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一本杂志和一名作者的文学关系(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一本杂志和一名作者的文学关系(散文) ——为《阿克苏文艺》复刊十周年而作


作者:黄也 布衣,358.6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996发表时间:2019-03-30 08:12:54


   今年是《阿克苏文艺》复刊十周年,也是我走进阿克苏地区文坛的第十个年头。
   《阿克苏文艺》是新疆甚至我国西北地区的一本有着广泛影响的地方性文学杂志,尤其是维文版《阿克苏文艺》,在同新疆接壤的中亚诸国,也有一定的知名度。《阿克苏文艺》创刊至今,为阿克苏地区培养输送了一大批在疆内外国内外有着一定影响力的作家、诗人。
   我同《阿克苏文艺》的初识始于1986年,当时,《阿克苏文艺》在阿克苏地区八县一市的报刊杂志亭里都可以买到。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我国文学艺术事业的春天,我就是在这个时候,成了一名狂热的文学青年。
   深处祖国内地的我,本来同远在万里之遥的新疆阿克苏地区不会有什么关系,也不会知道,在这个落后的祖国边陲之地,还存在这样一本高贵的文学杂志《阿克苏文艺》。
   同新疆阿克苏的关联,起因于一次文友聚会。
   那时候,我是故乡中心中学的一名民办教师,周围生活着许多像我一样的文学爱好者。那次聚会,畅谈文学之余,不知谁起了一个头,说新疆教育落后,尤其缺少教师,如果谁在新疆有关系,打个前站,去新疆运作承包一个学校,一定大有作为。我听了马上把话接过来,说我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有一个姐姐,文友们立马推举我来新疆阿克苏打前站,我毫不犹豫的应承下来,不久就毅然决然辞了民办教师的职位,提了一捆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千里万里颠簸到了新疆阿克苏。
   一到新疆阿克苏,我的希望有多大,我的失望就有多大,不仅不能承包学校,还沦落为建筑工地上的一名小工,每天挣两块钱一天的工资。又不敢把自己的境遇写信袒露给那些对我寄予厚望的文朋诗友,只好断了联系。苦闷之余,我就埋首于自己带来的文学书籍里。自己带来的文学书籍反反复复看尽了,就老鼠找大米一样到处找书看。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第一次邂逅了《阿克苏文艺》,这本薄薄的纯文学杂志,立即给了我不尽的文学营养。
   但是这次我同《阿克苏文艺》的初识,时间不到一年,就匆匆的睽别了。因为同自己来新疆的落差太大,又和生活在这里的姐姐姐夫起了冲突,我就决意回去,姐姐姐夫也没有强力挽留。
   姐夫喜欢抽烟,每天用纸,一大筒一大筒的卷莫合烟。我决意回去的前几天,我姐姐突然对我说:弟弟,既然你要回去了,你那些没有用的书反正也带不走,不如留下来给你姐夫抽烟。
   这怎么可以!我当时就表示了激烈发反对。
   为了那些我带不走的书不至于落到被我姐夫抽烟的境地,当天晚上,我就用塑料薄膜纸把它们里三层外三层的包裹起来,趁着夜色,神不知鬼不着的埋在了姐姐屋外不远的一处戈壁滩里了。这次被埋的,除了我的那些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就有几本《阿克苏文艺》……
   再见,我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再见,我的《阿克苏文艺》!
   当姐姐得知我宁肯把书埋掉也不给姐夫抽烟,认为我不近人情,在我走的时候都没有给我好脸色。
   我以为我同新疆阿克苏再无牵扯,我以为我同《阿克苏文艺》再无缘分。
   然而,仅仅过了两年时间,因为生活,我就挈妇将雏,再一次仓皇来到阿克苏。
   一个人同一个地方的关系,冥冥中自有定数;一个文学人同一本杂志的关系,冥冥中也有安排。
   我从阿克苏回到故乡,想再进民办教师的队伍,已不可能,而那些昔日的文朋诗友,有的疏远,有的不知去向,于是我便在故乡做了一些种植、稻田养鱼等尝试,因为没有经验,俱告失败之后,就闲在家里等待时机。
   1988年,海南岛建省,我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
   海南岛原是广东省的一个地区。撤地区建省,由于机构扩大,肯定需要大量的人才。我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在地方的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这个时候,已在故土小有名气,于是自认为是一个人才,得知海南岛建省,就春风得意马蹄疾般往海南岛赶。
   海南岛之行是我人生的滑铁卢。先是熟人推荐投靠的老乡不理,接着因为没有什么有效证件,碰上海南岛建省前夜的严查,被严查进了收容所,从此开始了长达半年不是罪犯胜似罪犯的辗转收容遣送之路,出,脚镣手铐,进,手铐脚镣……世界把它最狰狞的一面呈现在我的面前。
   这时我已有了对象。
   去海南岛之前,对象还是一个小蛮腰,等我从海南岛落魄回来,对象就是一个大肚子了。没有办法,只好奉子成婚。奉子成婚后不久,又一连串的变故和打击,把我送入了生活的最低谷。从此我对“人”充满了恐惧,从此我对人世充满了恐惧。
   人就是这样:一旦去过某个地方,在最困难的时候,就会首先想到这个地方。
   在我人生最阴暗绝望的日子,我又一次想到了阿克苏。人伴亲走嘛!
   于是1990年春节过后那个寒冷而又充满希望的雨日,我带着新婚不久的妻子和出生才三个月的女儿,踏上了走向新疆阿克苏的背井离乡之路。
   第一次来新疆阿克苏,我是因为梦想;第二次来新疆阿克苏,我却为了生活。
   来阿克苏后不久,姐姐姐夫就帮我在阿克苏市郊承包了几亩菜地,把我变成了一个菜农。
   日子并没有因为背井离乡而改变多少,生活依然灰暗而鲜有色彩。
   贫穷虽然压着我,但在沉重的生活之余,我还是会偶尔抬起头来,向精神和梦想不经意地望去几眼。也就是这样不经意的几眼,我又一次看到了《阿克苏文艺》。这时的《阿克苏文艺》,阿克苏城市街头的报刊杂志亭里依然随处可买。
   看过几本《阿克苏文艺》,我被生活压在最隐秘角落的文学之心又蠢蠢欲动。熬过几个晚上,我赶写了一篇小说,按照《阿克苏文艺》的地址,投了过去。一个星期之后,我就收到了回信,信中肯定了我的小说,并说如稍作修改,就可以发表。
   一则我有个习惯,就是写好的文章,是什么样就什么样,不喜欢修改;二则心里存着小小的轻视,心想我在内地都发表作品了,你一个边疆地方的小杂志,居然还敢提修改的要求,懒得理你。等杂志出来,我倒看看有多高的水平?
   没想到这一“懒得”,就把《阿克苏文艺》理没了。
   《阿克苏文艺》好像是一夜之间就从阿克苏市区的报刊杂志亭里不见的。那时我不知道是停刊,只是在繁重的劳动生活之余,仿佛喘气,间或在心里轮一下,《阿克苏文艺》怎么没有了呢?现在想想,如果《阿克苏文艺》不停刊,我定会早走进阿克苏文坛十几年,也不会同文学绝缘十几年。
   随着《阿克苏文艺》的停刊,我也低下头来,一头扎进生活的最底层,在西北边陲的大漠黄沙里摸爬滚打。
   我低下头去的时候,还满头青丝,我抬起头来的时候,已两鬓斑白,十几年过去了……我的生活渐渐见出了曙光。
   一个人一旦和文学有了关系,就会一辈子藕断丝连。
   我的生活刚刚有了起色,我就一边开始创作一边留意阿克苏的文学。《阿克苏文艺》依然没有,除了党报党刊里的一点豆腐块一样的文学园地,没有一份文学类杂志。阿克苏怎么啦?
   为了了解阿克苏文学的现状,只要有阿克苏地区文学方面的报纸,我逢文必读。也就是在这样的时候,我读到了一则新闻。新闻讲述的是一位刚刚获得本地诗歌奖的作者,在说自己如何被本地一位报纸副刊的老师发现、奖掖、鼓励并成为一个本地著名诗人的经过。我读了将信将疑。这世界有这么好的老师吗?
   因为坎坷的经历和苦难的生活,我对这个社会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持怀疑态度。为了一验真假,我特意选了七八十首诗歌,其中还间了几首曾经发表过的诗作,一股脑邮寄到这位老师所供职的报纸副刊。邮寄完这一大堆诗歌,我就呆在我谋生的地方,幸灾乐祸的等着。我既希望有消息,我又希望没有消息。就这样大约过了一星期,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是这位老师打来的。电话里她肯定了我的诗歌,并说要发表一些。那一刻我有些狂喜,并对我一直怀疑的人世开始反思。电话最后,这位老师还主动邀请我到一个地方,说想同我见一面。我当晚就认识了这位老师,并接受了这位老师对我文学上的指导。
   当然,我的那些诗歌,后来并没有在这家报纸的副刊上发表出来。原因是这位老师,在我认识她后不久,就离开了那家报纸的副刊,去筹备《阿克苏文艺》的复刊工作了。
   不久后的2006年,我手里就拥有了两本复刊后的《阿克苏文艺》,第三次同《阿克苏文艺》结缘。此后,我在这位老师的约稿下,开始向复刊后的《阿克苏文艺》投稿。自是年《阿克苏文艺》第三期发表了我的小小说《报复》后,就一发而不可收拾,接连在这里发表了无数小说、散文和诗歌。
   一名作者的成长,往往离不开一本杂志的培养。
   想想我和《阿克苏文艺》,远隔万水千山,本应形如参商,但因为命运的安排和文学的机缘,数度离散后又交织在一起,不能不说是一种缘分。
   自2006年至今,《阿克苏文艺》复刊已历整整十个年头,我也在《阿克苏文艺》的扶持下,在阿克苏地区文坛跌跌撞撞了十年,虽然没有什么突出的成就,但在这个人欲横流的人世,我依然保持自己对文学的痴迷,这不得不感谢文学的力量,这不得不感谢《阿克苏文艺》的不离不弃。
   我和《阿克苏文艺》的文学关系,还会很久……

共 356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我国西部新疆有一个叫阿克苏的地方,在文艺复兴路上,从此老师与《阿克苏文艺》结缘,好像一夜间老鼠就爱上了大米一样,正如文中所述一个人一旦和文学有了关系,就会一辈子藕断丝连。为了更好的了解阿克苏文学的现状,想起第一次来到阿克苏,梦想和现实便开始成为挤压生活的对象,关于《阿克苏文艺》的复刊,交织着老师千丝万缕的生活,正是有了这本杂志,才有了个人的文学突破。十年,这种关系也许正是我们想要拥有的,也是被期许持久的,因为文艺复兴路上,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努力,都说一年四季在于春,愿在这初春的暖阳下,耕耘一分收获。感谢老师精彩美文分享,期待创作更多作品。【编辑:聆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聆雨        2019-03-30 08:16:16
  祝《阿克苏文艺》越办越好,期待老师多多分享您的故事。
2 楼        文友:聆雨        2019-03-30 08:16:58
  一本杂志,记录了一个时代,一个地方,一种情怀。
3 楼        文友:聆雨        2019-03-30 08:21:47
  文艺复兴,用文字记录我们的心声,用时光的穿梭机放映当代青年那种无畏精神和感人情怀。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