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柳岸】再谈三农(随笔)

编辑推荐 【柳岸】再谈三农(随笔)


作者:临窗听雨 童生,965.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74发表时间:2019-03-30 10:26:10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产业优化,转型升级阶段。南方城市新兴科技产业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落后产能期转型早,做的好,现在进入到了良性循环当中。北方由于钢铁,煤炭,石油等落后产能的产业过重,应对金融危机时,四万亿投资没有进行有针对性扶植新兴产业,而是再次直接进入到钢铁,建材,房地产,煤炭等传统产业当中,反而延误了北方企业转型,因此导致目前北方东三省,天津,内蒙,山西,河北,宁夏,甘肃等进入低增长负增长时期,北方工业进入历史最低谷。生产总值仅是南方的一半。
   早期通过发动中部振兴,西部大开发战略,如今我国经济最发达的是南方,增长速度最快的地方是原来落后的西部和中部地区。最差的是北部地区。通过工业发展道路的过程对比不难看出,产业兴衰需要国家资金扶植,拉动,但是国家资金要选择性拉动先进产能。经验已经告诫我们,通过自身转型,即使不拉动不扶植,也比拉动落后产能好。
   那么,我国农业如何发展?当前不少地方也提出搞新兴农业转型,提倡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科技农业等。于是,种植大棚蔬菜,水果,退农还林,退农还草,搞畜牧业,乳品,养殖,林业等成为我国许多农民的选择。并且都冠以绿色农业,纯天然,无公害,原生态的名称,大力扶植特色农业开发种植。
   然而,特色农业的特征是“特色”二字上,这两个字注定了特色农业需要讲究规模适度,规模太大,种的人多,就不再具备特色的特征了。规模适度的适度二字又特别不好掌握,多少算是适度?规模大了,除了市场,还有人工问题。特色农业讲究的是一个精细,价钱也高在了这个精细上面。规模大了就做不到精细了,没了精细也就没了品质,也就失去了高价。精细和规模控制又决定了产量,因此,即使有了高价,但具备不了总量。
   特色农业不是什么高科技,人们不能完全靠蔬菜水果和副食品解决生活必需品的全部问题。农业发展不能完全效仿工业,都搞特色转型。传统农业粮食作物不能丢,因为粮食是根本。
   我们看美国农业,不是都靠特色农业,更是靠出口粮食,农牧产品来维持它强大的农业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
   你看美国生产那么多的粮食,他们怎么就那么愿意种地,而且他的粮食出口到中国的海关时,连同海运费用,小麦的价格都比中国的小麦一公斤便宜0.3元。这里面到底怎样的原因?为什么他们的粮食价格就那么有竞争力?
   我们由于为了确保工业发展和产值,最近四十年工业占用了大量农业用地。为促进工业品对外贸易增长,长期以来是以增加国外粮食和畜牧业产品的进口,来维护贸易平衡。通过牺牲国内农民利益,换取工业制造业出口。当然,其中也确实存在粮食企业的成本问题,但无论如何,这样的路子是有危险的。是不可持续的。
   我们的农民为此不得不彻底放弃粮食生产,背井离乡靠外出打工来成就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这样,中国农业进入到最薄弱最低谷时期。其实说透彻一些,就是中国的农业产业这个行业已经破产倒闭,不然你看,土地没人种,裸荒状态,收入不够人员工资。从业人员自动离开农业这个职业岗位,其实质就是大批农业职员自动离职,一个企业或者一个行业,大多数的员工都离职了,这不是破产倒闭还能算是什么?
   四十年,我国农民为了那几亩地,每家每户要买一辆拖拉机,要打井,买种子,农药,投入不能说不充分,最后的结果没人种地了,都跑出去打工去了,村里面没有年轻人,成了空心村。
   三农问题需要分开说,农业出现的问题在于没有坚持大农业,走向了分田到户的家庭农业,实际是回到了农耕时代的最原始农业生产模式。
   留守老年农民变成了过去的农夫。青年农民纷纷失业成了“下岗职工”,自谋职业沦为打工仔。
   农村变成了空新村,交通依然是很窄的农路,医疗没有进步,乡村医生勉强维持生计。学校并校,孩子从小就要出村接送上学,增加教育成本。多数农村变成老人孩子留守在家,老人养老成为最大问题。多病年迈的还要负责照料孩子,从事农业生产。水果种植反而因为管理困难砍伐果树,水果价格暴涨。因为粮食作物种植管理简单,也因管理人员老弱病残,水源不足等问题产量效益顺其自然。多亏机械化程度提高,勉强能够收获到家。
   农村出现的问题还是没有坚持住毛主席发起的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工业化发展道路,农民失去了在当地社队企业中就业机会,对于出现的“农民工”队伍,国家这么多年只做了如何保障他们要回拖欠的工资,没有重视这支队伍最终的归宿问题。
   这就是我们说了多年的三农问题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抓住改变三农问题的根本,农业投资成本太高,效益太低,形成低效农业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不能规模化生产。分田到户再次干扰破坏了大农业发展道路。
   农村改革没有参考国外农业先进的发展经验,严重忽略了农业科技化,现代化,机械化因素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让中国农业又重回小农方式当中去,影响了中国农业近半个世纪发展。
   农业出现这样的被动局面,根源到底在哪里?总结为以下几条。
   1,政策问题,没有坚持毛泽东开创的集体大农业,走到了分田到户的死胡同。因为分田到户解决了温饱问题,过分夸大了它的作用。
   没有坚持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工业化发展道路,导致农村人外出打工,成为农民工群体。
   2,工业化发展,房地产,与农业争地争人,占用了农业生产的土地和人力资源。
   3,退农还草,还林,还牧,特色种植等农业结构调整,再次减少了粮食生产用地。
   4,为了维护工业化发展,维持制造业产品出口贸易额,进口大量粮食,严重冲击我国粮食生产。
   5,与北方城市一样,几十年来,国家没少给东北工业基地投钱,但投来投去也没能挽留住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颓势,最终还是一家家倒闭。农业农村这些年的国家和个人投入也没投到正确项目上,方向出了问题,反而背道而驰,鼓励了落后产能,反到限制了先进生产。适得其反。
   国家一直通过发放种粮补贴,免除农业税等多种方式补贴农业生产,但是,显示出来的效果极其有限。原因还是低效农业没有竞争力,国家粮食企业和加工业,饲养业不能不通过进口粮食压缩成本。
   各种原因,实质最终导致中国农业这个整体行业集体倒闭。
   针对上述原因,如果我们不牺牲农民的利益,恢复土地集约化种植,大幅度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增加粮食生产竞争力,减少粮食进口,保障粮农的利益,风险就会大大降低。一刀切搞特色农业,风险很大。希望有关农业方面的有识之士,专家学者,农业农村岗位上的领导干部对此引起高度警戒和足够认识。
   我时常忧虑着,有那么一天,你不管有多少钱,也买不到一斤粮食的情况出现。如果是这样,十四亿人口的国家会是什么样子?历史的悲剧不能重演。政府官员需要创造农民增收的政绩,农民也沉浸在20元一斤的牛奶草莓的喜悦中,每次看到这些,虽然一直希望农民增收,不忍心伤害这皆大欢喜“和谐”局面,但是总有一缕隐隐的忧虑,不能让人轻松释怀。我不是看不得农产品卖个大价钱,而是担忧这样,被假象迷惑,仍然解决不了农业的根本问题并隐埋下更大的危机。
   四十年来,土地不能集约化有规模生产的农村改革,导致种粮成本降不下来,让中国粮食失去竞争力,谷贱伤农,农民不得不放弃土地而进城打工。现在,为了国泰民安,再也不能因为工业化而牺牲农业农村利益了。
   其实,我们从来就不需要也不喜欢各种借助权威,不按科学与自然规律设置的农业发展模式,正是他们影响了我国农村集体所有制发展道路。耽误了农民生活。

共 299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随笔《再谈三农》主要阐述了一刀切搞特色农业,风险很大。如果我们不牺牲农民的利益,恢复土地集约化种植,大幅度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增加粮食生产竞争力,减少粮食进口,保障粮农的利益,风险就会大大降低。由于为了确保工业产值,工业占用了大量用地,为促进工业品对外贸易增长,长期以来是以增加国外粮食和畜牧业产品的进口,来维护贸易平衡的。通过牺牲国内农民利益,换取工业制造业出口,这样的路子是有危险的,是不可持续的。为了国泰民安,再也不能因为工业化而牺牲农业农村利益了。这篇作品主题鲜明,文笔犀利,内容丰满,立意高远,满含着浓浓的乡情民意,表达了作者的家国情怀和不忘初心的强烈意志,引人深思。感谢赐稿柳岸,问候作者!推荐文友共赏。【编辑:安平静好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安平静好君        2019-03-30 10:27:08
  拜读佳作,问候作者!感谢您投稿柳岸,祝您写作快乐,再创佳品点缀柳岸!
回复1 楼        文友:临窗听雨        2019-03-30 21:09:04
  新版本已经发给您,请更换一下。
2 楼        文友:安平静好君        2019-03-30 10:27:47
  周末快乐!
3 楼        文友:若海若蓝        2019-03-30 20:22:41
  民以食为天,民生之大计,遥祝国泰民安,以慰民之心愿。问好作者,春安笔丰。
只码字,不管事,不问事,不惹事。
回复3 楼        文友:临窗听雨        2019-03-30 21:11:22
  谢谢,新版本已经发给平安,请给我更换一下新版
回复3 楼        文友:临窗听雨        2019-03-30 21:12:15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产业优化,转型升级阶段。南方城市新兴科技产业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落后产能期转型早,做的好,现在进入到了良性循环当中。北方由于钢铁,煤炭,石油等落后产能的产业过重,应对金融危机时,四万亿投资没有进行有针对性扶植新兴产业,而是再次直接进入到钢铁,建材,房地产,煤炭等传统产业当中,反而延误了北方企业转型,因此导致目前北方东三省,天津,内蒙,山西,河北,宁夏,甘肃等进入低增长负增长时期,北方工业进入历史最低谷。生产总值仅是南方的一半。
   早期通过发动中部振兴,西部大开发战略,如今我国经济最发达的是南方,增长速度最快的地方是原来落后的西部和中部地区。最差的是北部地区。通过工业发展道路的过程对比不难看出,产业兴衰需要国家资金扶植,拉动,但是国家资金要选择性拉动先进产能。经验已经告诫我们,通过自身转型,即使不拉动不扶植,也比拉动落后产能好。
   那么,我国农业如何发展?当前不少地方也提出搞新兴农业转型,提倡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科技农业等。于是,种植大棚蔬菜,水果,退农还林,退农还草,搞畜牧业,乳品,养殖,林业等成为我国许多农民的选择。并且都冠以绿色农业,纯天然,无公害,原生态的名称,大力扶植特色农业开发种植。
   然而,特色农业的特征是“特色”二字上,这两个字注定了特色农业需要讲究规模适度,规模太大,种的人多,就不再具备特色的特征了。规模适度的适度二字又特别不好掌握,多少算是适度?规模大了,除了市场,还有人工问题。特色农业讲究的是一个精细,价钱也高在了这个精细上面。规模大了就做不到精细了,没了精细也就没了品质,也就失去了高价。精细和规模控制又决定了产量,因此,即使有了高价,但具备不了总量。
   特色农业不是什么高科技,人们不能完全靠蔬菜水果和副食品解决生活必需品的全部问题。农业发展不能完全效仿工业,都搞特色转型。传统农业粮食作物不能丢,因为粮食是根本。
   我们看美国农业,不是都靠特色农业,更是靠出口粮食,农牧产品来维持它强大的农业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
   你看美国生产那么多的粮食,他们怎么就那么愿意种地,而且他的粮食出口到中国的海关时,连同海运费用,小麦的价格都比中国的小麦一公斤便宜0.3元。这里面到底怎样的原因?为什么他们的粮食价格就那么有竞争力?
   我们由于为了确保工业发展和产值,最近四十年工业占用了大量农业用地。为促进工业品对外贸易增长,长期以来是以增加国外粮食和畜牧业产品的进口,来维护贸易平衡。通过牺牲国内农民利益,换取工业制造业出口。当然,其中也确实存在粮食企业的成本问题,但无论如何,这样的路子是有危险的。是不可持续的。
   我们的农民为此不得不彻底放弃粮食生产,背井离乡靠外出打工来成就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这样,中国农业进入到最薄弱最低谷时期。其实说透彻一些,就是中国的农业产业这个行业已经破产倒闭,不然你看,土地没人种,裸荒状态,收入不够人员工资。从业人员自动离开农业这个职业岗位,其实质就是大批农业职员自动离职,一个企业或者一个行业,大多数的员工都离职了,这不是破产倒闭还能算是什么?
   四十年,我国农民为了那几亩地,每家每户要买一辆拖拉机,要打井,买种子,农药,投入不能说不充分,最后的结果没人种地了,都跑出去打工去了,村里面没有年轻人,成了空心村。
   形成农业这样一个被动局面的原因出在哪里?
   1,三农问题需要分开说,农业出现的问题在于没有坚持大农业,走向了分田到户的家庭农业,实际是回到了农耕时代的最原始农业生产模式。
   农民变成了过去的农夫。
   农村出现的问题还是没有坚持住1958年毛主席发起的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工业化发展道路,农民没有能够在当地社队企业中就业,出现了一个“农民工”队伍,国家这么多年只做了如何保障他们要回拖欠的工资,没有重视这支队伍最终的归宿问题。
   1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抓住改变三农问题的根本,农业投资成本太高,效益太低,形成低效农业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不能规模化生产。分田到户再次干扰破坏了大农业发展道路。
   农村改革没有参考国外农业先进的发展经验,严重忽略了农业科技化,现代化,机械化因素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让中国农业又重回小农方式当中去,影响了中国农业近半个世纪发展。
   2,工业化发展,房地产,与农业争地争人,占用了农业生产的土地和人力资源。
   3,退农还草,还林,还牧,特色种植等农业结构调整,再次减少了粮食生产用地。
   4,为了维护工业化发展,维持制造业产品出口贸易额,进口大量粮食,严重冲击我国粮食生产。
   5,与北方城市一样,几十年来,国家没少给东北工业基地投钱,但投来投去也没能挽留住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颓势,最终还是一家家倒闭。农业农村这些年的国家和个人投入也没投到正确项目上,方向出了问题,反而背道而驰,鼓励了落后产能,反到限制了先进生产。适得其反。
   国家一直通过发放种粮补贴,免除农业税等多种方式补贴农业生产,但是,显示出来的效果极其有限。原因还是低效农业没有竞争力,国家粮食企业和加工业,饲养业不能不通过进口粮食压缩成本。
   各种原因,实质最终导致中国农业这个整体行业集体倒闭。
   针对上述原因,如果我们不牺牲农民的利益,恢复土地集约化种植,大幅度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增加粮食生产竞争力,减少粮食进口,保障粮农的利益,风险就会大大降低。一刀切搞特色农业,风险很大。希望有关农业方面的有识之士,专家学者,农业农村岗位上的领导干部对此引起高度警戒和足够认识。
   我时常忧虑着,有那么一天,你不管有多少钱,也买不到一斤粮食的情况出现。如果是这样,十四亿人口的国家会是什么样子?历史的悲剧不能重演。政府官员需要创造农民增收的政绩,农民也沉浸在20元一斤的牛奶草莓的喜悦中,每次看到这些,虽然一直希望农民增收,不忍心伤害这皆大欢喜“和谐”局面,但是总有一缕隐隐的忧虑,不能让人轻松释怀。我不是看不得农产品卖个大价钱,而是担忧这样,被假象迷惑,仍然解决不了农业的根本问题并隐埋下更大的危机。
   四十年来,土地不能集约化有规模生产的农村改革,导致种粮成本降不下来,让中国粮食失去竞争力,谷贱伤农,农民不得不放弃土地而进城打工。现在,为了国泰民安,再也不能因为工业化而牺牲农业农村利益了。
   其实,我们从来就不需要也不喜欢各种借助权威,不按科学与自然规律设置的农业发展模式,正是他们影响了我国农村集体所有制发展道路。耽误了农民生活。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