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长街旧事(散文)
老上虞城里的一条青石板长街,从东门城门口的吊桥起,一路向西,经过东西大街、西大路,直达西门城门外的茶亭桥,东西横贯全城,穿城有三里多路。构成老上虞街市壮丽景观的远不止东西大街,古城以四十里运河为轴心,一轴两翼,沿河拓展,桥陌纵横,蔚为壮观。济富桥南与东西大街构成丁字,向南延伸到南门的南街,以及从八字桥向西南延伸到通泽门的西南门街,五条大街一起构成了古城老街的兴盛。
古城老街的商业自古繁华。除了外埠客商、本地四乡百姓外,都以古县城为中心进城赶集、访友。城里商家也引领着一方的消费潮流,茶肆酒家,时新百货,南北果品,无不货畅其流,一派兴旺的景象。
古城长街数百家店铺同业相争,囤积居奇自然不能避免。建国初年,那时候还没有电灯,煤油的引进使用,小城镇、农村百姓的照明慢慢改变了,油灯盏、灯笼、火把逐步变为汽灯、煤油灯等一些照明用具,因此煤油成了家家户户的生活必需品,消耗量与日俱增。当时城里做煤油生意的也就四五户商家,分布在新街口、济富桥边、唐家弄口、鱼行弄口等一些地方。煤油主要依赖进口,价格波动非常大,而且货源也时断时续。商家在得知货源将要告罄之际,一面千方百计到处采购,一面借故惜售囤货、抬高行价。
兴华百货商店是我父亲开在鱼行弄口的专业经营百杂货的一家商店,主营煤油、肥皂和各种鞋类商品。父亲虽然是一个从杭州来的外地人,对生意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但是百货商店从1945年底开张营业以来,全凭着他一股吃苦耐劳的拼劲和诚信交友,在县城西乡各村各堡声名远播,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了。煤油当时是主要的经营品种,也时常会碰到断货的情形。
一次,父亲眼看自己店里煤油的存量已经不到几百斤了,仅能维持三四天正常销售,心里非常着急。这天一早天没亮就骑着一辆自行车带着两只25公升加仑桶直奔杭州。那时城里的人出门远行到绍兴、杭州,得从上虞城里坐快船到梁湖,然后再到曹娥老壩底换乘到绍兴昌安、都泗门或者萧山西兴的步船,父亲仗着自己年轻体力好,到杭州、绍兴都是骑自行车来回,顺便还可以带一点货。
这一次临走时还特意叮嘱留守在店里的祖母和母亲:“煤油货色紧张,价格可能要涨,要照顾熟人老客,依旧老价钱卖给他们,要尽量控制,不可多卖。”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天亮以后大批买主蜂拥而来,说是其它几家都已经断货了,等着要用所以才赶到这里来。买主在不断增加,把左右两边的润茂、元号的店门都围在里面。祖母、母亲也看得出来,这些人很多不是常客,都不是老面孔。当时心里虽然特别着急,但根本联系不上父亲,看到眼前瓶瓶罐罐叮咚作响的人群和一双双渴望的眼睛,祖母和母亲不忍心在这时候断然拒绝了买主,或者抬高卖价,几百斤的存货一天不到就被一抢而空了。
第二天当父亲用加仑桶带着不到一百斤的煤油从杭州急忙赶回家来,听说这一情况后很是懊恼,责怪祖母、母亲不该把存货全部卖光,“你们去看看街上的煤油价格今天涨了多少,人家是不是都有货在卖了?”父亲凭经验已经预感到另外几家店可能在做手脚,他认为老顾客要照顾到,就是量少一点,也不能断了他们的货。在这种时候,新来的顾客满足不了,也没有办法,尽量让他们回到原来买过的店里去。父亲还很认真地说:“别的店还以为我在抢他们的生意,人是越斗越生的。”父亲去杭州时已经预订好了煤油,但是当时的交通很不方便,等到航船运到上虞,都已经是三四天以后的事了。
古城商街上发生过的关于煤油的旧事已经时过境迁,渐渐地被人所淡忘了,但它在我的记忆里却很深、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