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苦难说(随笔)
苦难可以分为三种:身体上的、精神心理上的、思想信仰上的。
身体上的苦难指长时间的饥饿、劳累、疾病、受伤,甚至致残、致死。
精神心理上的苦难指那些能引起人强烈的自卑、耻辱和悲观厌世情绪的状况。比如学习成绩排名倒数的学生,一直找不到老婆的光棍;工作多年没有什么成绩,多年不得升迁,志向或目标的挫折和失败;家庭成员有痴傻或精神病的;抽烟、酗酒、吸毒等上了瘾想戒除而戒除不了的。
原有的思想信仰(甚至只是某一种价值观念)发生强烈的动摇,而新的思想信仰还没有稳固地建立,价值评价和行为无所适从,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这也是一种苦难。当然,如果思想信仰的变化是渐变的,非根本性的,则构不成苦难。
这三种苦难是紧密联系的,前一种往往会引起后一种,所以有的苦难兼有其中两种或三种的特点。
无疑,有的苦难是一种不幸,比如致残、致死,比如吸毒。
可以这样说,除了极少数的幸运儿,除了痴呆或智障的,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经历或多或少的苦难!甚至更准确地说,好多人正在经历苦难。
什么人可以救苦救难呢?是菩萨?还是上帝?如果他们能的话,他们不是人,他们是神。神怎样救苦救难呢?
按照一般的观念,苦难可以让人坚强。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还如,“也许因为青年时代,在对世界的感知还混混沌沌的时候,我就毫无准备地抵达了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得过了剧烈的水痘,对类似的疾病就有了抗体,从那以后,一般的颓丧就无法击倒我了”(转引自《毕淑敏感悟心灵》)。
应当感谢我们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社会环境,让我们有这样的一般观念。问题是,一般观念不可能指出它本身实现的条件和局限。而没有明确的实现条件和局限,这个观念几乎就不能指导人的行为。“苦难让人坚强”这个观念要真正实现,必定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且它必定是有所局限的。即从逻辑上说,“苦难让人坚强”也只是个必要条件的判断,而非充分条件判断。总之,人们似乎忘了:苦难更可以让人变得庸俗、卑劣。如《骆驼祥子》中让其女儿去卖淫的那个老头,如《悲惨世界》中那些“作恶的穷人”,还如俗话:人穷志短。同样是苦难,为何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其关键又何在呢?
如果没有正义的、合宜或正当的、道德的,甚至高贵的思想情感和坚强得不可动摇的信念,我们就无法度过苦难;或者说,苦难只能是在投机取巧或愤世嫉俗、牢骚满腹中度过,或者说,苦难就会让人变得庸俗、卑劣。不过,这样的思想情感不能是“拔高”的。
如果没有正义的思想情感,做汉奸也可以说是为生计所迫。如果没有合宜或正当的思想情感,那默默辛苦的工作必定充满了投机取巧和违章违纪。如果没有合乎道德的思想情感,亲人的长期疾病、瘫痪等,我们必定是要逃避的。如果没有高贵的思想情感,那么,你周围的人在吃喝嫖赌,你也肯定干净不了,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身边既有“朱”又有“黑”,你还是会“黑”,因为“黑”的吸引力比“朱”的大。他们的价值观念将猛然俘虏了你,你先是自卑,继而就是虚荣。
那一个个难熬的夜班,那面对一列列通过不了的火车而长时间的站立!那西风凛冽、寒气袭人的严冬!膝盖的那种冷与疼,有时下夜班睡一觉之后还是不能祛除!而周围所接触的人,不是粗鲁无文、庸俗不堪,就是准流氓无赖。当我忍受这样的苦难时,心里想的,不是“谁让咱没本事来!”不是“钱难挣,屎难吃!”也不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而是:这是我为所得必须付出的劳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就是“拔高”的。
“拔高”的思想情感,即过于高远的志向,在遭受苦难时,往往会使人急躁且“冒进”。如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在长期不得志的情况下,就“冒进”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而被抓,被流放。
“拔高”的思想情感,即过于高远的志向,在遭受苦难时,往往会使人愤世嫉俗,忧郁成疾,甚至变态发狂。《徐文长传》中所载徐渭即是如此。“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事无可当意者,然意不偶。”“晚年愤益甚,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到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苏轼对这个问题看得透彻。他在《贾谊论》中说:“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
总之,“拔高”的思想情感,即过于高远的志向,在遭受苦难时,往往会如苏轼所言,使人不知“爱其身”,不会“自用”。
一把刀或剑,光有刃不行,这个刃还要有硬度!象这样正义的、合宜或正当的、道德的,甚至高贵的思想情感就是刀刃,而信念,就是刀刃的硬度。如果正义的、合宜或正当的、道德的,甚至高贵的思想情感变不成信念,一个人也是无法度过苦难的,或者说,他还是会变得庸俗、卑劣;因为在苦难中,功利的诱惑会将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往反面吸引到不恰当的程度。没有苦难时,功利就可能诱惑我们,但未经信念加强的正义的、合宜或正当的、道德的,甚至高贵的思想情感就可以抵御功利的诱惑,或者说将功利置于一个恰当的位置;有了苦难,功利就更可能诱惑我们,未经信念加强的正义的、合宜或正当的、道德的,甚至高贵的思想情感就不能抵御功利的诱惑了,或者说会将功利置于一个不恰当的位置。可以这样说,正义的、合宜或正当的、道德的,甚至高贵的思想情感,经过信念的加强,经过苦难的检验,就是伟大。历史上有些高官的变节,就是在接近伟大时,又迈向了庸俗、卑劣。
如李斯的“仓中悟”,也可算正当。但他在沙丘事变时的表现就只能算是卑劣了,且埋下了祸根。而他遭遇的“苦难”,只不过是赵高给他“分析”出来的。由于他的思想情感中没有什么信念,只想保住现有的高官厚禄,所以,当苦难来临时,“仓中悟”的正当,就变成了被小人挟制的卑劣。
正义的、合宜或正当的、道德的,甚至高贵的思想情感及信念可以看作是“苦难让人坚强”这个观念的实现条件,而“拔高”是局限,即妨碍观念实现的情况。吸毒也是一种局限,它不可能让人坚强。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苦难对我们“淘漉”的结果,不是狂沙就是金。当我们年老或离世时,攥在手里的,不是一把沙就是一把金。如果攥在你手里的不是金,不能埋怨命运或苦难,而要检视你的思想情感的伦理性质,是否符合“正义的、合宜或正当的、道德的,甚至高贵的”,且是否“拔高”,是否经过信念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