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凉州印象(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凉州印象(散文)


作者:雨后的天空 白丁,92.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454发表时间:2019-04-06 21:35:54
摘要:时隔两年,我又一次踏上了甘肃这片神奇而又美丽的土地,虽然这次还是不能畅游丝路美景,可天马故乡、醉美凉州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时隔两年,我又一次踏上了甘肃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虽然这次不能畅游丝路美景,可天马故乡、醉美凉州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题记
  
   一、乌鞘岭
   这个时候的关中平原早已是花红柳绿、草长莺飞了,可祁连山还是灰土土的,没有一点春天的气息。路边沟渠里的冻冰还在凝结着冬天的温度,不远处的皑皑雪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圣洁而美丽。听着火车“哐当、哐当”的声音,自然也就没了睡意,便坐在火车靠窗的位置上欣赏沿途的风景。列车就像一条长龙似的在祁连山脚下蜿蜒前行,蓝天、白云成了这光秃秃的背景下最靓丽的景致,我不时拿起手机把蓝天白云请进我的相册里。
   “雪山!”随着火车驶出了乌鞘岭隧道,在西南方蔚蓝色的天空下魏然耸立着圣洁的马牙雪山,在霞光的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芒,而遍布在山坡上的白牦牛更是像点缀在这崇山峻岭间的精灵,让人心生赞叹。
   第一次知道乌鞘岭,还是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里,金庸先生在“乌鞘岭口拼鬼侠,赤套渡口扼官军”一回中就描写了乌鞘岭的险要:一边是高山,一边尽是悬崖峭壁,山谷深不见底。对古人来说,乌鞘岭自然是险峻无比的高山,而现在随着陇海铁路隧道和连霍高速隧道的打通,让这一天堑变成了通途。
   十八里堡水库的水面上还是覆盖着厚厚的一层冰,在阳光的照射下和远处的雪山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唯美的画面。虽然从节气上说已经是阳历的4月,可这里却还处在寒冬时节,山岭上的植被都是光秃秃的,裸露的土坡和山石呈现灰黑色,给人以乌黑厚重之感。
   乌鞘岭,一个令人何等震撼的名字,除了带给我视觉上的冲击外,更给我的心灵带来触动,让我不禁念起了清代诗人杨惟昶的《乌岭参天》:“万山环绕独居崇,俯视岩岩拟岱嵩。蜀道如天应逊险,匡庐入汉未称雄。雷霆伏地鸣幽籁,星斗悬崖御大空。回首更疑天路近,恍然身在白云中。”
  
   二、凉州
   火车继续前行,很快就到了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城市——武威。武威古称凉州,曾是丝绸之路的要冲,以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著称于当世。历代王朝都曾在这里设郡置府,是隋唐以来中西经济文化重要的交汇点,史书称其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旅往来,无有停绝”。它是丝绸之路上“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交通要塞,是“市廛人语殊方杂,道路车声百货稠”的商业都埠,是“凉州七里十万家,人烟扑地桑柘稠”的富饶之乡,也是“文物前贤起后生,先于李益有阴铿”的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凉州还是六朝古都,和隋唐时期的长安、洛阳并称为当时的三大经济中心。随着时光的推移,古凉州的繁华早已逝去,这里被人们逐渐遗忘了,可历史没有忘记,历代文人墨客用瑰丽的诗歌记录了那个时期凉州的辉煌。
   说起关于凉州的诗词,知晓度最高的肯定是王之涣的《凉州词》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让凉州走进了亿万国人的视野。事实上,凉州词又称“凉州曲”,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当时凉州的影响力有多么的大。据史书记载,凉州乐舞不仅是西北乐舞的代表,也是中原王朝乐舞的精华,被尊为“国乐”。唐代诗人岑参曾有诗为证:“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当然,被人们传诵度很高的还有唐朝诗人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从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凉州的葡萄酒很有名。从古至今凉州被成为中国葡萄酒的故乡,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为酿制优质葡萄酒提供了绝佳的先天环境。清代诗人张澍在《凉州葡萄酒》一诗中就积赞凉州的葡萄美酒:“凉州美酒说葡萄,过客倾囊质宝刀。不愿封侯县斗印,聊拼一醉卧亭皋。”
   在武威的南城门广场高高耸立的南城门依然在书写着历史,城门上高悬的“凉州”二字。广场的石板上刻满了历朝历代文人骚客写下的关于凉州的诗词,杜甫、王维、孟浩然、王之涣、白居易、杜牧等都留下了赞美凉州脍炙人口的翰墨。
   高晓松的名句“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让多少人迷恋上了远方,而郭子鹰的“最美的风景在远方,最好的自己在路上”更是让中国的旅游市场红红火火发展了起来。说起旅游,必须要说到它的标志——马踏飞燕。马踏飞燕是国家旅游局的标志,也是凉州的标志,因为马踏飞燕就是从武威的雷台东汉墓出土的。国家旅游局正是基于人们对天马行空的向往和追求,刚好把这样一个国宝级的文物作品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武威因是马踏飞燕的出土地而被成为“天马故乡”。
  
   三、马踏飞燕
   因为马踏飞燕的出土,让凉州又被称为“天马”的故乡。翻开历史,武威与马的关系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的文明史和战争史。大禹治水时,划分天下为九州,武威属雍州。春秋以前武威为西戎牧地,秦时武威为月氏族牧地。公元前174年(西汉文帝前元六年),匈奴击败月氏占领河西,匈奴休屠王筑姑臧城(姑臧即今天的武威)。长期以来西北少数民族对中原王朝构成军事威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拥有矫健的战马。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元狩二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讨伐匈奴,匈奴大败,整个河西走廊纳入西汉版图。霍去病征服河西后,汉王朝为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在武威西北的山丹县(今属张掖管辖)建立了最大的军马场。冷兵器时代,马成为汉王朝走向强盛的标志。汉武帝正是凭借着“凉州大马”,才得以“横行天下”,并最终建立了大汉帝国。
   汉武帝爱马,把从西域得到的乌孙马命名为“天马”,写下了光耀后世的《西极天马歌》:天马徕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正是由于汉武帝的爱马,汉代人也都爱马,慢慢地也由爱马进而发展到神话马,借助丰富的想象力给骏马身上按上了一双翅膀,使只能在陆地上奔跑的凡马摇身一变而成为了能在天空仙界自由飞行的“天马”。“天马行空任驰骋”,天马在汉代人的心中已成为一种升仙骑乘的工具,因此汉代人塑造出了“天马”的艺术形象。
   在马踏飞燕博物馆里有这样一段讲述马踏飞燕的文字,“天马行空”是体现古今中国人自由、进取、无我不胜精神的人文符号,寄托了中国人“人天神会、物我合一”的审美理想。千百年来人们渴望出现一件能逼真反映“天马行空”自由精神的作品,这一中国人共有的人文心愿终于在1969年成为现实。1969年出土于武威雷台东汉墓中的“马踏飞燕”,以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四海盛赞铜奔马,人人争说金缕衣。”在全球范围引起轰动,美国报刊甚至称其为艺术作品的最高峰,它踏鸟追风的独特造型,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天才之中国”的美誉。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定为国宝级文物。
   走在武威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马踏飞燕的雕塑。在我住宿酒店附近的武威文化广场就是以高达19米的铜奔马造型为中心建造的广场,四周和商业街相连,每天早晚都有许多跳广场舞的大妈在尽情的表演。听说当地人已经把文化广场叫做“天马广场”了,可见这里人民对铜奔马有多么的喜爱了。
   马踏飞燕出土的时候最初由郭沫若先生鉴定为“铜奔马”,因为是由青铜制成,人们叫其为“青铜奔马”,后来郭沫若先生想了一个既形象又优雅的名字“马踏飞燕”,让人们更为喜欢和接受了。再后来的研究发现,马足踏的不是燕子而是龙雀。龙雀是传说中的神鸟,也叫飞廉,古书上有“明帝至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的记载,可以说明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是非常珍贵的。龙雀是风神,飞行疾速,马却踏着它赛过它,这真是一匹天马了。
  
   四、白塔寺
   白塔寺为藏传佛教凉州四寺(白塔寺、莲花山寺、海藏寺、金塔寺)之一。景区入口处立着“凉州会盟”石雕,下有凉州会盟碑记。白塔寺是阔端与萨班举行凉州会谈的具体地点,这里阔端与萨班议定了西藏归属的条件,发出了《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结束了西藏近四百多年的混乱局面,白塔寺因此成为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
   白塔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更加蔚为壮观,隋总给我们当起了导游,给我们讲了凉州会盟让西藏纳入元帝国版图的故事。当时正是南宋时期,看看当时的版图四分五裂,南宋的地盘只有长江以南,同时还有蒙古、金、西夏、西辽、吐蕃诸部、大理并举。此刻凉州归西夏,是西夏的陪都。群雄割据,就会动荡,动荡中就会发生格局上的变化,有能力的君主能让自己的势力壮大,而沉迷的君主自然会让自己的国力变弱,直至被强国兼并甚至消灭。蒙古出了个铁木真,一代天骄射大雕,铁蹄扫平大半地球,凉州自然到了蒙古帝国的手中。铁木真有个孙子叫阔端,有勇有谋、能征善战,整个河西至陇东、陇南都成了他的封地,凉州建起了他的王府。此时,阔端开始图谋西藏吐蕃各部,派大将那波进军西藏,进军过程中了解情况,制订办法,以议和归附为主,历经周折,迎请后藏萨迦寺寺主萨迦班智达来凉州会谈。六十三岁的萨班,从和吐蕃各教派商悟到来凉州历经两年,跋涉两千五百多千米。萨班高瞻远瞩,是一位识时务的俊杰,在凉州与阔端几次会悟后,达成归附协议,终于使西藏正式纳入了帝国版图。萨班不仅完成了会盟,而且在凉州大力传播佛法,阔端也十分支持,就在幻化寺大力修建寺院,供萨班讲学修行,当年幻化寺十分兴盛,萨班也再没回西藏,五年后圆寂在凉州幻化寺。圆寂前将教主位传于带来的侄儿八思巴,当时八思巴只有十七岁。八思巴十岁时就到凉州,可以说是在凉州长大的,八思巴就是后来元朝皇帝忽必烈的国师,将凉州会谈发扬广大,让西藏地区免于纷争,蒙古新文字是八思巴发明的,后圆寂于萨迦寺,年仅四十六岁。萨班园寂后,阔端依照藏族的葬礼为萨班建白塔安灵骨,叫灵骨塔,周围又建九十九座白塔环绕,幻化寺也改名为白塔寺。
   听着隋总精彩的讲解,我们也已经绕着景区走了大半。在萨班塑像的底座上置有转经筒,我们饶有兴趣转起了经筒,并按隋总教的按顺时针方向转了三圈,默默祈祷天下太平、人们安康。
   在凉州会谈纪念馆,我们详细了解了西藏回归的经过。以青藏高原为主要居住地的藏族,自古以来便于中原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往和政治联系。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交往与联系逐步由松散向稳固的方向深化。到了元朝,西藏的地方政权已作为一个行政区域归入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从而使西藏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游览白塔寺,重温历史旧梦,是旅游途中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
  
   五、结语
   短暂的旅途很快就结束了,可我内心始终相信,在这个世界总有一种美好会呈现在你的面前。《人生有味是清欢》里说,以欢喜心过生活,眼里有风景,心里有诗意。我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人,喜欢游走在四季的风景里,喜欢看蓝天白云,喜欢听鸟语花香。其实,生活就是内心最真实的投影,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懂得生活,感恩生活,热爱生活,这便是生活教会我的智慧。

共 440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融情于景的游记散文。文章描写了作者第二次踏上甘肃所见所闻所感。乌鞘岭,圣洁的雪山,白牦牛犹如白色的精灵。历史上,乌鞘岭是险峻无比的高山,如今天堑变通途。凉州,位于古丝绸之路上,具有悠久的历史同,灿烂的文明,中西文化的交汇点。关于凉州的诗词更是多如牛毛。杜甫、王维、孟浩然等,都留下了赞美凉州的精美诗词。马踏飞燕,历史上,武威与马的关系密切,因为马踏飞燕的出土,又被称为天马的故乡。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白塔寺,藏传佛教凉州四寺之一,吸引的众多游客,它告诉我们西藏从元朝开始就属于中国的领土。走进甘肃,那些路过的风景是最美的,充满了诗意。文章行文流畅,思路清晰,主题明确,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乐观主义精神。值得细细品味,倾情推荐!【编辑:阿巧】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阿巧        2019-04-06 21:37:32
  感谢老师带来的精彩游记散文!祝愿老师创作开心!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2 楼        文友:阿巧        2019-04-06 21:39:44
  人生最美的风景在路上。作者一路行走,一路感受,看不尽的四季风景,听不够的鸟语花香,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你就会发现生活处处皆风景,人生时时皆美好。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