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春之梦”征文】上巳节,踏青去(散文)
2019年4月9日,农历三月二,明天就是三月三了,“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歌声在耳畔回响着。今天我们参加的是河北省民俗协会组织的“清明·三月三鹿泉石窑小镇踏青采风活动”。
说到三月三,曾经看过一本书,记载: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该节在文字记述中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这一天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后来节日活动中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上巳节,古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魏晋以后,该节日改为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传统的上巳节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又称女儿节。
作为民俗协会会员,真的很需要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在奔赴石窑小镇前给我的孩子普及了一下民俗常识。
在这满天飘飞着杨花榆荚的节日中,带着孩子踏青去,把身心交给大自然,必定是一个放飞春梦的惬意旅程!
汽车驶出了县城,视野极为开阔。近处是一望无垠的碧绿的麦田,偶尔有一处金黄的油菜花,几枝猩红的榆叶梅,色彩搭配和谐自然;远处是黛青色的连绵起伏的太行山,如巨人横卧一般安详自如。
历时两个多小时,我们安全抵达了目的地——石窑小镇。
一下车,映入眼帘的是“打谷场”。拾级而上,见到的捏面人、吹糖人的都是现场现做,然后看到打谷场正中在舞狮子,一红一黄两个狮子随着绣球跳转腾挪,威武霸气。打谷场上摆放的拖拉机、铲车、秋千都是草绳编制,令人耳目一新,第一次见到如此多的草绳编制作品。
走下打谷场,崎岖的山路有一块比较平坦的地方,旗袍队正在走秀。有二十多个女人,看上去年龄都在四十岁开外,一字步走起,油纸伞撑开,正举、侧转、斜打,每一个动作都透露着贤淑优雅,举手投足之间自带着迷人的魅力。
随后我们参加了河北省民俗协会活动基地在石窑小镇的揭牌仪式,此后就是参观整个石窑小镇。小镇三面环山,只有北面有个出口。岸下岸下,把自己的心安静下来。我喜欢一种静寂,是内心的一种宁静。只有踏在坚实的石头上,抚摸着有着苍苔印痕的青石,我才会找到一种归属感、一种安全感、一种厚重感。
岸下书局,是我们逗留时间最长的地方。一座小院,翠竹、青草、小桥、流水、锦鲤。站在小院中不由地慨叹,我若有一方小院,修篱种菊,赏春品茗,该是多么逍遥自在啊!走在木制回廊的地板上,“咯吱咯吱”作响,一股古朴的韵味自脚底升腾。几间书屋都是窑洞,以石做窑,冬暖夏凉,虽然窑洞内光线不怎么好,但给人以踏实温暖的感觉。
听袁会长讲:清朝末年这里尚无住户,土地属于栈道村,因地离村较远,山路难行,耕种不便,民国初年几户人家迁至岸下居住,以后又增加数户,成为一个小庄,按地形自称岸下,属栈道管辖。民国六年因地权、水权,发生纠纷,经县署批断,准予岸下自立为行政村,村名即定为岸下。这里多数房子依山而建,有趣的是这家人家的屋顶竟然是后一家的院落,院落里种着时令蔬菜:韭菜青青,菠菜油油,大葱顶花,还有鸡舍、猪圈和狗窝……“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人就如在画中游一般,“世外桃源”也不过如此。
这里最具特色的,当属各具特色的民居了,每一处独门独院都有其特殊之处。斑驳的墙壁上印记着“逸雅居”,紧贴山体,石趣盎然。“河畔人家”,石为墙,竹为篱,曲径通幽。
这一日的行程很快结束了,我还留恋不舍的。在这一古老的节日——上巳节,带着家人约三五好友踏青,岸下村真是个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