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生死邻居(散文)

精品 【晓荷】生死邻居(散文)


作者:黄也 布衣,358.6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28发表时间:2019-04-11 09:08:25


   2017年12月2日上午,大雪下在库车县乌尊镇英吐尔一村,下在英吐尔一村少数民族墓地。大雪纷飞中,一群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神情肃穆地在为一名刚刚去世的老人送葬。
   这名刚刚去世的老人名叫李义灵。
   遵照老人的生前遗愿和英吐尔一村少数民族村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李义灵的葬礼按照当地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操办了,英吐尔一村200多名干部群众,自发地来为李义灵送葬。
   天地间茫茫的一片白,只有在为李义灵送葬的队伍在缓慢地移动。送葬队伍的尽头,是英吐尔一村的公共墓地,那里住着李义灵的许多生前邻居。
   李义灵生前一直说:“我生同这里的村民群众是邻居,死了也要和他们做邻居,生生死死不分离。”这一场葬礼,完成了李义灵生前生生死死邻居的夙愿。
   葬礼结束后,参加送葬的英吐尔一村干部群众久久不愿离开。
   那么,能引起英吐尔一村干部群众如此厚待和不舍的李义灵,生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英吐尔一村的唯一一户汉族村民
   乌尊镇位于库车县城东南,距县城9公里,少数民族人口占到99%以上。偏处乌尊镇的英吐尔一村,占比更高,可以说常年基本上看不到汉族人。
   1977年,李义灵和妻子董金芬,就像从另一个世界冒出来的一样,突然来到了这个偏僻的乡村——英吐尔一村,引起了英吐尔一村全体村民的一致好奇。
   其实,早在1972年,李义灵就来到了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
   李义灵籍贯山东临邑,1972年,因为家里穷,他送妹妹来库车县投亲谋生,看上了这个地方,从此自己也不想回去了。
   在库车县各地打工漂泊了一些年,1977年,他回老家山东探亲,经人介绍,认识了妻子董金芬,随后便带妻子董金芬回到了库车县。
   成家了,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居无定所,于是,他在友人的介绍下,兀然闯进了乌尊镇英吐尔一村,决定在这里定居,做一个老老实实的农民,种地居家过日子。英吐尔一村的干部群众,用宽阔的胸怀接纳了他们。
   那是5月。刚来时,没有住的地方,后来成为邻居的拔日尔·吐地就慷慨地在自己家里收拾了一间房子,安顿了他们夫妻。此以后的数月时间,李义灵夫妻同拔日尔·吐地一家,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亲如一家。
   那时候都穷,饿肚子是常有的事。特别是李义灵夫妻,因为刚来这里定居,什么都没有。拔日尔·吐地一家就无私地帮助他们,接济是常有的事,一看到李义灵夫妻家里揭不开锅了,就包谷面、面粉、馕地帮衬,附近的少数民族邻居也一样,帮李义灵夫妻度过了最初的难熬的时光。
   李义灵当时就想,等我自己好了,一定要尽自己所能,来回报这些乡亲。他把拔日尔·吐地当做哥,他对他说:“你就是我哥,我亲亲的哥。”
   老住在拔日尔·吐地家也不是长事。
   住进拔日尔·吐地家不久,李义灵就积极向当时的大队部申请宅基地建房,大队干部毫不犹豫地在拔日尔·吐地家对面,隔着公路,为他划拨了一块宅基地,还有一块2亩地的自留地。
   建房没有木料,大队干部就指着公路两边的白杨树说:“这些树,你看上那棵就砍那棵,建房需要多上就砍多少。”
   建房没有钱,请不起工匠,附近的少数民族邻居,就自发地为他义务帮工,拔日尔·吐地一家,更是尽心尽力。就这样,李义灵在英吐尔一村属于自己的房屋建起来了。
   1977年9月,李义灵搬出了拔日尔·吐地家,搬进了公路对面自己的新房。拔日尔·吐地一家和周围的邻居,凑了一些钱,为他在新家里布置了简单的家具。搬家那天,李义灵夫妻按照老家山东的习惯,为为他乔迁的乡亲们做了一顿当时条件下最好的饭菜。
   就这样,李义灵成了拔日尔·吐地一家和村里许多少数民族村民的邻居。
   生产责任制以后,村里一视同仁,又为李义灵一家承包了土地。就这样,李义灵一家成了英吐尔一村唯一的一户汉族村民。
  
   英吐尔一村的活雷锋
   住进自己的房子,生活安定下来,成了英吐尔一村唯一的一户汉族村民以后,李义灵就开始有意无意、力所能及地帮助村里那些需要帮助的村民群众。
   李义灵心灵手巧,什么事到他手里一学就会。
   到库车县这么多年,为了生活,他什么都干过,因而,他学会了木工、泥工、自行车修理等手艺。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时常琢磨着用自己身上的这点手艺来帮助村里的乡亲们。
   他第一次帮助村里的乡亲是1977年的冬天。
   这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天特别冷,李义灵正准备睡觉,同一个生产队的邻居阿布都·热西提急匆匆地跑到家里说:“晚上冷,我家里生火,火烧大了,柴火烟尘多,导致火墙爆了,你去给我看看吧。”
   李义灵二话不说,穿好准备脱下的衣裤,提起把泥工刀,就跟着阿布都·热西提去了他家,连夜把他家的火墙通了一遍,并帮他把火墙爆了的地方砌好,直到熊熊的火烧起来,阿布都·热西提家的火墙热起来才回家。
   从此李义灵乐此不疲,只要村里的乡亲们需要,他随叫随到。只要是自己所会的手艺能办到的事,他义无反顾。
   于是,村民史迪克·阿西木家的毛驴车坏了,找李义灵修,李义灵一找就到;村民玉素甫·买买提家的农用车坏了,找李义灵修,李义灵一找就到;村民图尼亚孜·吐尔逊家的三轮车坏了,找李义灵修,李义灵一找就到;村民依米提力·库尔班家里砌房子了,他义务帮工……做过的好事数不胜数。村民家里有什么红白喜事,他总是不请自到,帮这忙那,全部当自己家里的事一样来干。
   在英吐尔一村,李义灵同乌斯曼·木沙的关系非常好,虽然他是他的徒弟,但他从不当他徒弟对待。
   看到李义灵身上的手艺多,小李义灵一些的乌斯曼·木沙十分羡慕。有一次,乌斯曼·木沙小心地对李义灵说:“我想跟你学木工手艺,你肯做我师傅吗?”
   李义灵想也没想就答应了。李义灵说:“只要你愿意学,我身上的手艺什么都可以教给你。但你不要叫我师傅,我们做兄弟吧。”
   从此,乌斯曼·木沙跟李义灵学上了木工手艺。乌斯曼·木沙木工手艺学成后,就时常跟着李义灵到外面做木工挣钱补贴家用。乌斯曼·木沙对李义灵非常敬重,不是师傅却把他当师傅对待。李义灵过世以后,乌斯曼·木沙悲痛异常。他时常跑到李义灵家,就像李义灵在世时一样,看看李义灵的老伴董金芬,有需要帮助的就尽量帮一把。
   李义灵家的自留地里,除了冬天,一年三季都种着品类齐全的蔬菜。李义灵是山东人,山东人素有种植蔬菜的传统。因而李义灵的蔬菜种植技术非常好,他家的自留地里,各种各样的蔬菜争相斗艳。由于村里的少数民族乡亲不会种蔬菜,李义灵就把自家的菜园,当成了全村人的菜园,村里的乡亲只要想吃,随时都可以到自己的菜园里摘,有不好意思来摘的,他和妻子董金芬、或打发孩子上门送。村里的村民有想种植蔬菜的,他就毫无保留地教。
   从1977年春来到这里至2017年冬天去世,李义灵在英吐尔一村呆了整整40年。40年间,除了生病不能自理的那几年,他一直在为村里的乡亲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好事。因而村里的乡亲们也把他当做自己的家里人,走到哪家,哪家都留他吃饭。李义灵也不客气,碰到啥就吃啥,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一点也见外。
   英吐尔一村党支部书记阿布都米吉提·艾买尔说:“李义灵就像我们村里的活雷锋。在我们村生活的这40年,他从来没有间断过做好事。在我们村,没有人不被他的手艺帮助过的。现在他过世了,我们都很想念他。”
  
   对着邻居拔日尔·吐地的坟茔承诺
   李义灵一家和拔日尔·吐地一家的邻里关系非常好,和村里其他邻居的关系也一样。
   在做邻居的过程中,拔日尔·吐地家里做比如抓饭、拉条子等好吃的了,就隔着公路吼一嗓子:“李义灵,我们家里今天吃抓饭了,过来尝尝吧。”
   李义灵也不推辞,有时一个人,有时带着孩子,自自然然地过去吃一个饱。李义灵家里手工手艺农用工具比较多,拔日尔·吐地家里要用什么工具了,有时越过公路到李义灵家里拿,有时隔着公路叫一声,说自己要要什么工具,李义灵就把工具找出来,迅速地送过去。同村里的其他邻居也一样。
   2008年秋天,拔日尔·吐地病重弥留之际,一声声叫着李义灵的名字。当时的李义灵正在自己的地里忙活。拔日尔·吐地的儿子比拉力·拔日尔赶忙把李义灵找到家里来。
   李义灵来英吐尔一村的时候,比拉力·拔日尔还小。李义灵同拔日尔·吐地、比拉力·拔日尔父子的年龄都相差着十几岁。
   李义灵慌急慌忙跑到拔日尔·吐地病榻前的时候,拔日尔·吐地还能断断续续地说话。李义灵一进房子,病榻上的拔日尔·吐地就眼珠一错不错地盯着他。待李义灵走到自己的病榻旁,拔日尔·吐地就用迟钝的手,指指李义灵,又指指自己,然后一字一顿地说:“我们、是、邻居,我们、是、好、邻居。我们、生、做邻居,我们、死、也要、做、邻居!”
   李义灵一边流着泪点着头,一边重复着拔日尔·吐地的话:“我们是邻居,我们是好邻居。我们生做邻居,我们死也要做邻居。好,拔日尔·吐地大哥,我答应你。”
   李义灵答应后不久,拔日尔·吐地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拔日尔·吐地的葬礼结束后,李义灵独自立在英吐尔一村的公共墓地上,面对着昔日邻居拔日尔·吐地、还有先拔日尔·吐地来到这里的昔日邻居的坟茔,郑重承诺:“我一定会同你们生做邻居,死也做邻居的!”
   拔日尔·吐地去世后,李义灵又同他的儿子比拉力·拔日尔成了兄弟。
   “我们父子都是李义灵大哥的兄弟。”比拉力·拔日尔说。
  
   按照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安葬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生老病死。
   2013年春天,李义灵义务帮邻居艾合买提·热合曼家里的农机维修搞电焊,因为劳累过度,第二天就突发了脑溢血,被紧急送到库车县人民医院救治。
   得知李义灵生病住院,英吐尔一村的少数民族乡亲们纷纷赶到县城医院看望。
   “李义灵,你要挺住!”
   “李义灵,快点好起来,我们还等着你回来同我们做邻居呢!”
   整个病房都是这样殷殷的期望。
   也许是舍不得英吐尔一村的乡亲们,也许是英吐尔一村乡亲们的声声呼唤把他从死神的手里抢了回来,李义灵从鬼门关里转了一圈,然后奇迹般地活了过来。
   活了过来的李义灵就有了后遗症,行动不便,口齿不清,家里也因病返贫。
   李义灵同妻子董金芬一共育有4个儿女,两男两女,大儿子有轻度智障。
   本来家里因为大儿子轻度智障的病寻医问药,家里就不怎么富裕,现在李义灵一病倒,失去了劳动能力,家里就彻底贫困了。村里及时为他们全家办了低保。李义灵家里有什么事,村里的邻居乡亲们纷纷帮忙。比如李义灵家的地里放不上水,好兄弟吾斯曼·木沙就直接去找村里的工作队,安排为他的地里放水;比如李义灵家里根据规定要安装监控,没有安装监控的钱,村里的邻居乡亲们争相为他家掏钱;比如李义灵家里的庄稼要收割了,不要他开口,就有人为他收割了回来……这一切,都令李义灵热泪盈眶。
   屋漏偏遭连夜雨,李义灵又检查出了胆囊癌。
   2017年11月,李义灵就像油尽灯枯的人,他的生命即将走到了尽头。因为胆囊癌,他先是被家人送到乌尊镇卫生院住了一个礼拜。由于病情严重,然后又转到库车县人民医院救治。无论是在乌尊镇卫生院还是在库车县人民医院,都没有断过前来看望他的英吐尔一村的邻居和乡亲们。
   是月31日,是李义灵生命尽头的日子。
   仿佛有什么预感,这天一大早,李义灵的病房里就聚满了英吐尔一村的邻居乡亲。李义灵用浑浊的眼神,从比拉力·拔日尔、吾斯曼·木沙、艾合买提·热合曼、阿布都·热西提、史迪克·阿西木、玉素甫·买买提、图尼亚孜·吐尔逊、依米提力·库尔班等邻居乡亲面前一一扫过,然后对自己的老伴董金芬和儿女们艰难地说:“我死后,一定要按照村里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安葬,就葬在村里的公共墓地里,我要同这里的乡亲们生为邻居,死也要做邻居。”
   李义灵的老伴董金芬和儿女们,正陷在巨大的悲痛中,没怎么弄明白,他又艰难地重复了一遍,直到老伴和儿女们遵从地点下了头,他才安心地闭上了眼睛。
   李义灵的临终嘱托,令在场的英吐尔一村的邻居乡亲们泪光闪闪。
  
   生是邻居死亦是邻居
   库车县附近有许多汉族人墓地。
   李义灵过世以后,接到通知,老家山东临邑的一些亲人代表坐飞机赶了过来。得知库车县有汉族人墓地,从老家来的亲人就要求把李义灵的葬礼按照汉族人的习惯安葬到汉族人的墓地去。听了从老家来的亲人的意见,本来已经答应李义灵临终嘱托的老伴董金芬和儿女们,心里就犯起了踌躇。
   得知李义灵的家人要反悔,李义灵英吐尔一村的邻居乡亲们纷纷来到李义灵的家,强烈要求把李义灵留在英吐尔一村。

共 613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也是在说人大都有向善的本性。人心都是肉长的,并不分民族。所以为人的好与坏,每个人都有一双雪亮的眼睛,心里都有一杆可以称量的标准秤。李义灵作为英吐尔一村的唯一汉民,孤身一人的他没有土著居民的帮助,又何以安家立命?倘若李义灵不懂得回报反哺,又何来“生死邻居”的佳话一段?都说人心难测,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更复杂,但只要我们心中充满爱,与人为善,又何愁不能营造一团和气的大局面?感谢作者带给我们这么美好的画面。佳作,力荐!【编辑:至简至爱】【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413001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至简至爱        2019-04-11 09:09:59
  感谢老师带给我们如此温暖的文字,学习了。
2 楼        文友:聆雨        2019-04-11 13:52:55
  精彩好文,以和待人,睦邻友好。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