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春天的怀念(散文)
离开的人并未真的走远,而是化成了往事与记忆的一部分。
——题记
一
是与春天里的这个总是细雨霏霏的节气有关么?奶奶,昨晚,我又梦到您了。
您总是让我很少地梦到,尽管我时时地想念您,您也不肯入我的梦。我知道,您还是那个疼我爱我的奶奶,您在天上一直默默看着我们,得知我们的安好便已放心,因而不作叨扰。
还是小时候的那铺大炕,您依旧穿着那件淡青色的有襟袄,坐在炕头,盘着腿,微笑着。左手穿针,右手引线,“哧……哧……”您悠然地纳着鞋底,把岁月的针脚细细编制,一副茶色边的老花镜塌拉在鼻梁上。
奶奶还是那温贴在记忆里的模样,那么亲切和善,那么慈爱,此时却还是让我湿了眼眶。
那时候的日子不好过,一群娃娃,家里老的老,小的小。为了不当缺粮户,奶奶每天家里家外两头忙,辛苦挣工分。
奶奶一生坎坷,年轻时无儿女,便养了自己姐姐家的女儿,也就是我的母亲。而爷爷在四十多岁时就不在了,留下奶奶一人含辛茹苦地把母亲拉扯大。
按照当初约定,母亲管自己的亲娘叫姨的时候,姥姥却怎么也接受不了。看到偷偷抹眼泪的姥姥,奶奶的心软了,竟然同意让母亲管姥姥叫妈。一般抱养的孩子,都特意隐瞒孩子的身世,生母即使是亲戚或是在一个村子里住着的亲邻,也不让相认。就怕自己辛苦养大的孩子,由于和亲生父母亲近、走动而疏远了自己,白养一场。能做到这般大度无私的,可能也只有心地善良的奶奶了。
并且逢年过节,奶奶都会备下礼品,让母亲去看望姥姥姥爷,与他们团聚。记忆中,对于姥姥姥爷,母亲与她的其他姊妹们一样,一直都尽着一个准女儿的孝心与责任。奶奶没有文化,但是她的宽大胸怀,却令人肃然起敬。
二
奶奶没有什么亲人,几乎是很少出门。她一生辛劳,死心塌地地守护着我们这个家。为我们一家子付出了很多。奶奶对我们姊妹几个特别疼爱,我们都是被奶奶一手带大的,小时候我们都是奶奶的跟屁虫。我比弟弟大三岁,在弟弟未出生前,我就跟了奶奶。记忆中我和姐姐一直跟着奶奶睡,直至结婚。
奶奶性情很好,她拉扯我们几个孩子,其实很辛苦,但是幸福的笑意总是溢满她的眼角。寒冬的夜很长,奶奶总是给我们讲起一些她亲身经历的事情:逢沟跳沟,逢崖跳崖地躲日本人;全村妇女给八路军纳鞋底……我们躺在被窝里津津有味地听着,在那些遥远的故事中进入梦乡。奶奶还会哼唱一些当时流行的革命歌曲,比如:晴天又蓝天,这样蓝蓝天,这是什么人的队伍上前线……
奶奶那一辈人都是苦日子里熬过来的,以致于后来生活好了,依然非常节俭。小时候,奶奶蒸了豆包,我们贪吃里面的豆馅,把好好的馒头掏成了瓢,她从不说我们,而是心甘情愿地吃了那些馒头皮,家里的剩饭剩菜也从不舍得倒掉。但若是有讨饭的上门,她却非常慷慨,每次都会给一两个馒头。有时正赶上饭点,就会毫不犹豫地给人家盛上一碗饭。她经常说:人这一辈子,就应该积德行善。咱在自己家里少吃一碗饭没啥,可不能亏了这流落在外的恓惶人。
三
奶奶稀罕孩子,一生却没能如愿,真是造化弄人。虽然她从未提及,但是我明白,这是她一辈子的遗憾。她把她所有的爱都给了我们,无条件地疼我们,宠着我们姊妹几个。母亲经常埋怨说,是奶奶把我们给惯坏了。
十二三岁时,我正处于叛逆期,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遭到母亲的责骂,我不服,和她犟嘴。正在案前板上擀面片的母亲怒气冲冲地操起擀面杖就朝我奔来。我猝不及防,来不及跑掉,奶奶在一边看见了,拼命去拦母亲,母亲正在气头上,哪里拦得住,擀面杖如雨点儿般落下来,打在奶奶身上,母亲顿时傻了眼……
因为我是春天燕儿归来时出生的,所以奶奶给我取了乳名“燕儿”。后来小学老师嫌“燕”字笔画多,索性枉自把“燕”改为“艳”了。小时候,奶奶总是亲昵地喊我“燕女”。我是家里的二闺女,在家里盼望男孩子降生的情况下,母亲生了我,但是却没有遭到任何嫌弃。恰好大姨家生了俩小子,有个大我一岁的表哥,姥姥便提出让我和表哥互换。
奶奶第一个提出反对意见,她义正辞严地对姥姥说:“不行,不行!姐,这事我可不能由着你,我可舍不得我燕女!女儿咋了,女儿也是我家的宝儿。”这事自然在奶奶的坚决反对下悄无声息地搁下了。
我三岁那年,母亲生下了弟弟,家里添了男孩儿,奶奶高兴得合不拢嘴,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给母亲烧汤喝。弟弟的名字里有“永”字,奶奶便开心地唤他“永黏”,去哪里都喜滋滋地背着他,从不嫌累。
我不知道奶奶这叫的是哪个“nian”字,是“黏”还是“惗”?查字典得知,“黏”字的意思是:像胶水或糨糊等所具有的,能使一个物体附着在另一物体上的性质。若是奶奶取的是这个字,那是满心希望自小体弱多病的弟弟身体健康,好养活。而“惗”字是含有爱的意思。我想,奶奶不识字,也许没有那么多考虑,只是想表达她对孩子发自于心的那份宠溺与疼爱罢。而如今想来,她的心意则包含了这两个字的综合含义了。这沉甸甸的爱,忆及禁不住让人泪流满面。
弟弟小时候身体瘦弱,经常闹病,母亲一宿不睡抱着他哄,奶奶也不睡,帮着照顾。家里做好了饭,弟弟总是嚷嚷着不吃,要吃别人家的饭。奶奶就随着他,舀了一碗自家的饭,端去和别人家去换。
四
奶奶高高瘦瘦,头发齐整地盘在脑后。她经常除了忙家务,还要捎带着给队里照看庄稼挣工分。那年月,大伙儿都吃不饱,红薯,玉米在地里即将成熟的时候,会有人偷来吃。拉回来堆在打麦场上,小山似的,那是全村人的口粮,也需要有人看护。奶奶经常接手这样的活儿,她可以一边带娃一边照看,回到家还要忙着给一家人张罗饭。
从家到打麦场并不太远,有一条小道,但坡很陡,路面很窄不好走。又一次,奶奶带着弟弟往回赶,脚下一滑,摔了一跤,哧溜溜滑下一大截,情急之下,她紧紧地把弟弟护在怀里,自己的腿上却被蹭掉了一块肉,鲜血直流,后来那儿落下了一块疤……
农闲时间,奶奶便会盘腿上炕,一边纳鞋底一边给我们讲她的老故事。她的故事讲了一遍又一遍,后来那些熟悉的章节我们都能背诵下来了。我们也在这故事中渐渐长大了,而奶奶却渐渐地老了。
奶奶就是个闲不住的人,年纪大了的奶奶依然非常勤劳。记忆中,她一直操持着家务。炎炎暑天,她头顶一块蘸了水的手巾,在灶台间忙碌着给我们烙煎饼。平底鏊底被擦了油,黑亮黑亮地冒着烟, 攒一把麦秸火,舀一勺煎饼液汁,“哧溜”一声入锅,慢慢匀成一块弧线优美的圆,诱香蒸腾……奶奶熟练地重复着这一系列动作,一家六七口人需要一大摞煎饼,这其中凝聚着奶奶多少的汗水啊!那是定格在记忆中永久的画面,回忆深深,暖得禁不住落下泪来。
村子里的小伙伴们总喜欢到我家来玩,那是因为奶奶总会塞给他们一些好吃的,遇到饭点时,留孩子吃饭那是常事。奶奶一生没有孩子,却善待所有的孩子,她把她所有的爱全给了孩子。
五
奶奶一生忙碌于灶台间,她无怨无悔地为我们做了几十年的可口饭菜。中学时,每周回来,奶奶总是做好了饭菜在门口等着我。那时候学校的伙食差,每次临走时,奶奶都会给我带一罐头瓶的炒菜,还有馒头或是烙饼。工作后,每次我外出监考或是开会、教研,她都会一大早起床给我做好饭。即使回来得再晚,锅里也永远都会给我留着饭菜,一进门便端上桌。
结婚后,虽然我仍在本村小学任教,居住在学校,距离家不过一二里的路程。但是,学校里忙,她很怕打扰我的工作,所以极少去找我。只是在每个佳节之日,一早就做好了饭,站在门口的那棵大柿树下翘首企盼。老远看到我们,脸上就绽开了花。看着我们吃得很香,她就那么开心地笑着,笑着……
可惜,那时候太过年轻,总是由于各种忙碌而极少回家。不懂得关心奶奶的身体,不明白事情发生之前的征兆,不知晓生离死别会在瞬间降临,人与人见一面就会少一面,而好好珍惜。
奶奶突然的病了,且病得很重。之前,她的嘴角曾时不时地流口水,我们以为是她老人家年纪大了的缘故。没曾想,就是由于这个病因,勤劳的奶奶再也无法下地了,而后,一病不起。
而就在我上进修校的那一年,奶奶她永远地离开了我。临终前,她只在我耳边微弱地说了一句话:“以后要好好的给你爸妈亲……”
如果一切可以重来,我会在奶奶发病之前就给她找最好的医生。我会选择在那一年放弃进修的机会,好好地陪着奶奶,照顾奶奶。但是,世间事从来就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哪怕是你后悔万千,哪怕是你肝肠寸断,也于事无补。
这个世界上,那个疼我爱我的奶奶再也没有了。她走了,在那个严冬的午后走了。她坚持着保留最后一口气,等着我从进修校归来。等我跪在她的床边握住她的手,一声紧一声地拼命呼喊着她时,她闭着眼微笑着从眼角挤出了最后一滴泪……带着她对这个家的眷恋,带着对她一世疼爱的儿孙的无限牵挂,她走了……
风萧萧,奶奶的坟头白幡飘飘。奶奶下葬的那天天气极冷,夜里下起了漫天卷地的大雪。我们这里,雪盖墓,预示着富裕兴旺下一代。这似乎遂了一生恩善慈爱,一心期盼我们这个家安好兴盛的奶奶的心愿了。而在我看来,是奶奶一生太苦,走得太过匆忙,上天的垂泪凝泣。
又是一个清明节,我又一次站于奶奶的坟前,无语凝噎。亲爱的奶奶,我来看您了!除了每年到您的坟头看望于您,我不知该以怎样的深情怀念,才能对得起您生前对我的万般疼爱。唯有微不足道的文字寥寥,在这个春天的特殊节日里,表达对您的切切思念,祝福您在那边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