发泄心中的喜怒。我的家乡山西,也有喊山习俗。电影《喊山》就是根据山西女作家葛水平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
记得茅盾先生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过:“文学的目的是综合地表现人生,不论是用写实的方法,是用象征比譬的方法,其目的总是表现人生,扩大人类的喜悦和同情,有时代的特色做它的背景。”我想,专业补漏老师一定是这方面的高手,他要借助喊山这一古老的风俗来表现留守儿童的人生,表现单身母亲的人生,表现为新中国做出贡献的红军后代的平凡人生。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孩子的呵护与关爱,甚至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当年亮叔公的父母选择把他留在山中,是革命需要,不得已而为之;而满伢子的父亲选择离开,就是纯粹的不负责任。当今社会,尤其是偏远地区,由于家庭经济条件限制和教育费用的高门槛,许多年轻的父母和甜妹子的阿大、阿姆一样,无奈地选择了把孩子丢给父母,自己外出打工的谋生之路。
京剧尚派有一出有名的折子戏《失子惊风》,里面有一段很有名的散板唱腔:“悲啼啼啊心不安然……娇儿不见,娘的儿啊!只哭得咽喉断也是枉然……忽又见我的儿(啊)站立在云端。狠心的小娇儿将娘我抛闪……望空中五彩云瑞霓来献,我要到南天门亲自去游玩。”这是一位怀孕的妈妈,在被人陷害逃离家园的路上生下儿子,又遇强盗,无奈丢下儿子,逃出虎口后的表现。“悲莫悲兮生别离”一场被迫的分别,生生逼疯了一位母亲。
如今,科技发达了,即使如小说《喊山》中那样,在分别的日子里,孩子与父母可以通过电话、视频进行交流,也许这样可以缓解一点双方的思念,可在滔滔如江河的思念浪涛中,那也只能是溅落在礁石上的几滴水珠。无法解决像甜妹子这样的留守儿童,心中对父母的深切思念。作为一个小学教师,我亲眼目睹了留守儿童在隔代教育下人格的缺陷。他们中一部分人变得自私、狭隘、任性;一部分人学习不努力,有的甚至沉溺于游戏中,不能自拔;一部分人过于自卑,和人交往中缺乏从容和自信;还有的甚至说谎、骗钱、还向小同学要钱……
眼下,很多地方都出台了农民工子女教育新政策,可面对一道又一道的繁杂手续,需要开出一张又一张的证明材料,本来就缺乏知识与交流自信的农民工望而却步,大多数还是选择把孩子留在老家。
让年幼的孩子与父母生离,不仅有悖于人性,而且也是社会的悲哀。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社会的安定。
“救救孩子……”这是鲁迅先生《狂人日记》的结尾,又何尝不是专业补漏老师替甜妹子这样的留守儿童发出的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父母子女常团圆。这是专业补漏老师的心愿,也是千千万万与子女分离的父母的心愿。
三、形如水味如诗
由于曾经同在一个社团的关系,我读过专业补漏老师很多作品。无论短篇还是微小说,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地域色彩特别浓郁,这是他的小说值得读者反复玩味的原因之一。
我们从“村头坝子,是乡里人的菜园子,一块一块,方方正正……”以及甜妹子手上的橄榄枝和她靠着的银杏树,她的小手推开的柴门,都能领略到一派西南边陲风光。喊山不能喊出被喊人的名字,怕被山魈听到,摄取被喊人的魂魄。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写景和习俗,为故事的展开和人物对话提供了绮丽的舞台,也为人物个性中植入了地域基因。
专业补漏老师在另一篇绝品小说《梦山姑》中,开篇描写了几百年树龄的大榕树、简陋的小屋,以及夜半的鸡鸣犬吠,营造出一个神秘而令人心悸的环境。然后缓缓推出了已经死去的主人公梦山姑。尤其对梦山姑给病人看花树和给病人治病的描写,把一个神婆描写得淋漓尽致,也让人足足享受了一把西南少数民族的风情。再联系小说中关于远征军的相关内容,自然读者都会明白,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彩云之南的山林之中。
专业补漏老师的小说,不仅有地域特色,也非常注重结尾的设计。余味不尽,这也是他的明显的特点。
“梦山姑走了,我没有当梦山姑,乡村再也没有梦山姑。”小说中,“我”是梦山姑的养女,她不仅养育了“我”,还送我上卫校,显然是想让我成为继承她衣钵的“梦山姑”,可时代不可复制,自然,我也就成不了“梦山姑”。“乡村再也没有梦山姑”一语双关,既点名了“梦山姑”的唯一,也是要借此引发人们去重翻前文,去了解梦山姑的前世今生。
《喊山》则采用了逆转式结尾,带甜妹子去喊山的亮叔公拥着甜妹子,劝她不再喊山,怕分了她阿大、阿姆的心,他们为了孩子,走出村庄,一代接一代,做着他们要做的事。
在江山网读文,我历来不仅读文章正文,甚至文后的编者按和评论都要浏览一遍。“以喊山为主线,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在轻描淡写中铺陈出一幅弥散着乡土气息的农村民俗画卷,表现了小说人物的悲欢离合和苦辣辛酸,书写了他们心中的牵挂与离愁。”对江山绝品评议组的这段评议,我反复思量过。这篇微小说确实做到了画面美、人物形象美和情感美。
《喊山》后面二十七位江山文友的评论中,我最喜欢思绪飞扬淡墨痕老师的那句“与《边城》可有一比”。“形如水味如诗”,用这句赞美沈先生文章的话赞美专业补漏老师的作品,我觉得他当得起。
沈从文先生在《小说作者和读者》中曾经说过:“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做基础,用坚硬的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感谢专业补漏老师选了云南的大山做基础,为我们筑起的一座座“希腊小庙”,每座小庙都闪烁着异样光彩,精致而结实,朴素而有华。我相信,专业补漏老师一定会把更加至臻完美的作品奉献给江山网友!
原文地址:http://www.vsread.com/article-861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