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春之梦”征文】春的气息(散文)
立春是春天的前奏,并不意味着马上进入春天,但白昼变长,天气变温已成大势所趋。立春气温尚未转暖,不要过早减掉冬衣。有句话萦绕耳际:“春去春又回。”似乎在告诉我们四季轮回,春天迟早会到来,又令我想起一部同名电影,这样的文字,却是影片剧情中隐藏在情感的释怀,所有的情节发展跌宕起伏,令人心酸展示给观众,才是剧幕烙印在记忆最深的。这是电影与立春字眼之间才有的完全不同的意境。回到现实,感同身受的是,走出户外,寒气依然逼人,气温零度至七度,咄咄如刀割般拂过脸颊,摩肩擦掌的人们把围巾紧紧地裹在脖颈。再看看自家菜园没生的野草,蔓生生足有二寸以上,杂生在菠菜、白菜和大蒜之间,疯长似的抢夺菜蔬的营养,没过它们的高度,迎接阳光的辐射,却又嫩生生地催生着春的玉手,聆听着春的召唤。正应了这句话“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都是青青的野草。”这自然蓬勃生长原生的万事万物,只要沿着生命的印迹,到处都有春的气息在流动。
立春的标志性物侯有三。一侯,东风解冻:和气娴袅的东风轻抚大地,波起轻摇绿,冻痕销水中。二侯,蛰虫始振:冬眠的动物虽然没起床,但是睡醒了,想伸伸懒腰了。三侯,鱼陟负冰:有的冰面开始融化,可以看到鱼了,可是水面上还有一些碎冰块,就感觉鱼游的时候像背着冰块一样。
苏轼感叹早春来临,写下诗句:“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扬花似雪花。”似在告慰春的使者,尽是与雪花舞起人间最曼妙的姿容。
皑皑白雪、冰冻三尺之下,立春昭示着一年的岁始。立春和春节相近,多地还有祭祖习俗,广东《新安县志》载“以是日有事于祖祠。”这时,供奉祖先的食品也比较特殊,河南《汝阳县志》云“啖春饼,荐卜梨。”
立春时,民间有“咬春”的习俗,立春吃春饼,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而“咬春”嚼萝卜,则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
立春这天,不少地方还要“打春”,又叫“鞭春草”,用土塑牛,内塞五谷,叩拜,打碎,抢土,拾粒,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
立春之后,待到春暖花开,更少不了结伴出游,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立春之后,第二个节气便是雨水,一切都变得雨露滋润似的。不知不觉,我的脑海里还沉浸在那金黄金黄的油菜花香里。当脚步随着亲人们去到江西吉安老家向亲戚拜年时,坐在车上,透过车窗,我看见眼前一晃而过的风景,有山有水,有树有花草,还有城市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而那田野荒漠纵横交错枯萎的禾蔸,空旷得让人想到了很远很远的过去,与城市的绿化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灰色与绿色,枯与青,那是一道界线明显的色泽分隔线。
在乡村,风中略感湿热逼人,下车行走一段路之后,竟然汗水从额上冒出来,气温反常,竟然有二十五度以上。我把这个时候比作春寒与春雨的交汇点。时节已然褪去了雪的影子,土地渐渐地解冻,农家菜园里的白菜芯串长足有三、四寸。虽然在远处,灰朦朦的树丫展示给我们的还有冬的影子,但是分明还有那东一片、西一片的油菜花耀亮了我的眼帘,令我不得不脚步近前。再一次走进那片金黄,重温往日的余辉,耳膜有蜜蜂“嗡嗡”在响。油菜花,原产地在欧洲与中亚一带,植物学上属于一年生草本植物,十字花科。在中国,江西婺源篁岭和江岭梯田、云南罗平平原、青海门源高原等都盛产油菜花。我想,此时油菜花成了这一节气的花信风,带来的是百花即将争妍的风候。
这个节气正是万紫千红次第开。雨水时节,有三侯之说。一候油菜花开;二候杏花开。杏花先叶开放,花瓣白色或稍带红晕,又红又白,胭脂万点,花繁姿娇,占尽春风;三候李花。李又名玉梅,古称嘉庆子。白花虽小而繁茂,素雅清新。
春风几时游人醉,春回大地,涂抹在乡村土地上的依然是浓味十足的鞭炮屑末,把大地染红成了大片。严寒已去,草木萌动。晨露中,地湿之气逐渐上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此刻,春风送暖,背起行囊去踏青,或近或远,该是不一样的感受吧。
注:该篇散文发于作者的新浪博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