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墙(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墙(散文)


作者:李孝贤 布衣,257.5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33发表时间:2019-04-07 01:22:41
摘要:如今全家搬迁,有机会我总是要去看看老屋,老屋的那道墙已是斑斑驳驳,墙基石头缝隙里的泥土早已变成了“太阳土”,土块的墙面经数年雨水的冲刷,露出更多明光锃亮的麦草皮,长短不一、横七竖八紧紧地依附在墙面,似乎怕被风吹去,我用手指轻轻擦了一下墙面几颗土粒随即掉落,我知道墙虽“老态龙钟”,但它亦有灵魂,装满了我人生满满的回忆……

【晓荷】墙(散文)
   墙乃土、石或砖砌成的建筑物或外围。墙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高有低,最大最长的墙算是我国的长城,它最初的作用确是一条农牧业的分界线。长城是在农牧民族的碰撞与融合中,树立起的一座民族融合的不朽丰碑,它是炎黄子孙为之自豪的瑰宝,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灵魂!人们居住房屋的墙那是最普通又是最多的墙,没有墙就没有房屋,农村无处不墙。
   我家的五间老屋修建于七十年代初,过去农村的老人生育的子女多,特别是有几个儿子的老人。家乡有句俗语叫“树大分枝”,这也是自然规律,待老人们给儿子娶妻后就要分家另起炉灶。在老家人们把小儿子称之为“老巴蛋”,是老人们最心疼确又最放不下的儿子。所以大多的老人分家时都要和小儿子住在一起。而我的爷爷、奶奶偏要和大伯一家住在一起。
   建房首先是要打地基砌墙,于是那年的清明节后,父亲便抽时间拓土块、捡石头准备着盖房子。农家房屋的修建墙基都是用石头砌成,老家有一条从南到北的河,南面的尽头伸入祁连山腹地,这条弯弯曲曲的河犹如它甩开的长鞭,河名叫“宋家河”。至于为何叫宋家河,这个与村子毫无关联的名字我至今也想不通,因为村里没有一户姓宋的人家。这条河里满是石头,圆形的、块状的、四不像的,石头的颜色大多是青灰色。但砌墙的石头不宜用圆形状的,因为圆形状的石头砌在墙上相互依赖面极少,且不牢靠容易倒塌。那时我已经上了小学,每天天麻亮起来后跟着父亲,拉着那辆破旧的架子车,到村外的河中捡石头。捡满一车后父亲将拉绳套入右肩,两手握住架子车沿条使劲往上一抬,然后就是躬身拉车慢慢前行。我也双手握紧架子车沿帮,使出吃奶的力气狠命地推着架子车,其实车子的行走全靠父亲的拉力。一个多月盖房所用得石头准备差不多了,父亲的肩膀上也留下了一条长长坚硬的疤痕,这条疤痕在我的眼里,就像是把一块石头掰开粘贴在父亲的肩上,接下来,便是准备土料拓土块了。由于父亲白天还要去保健站上班,父亲必须利用晚饭过后的时间,到离村千米远的地方刨运黄土。每次拉来三四架子车土,倒在门外的打碾场上,接着挑起水桶到村外的泉眼处担水泡土。拓土块的泥必须要用水浸泡得粘透,拓成的土块才结实。经过一个晚上的浸泡,那些湿漉漉的泥抓在手中可以搓成一个泥蛋。
   父亲每天早早起来就去拓土块,拓土块要用模子。模子是用两三公分的木板分两格做成,模子宽约七寸、长约尺五左右。拓土块前要准备一些细沙,将和好的泥用方铁锨使劲地灌入模子格内,多余的泥再用铁锨铲去,格子内的泥就会平展。然后用双手端起模子走到平坦的地块处反扣,地上便有两块成型的土块,再次灌泥时必须在格子内撒入少许沙子,端起空模子来会上下翻动,使沙子粘散于模子木板内,以免泥粘在模子板上。拓下的土块待晒干后,搬起码成,等盖房时用于泥墙。
   太阳慢慢爬上东边的山头露出了红红的脸儿,把一束束羞涩的红晕倾泻在西边山头,如拉开一条金色的地毯从上而下铺展。父亲来来回回,灌泥、扣模,阳光把他的影子逐渐缩短,此时父亲的身躯在我的眼里就是一道遮风挡雨,承载着梁椽檩子的墙!每当父亲躬下身子灌泥时,他脸上的汗珠子“吧嗒吧嗒”掉入模子内。父亲根本顾不着擦汗,等拓下土块后,才赶紧伸手掀起衣角在脸上擦几下。我想,父亲拓得土块肯定是咸的。
   那个年代农村盖房砌墙没有水泥没有砖,不管是石头墙还是土块墙都是用草泥做粘合剂。那年的暑假父亲抽时开始砌墙,在墙基两头拉两条平行的线绳,父亲和好草泥后开始琢磨那些石头了。我专门给父亲倒草泥,父亲说,砌石头时一定要注意石头无相,角角(读ge)朝上,放置的每块石头边缘刚好挨着线绳,这样砌成的墙体平行且整齐好看。记不得哪天,按照农村的习俗反正是个好日子,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来帮忙盖房,和泥砌墙、上梁担椽,一整天五间房子就成型了。房子盖好了我们一家六口搬进了新房,直到1981年我参军了才离开这个我住了十多年的老屋。1982年包产到户后,父亲来信说你们都大了,以后还要娶妻生子。在老院子里打算再盖五间房子,盖房子所用得椽子想用松木的,墙体要用砖,就是拮据一点,但父亲说拉账累债也要盖得好一点。我听了兴奋之中又掺杂了一丝伤感,但远在部队服役的我无法回家帮忙。想想父亲为了盖那五间老屋的情景,说啥我也要为家里出点力,我决定给父亲寄点钱。那时我每个月只有六元钱的津贴,那几天训练结束后我总是愁眉不展。班长和战友们问我咋回事,是不是家里出啥事了?我把家中盖房的事儿和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战友们,没想到的是战友们纷纷从衣兜里掏出钱,你十元他五元的塞在我的手中,一下子凑齐了120元钱,我攥着手里的钱热泪盈眶。我说:“这么多钱是我近两年的津贴啊,我咋给你们还?”战友们却说:“不用还,不用还……”
   1985年我退伍回家了,看着新盖得房子在老家那个年代算是最时髦的。房屋的墙体都是用红砖砌成,松木制作的门窗还用油漆上了保护层,这年我结婚了。秋后的一个晚上,父亲将我们姊妹几个集中在书房里对我说:“你也娶了媳妇该分家另过了,”听到这句话我不知所云,满脸茫然。我一句话也说不出,两眼含满泪水,心中不免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又觉得身上突然间压了一座大山似的,自己连呼吸都不正常了,默默地听着父亲的安排,母亲不善言,看着我长长叹着气,两手一个劲儿地抹着眼泪……此时此刻我知道家中的这棵“大树”也要分枝了,作为姊妹中的老大我是第一个被“砍”下的枝丫。父亲将原来的老房子给我分了三间,分家后的我面临诸多困难,深深地感知父母不但是为子女遮阴的大树,也是一道遮风挡雨的墙!
   农村娃除了种庄稼还要打工挣钱,我因体单力薄重体力活实在干不下,听说有一样比较轻松的活儿不出多大力却又能挣钱,捡发菜。捡发菜当时是最能挣钱的副业,大人娃娃都可以干。那时一斤发菜一百五十元左右,但捡发菜路途较远需要到几百里外的腾格里沙漠深处,一次来回少则半个月多则一月,我和妻子也加入浩浩荡荡的捡发菜队伍。第一次进入沙漠的十多人中唯独我捡得最少,虽然只捡了一斤发菜但确卖了一百五十元钱,心里乐滋滋的。捡发菜让我们尝到了甜头,大伙儿商量好了都准备着下次半个月的伙食,临出发前的那天晚上,不知何故老房子的一面垮墙突然倒塌了,凌晨四五点大伙儿就喊叫着让我们赶快坐三轮车出发,我出门后给大伙儿说,房子的垮墙倒了我无法去了。但我还是站在村中的道路上,看着那辆载满人的三轮车喘着粗气驶向村外,直到三轮车“哒哒哒”的声音完全消失。我仰望天空深邃的穹隆里星星闪烁,似乎每一颗星星都在挤眯弄眼地看着我,我不知道那是疑惑的目光还是蔑视的目光?我感受到到了那种冷漠的光束扎在我的心坎……
   我们一家人用了两天时间便把垮墙又砌起来了,到了第三天的晚上,村支部书记在喇叭里通知,全区招乡镇干部,条件是三十岁以下、高中毕业三年以上的人均可报名参加考试,乡政府一星期后进行预选。听到这个消息,冥冥之中觉得垮墙的倒塌或许就是给了我跳出农门的机遇!这难道是人们常说的天赐良机?乡政府组织了预选考试,六十多人里只选7名,我竟然考了第一名。半月后参加县上考试,数百人我考了个第八名,幸哉、乐哉!!
   如今全家搬迁,有机会我总是要去看看老屋。老屋的那道墙已是斑斑驳驳,墙基石头缝隙里的泥土早已变成了“太阳土”,土块的墙面经数年雨水的冲刷,露出更多明光锃亮的麦草皮,长短不一、横七竖八紧紧地依附在墙面,似乎怕被风吹去。我用手指轻轻擦了一下墙面几颗土粒随即掉落,我知道墙虽老态龙钟,但它亦有灵魂,装满了我人生满满的回忆……
  

共 303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中国人对房子情有独钟,有了遮风挡雨的房子,心里才觉得有了依靠;有亲人儿女,才觉得温馨,精神才能得到慰籍;有了自己的房子,才不会生出寄人篱下的感觉。活着的时候需要房子,其实在我们死了以后,也需要房子。帝王诸侯更是如此。所有的东西一旦被赋予了特别的感情,便像携带着悲伤的梦境一样无时无刻不侵进我们的身体。墙不是砖块、石头,而是父亲的汗水和半生的回忆。房子也是不容易建成了,单是黄土石头,就是父亲用肩膀上的疤痕换来的。在参军期间,战友们为了帮解决“我”的燃眉之急,竟是凑齐了近两年的津贴。在战友们的帮助下,房子自然是解决了:1985年我退伍回家了,看着新盖得房子在老家那个年代算是最时髦的,房屋的墙体都是用红砖砌成,松木制作的门窗还用油漆上了保护层。回到家里却要面临分家的安排,由于“我”体单力薄,做不下体力活,只好随着捡发菜队伍去沙漠拾漏。却因房子的垮墙意外倒了而不得不留在家里修房子,正因为这次留了下来才抓到了考试的机会。一场考试改变了“我”半生的命运。墙是父亲用汗水一滴一滴盖起来的,也是战友们一颗颗热心垒实的,房子早就不单是一面墙了,是希望和美好的祝愿。如文末所言:它亦有灵魂,装满了我人生满满的回忆。感谢老师佳作分享,推荐阅读。【编辑:星辰海人】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星辰海人        2019-04-07 01:23:23
  感谢作者赐稿,期待更多精彩
星辰海人,在校大学生。会做梦,和写小说。散文、小说及评论散见《美文》《作品》《小小说月刊》《中国青年作家报》。
2 楼        文友:李孝贤        2019-04-07 11:39:54
  谢谢编辑老师点评!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