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人赏江山文】朴实的文,朴实的人,朴实的情(八一) ——读极冰绝品散文《家宴》
“八一社团”副社长极冰的散文《家宴》只有短短的4347字,可她笔下的“家宴”却是丰盛的,家宴的“味道”是纯美的。这篇散文,以家宴的辛劳者——父亲为主人公,以父亲的一生为线索,在表达对父亲的思念这一重大主题中,还巧妙自然地融入了丰富的别的信息内涵,让这道《家宴》变得丰盛起来,让《家宴》的味道变得美起来。
一、这篇精短散文具有家宴一样丰富的信息内涵。家宴的菜品是多样的,味道也是多样的,就极冰这篇《家宴》呈现的信息量而言,它算得上是一道菜肴丰盛、味道纯美的家宴,是一篇生活味浓郁的美文。
(一)浓郁的历史感,是这篇文章的第一道美味。
中国的发展,在这道家宴中得到了最为真实的呈现。
这篇文章于2018年1月11日发表在江山文学网,文章开篇就说“父亲已经去世四年了”,作者描写家宴的内容却是从中国物质贫乏年代开始的,由此看来,这篇散文的家宴是以中国几十年的社会生活为背景的,在这篇文字中,我们能真切地品味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品味到每个阶段的家宴味道。
苦涩的家宴,这是中国物质极度困乏年代的家宴。
这个年代物质采用供应制度,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什么都要票票”,“家里连个肉都不能从容地买”。文章具体叙述了家里过年的情形,叙述了大人们经受的那份煎熬。文章写了父母筹划孩子衣物的艰难,更重点写了积攒肉票的情形:“父母真是绞尽脑汁”,“提前两个月就开始积攒肉票”。文章描写了家宴的情形:积攒肉票买来的十来斤肉,更多的是招待客人,客人来了,作者姐弟被安排在小孩饭桌上,只有几个简单的炒菜,父亲做的蒸肉碗是没有的。以致作者姐弟非常讨厌客人拖家带口地来家做客。
到了作者读初中的时候,也只有猪下水不要票票,但是需要通过关系,七天预定,可见物质匮乏的程度。但是,与以前比,已经要好得多了。
文章写到了作者成家之后的故事:父亲不抱怨母亲的饭差这一美德,“我就没有学到。我不能包容老公厨艺差,至今受苦受累还是我自己,好在不爱做饭时,可以去餐馆吃。”这个时代,已经有能力随时“去餐馆吃”了,这一笔值得我们注意。父母死后,作者过年回家,忙于拜访长辈和发小,往往忙得没法给弟弟妹妹做一顿美味的家宴,就“常常在饭店吃”。
文章描写了不同时代的家宴故事,很好地记录了中国百姓家庭的生活由穷到富的变化过程,真切地表现了中国由穷到富的发展变化。这些叙述描写,具有浓郁的历史价值。
物质匮乏年代的家宴故事,文章写得详细,写得具体,写得真切,写出了中国穷困的历史图画,写出了那个年代每个中国人内心的苦涩,苦涩的家宴就像姐弟盼望父亲的蒸肉碗一样,是充满诱惑的,能诱惑读者去探寻那个年代的味道: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能被引诱着温习那段生活历史,读到这篇文章是很亲切的;出生在幸福年代的后来者,读到这篇文章,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国曾经的贫穷,能把那个年代与今天的时代自然对比,在感叹自己比父辈、祖辈幸运的同时,会珍惜和保护今天拥有的物质丰富的社会环境。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者借助家宴内容的叙述描写,巧妙地写出了作者家物质条件的逐渐变化,读到下餐馆的文字内容,父辈们会和过去对比,幸福感会倍增;后来者读到餐馆文字,会去回忆自己和亲朋相聚的情形,会得到一份温馨和亲切,这既是现实生活的体验,也是历史的品味。
这篇文章通过写作者家的家宴,以小见大,写出了中国的发展变化史,所以,阅读这篇散文,有如读中国的历史,读历史能鉴古今,这就是这篇《家宴》给我们的第一道美味。
(二)鲜明的地方民俗文化特征,是这篇《家宴》呈现给我们的第二道美味。
鲁迅的《朝花夕拾》之所以成为精品,就是在故事的叙述中,自然而巧妙地描写了大量的民俗,阅读这部书,就等于在阅读一部分民俗文化史。极冰的《家宴》在服务于主题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中,真切地书写了民俗特征,读着文章,我们犹如走进了极冰家乡过年的真实场景中。
极冰的家乡过年有一个最为强烈的民俗习惯——接待乡邻和亲朋的拜年,这一民俗哪怕是在最为艰难的时代也保留着:
“每逢过年,父亲会提前两个星期开始回祖屋收拾……祖屋地方大,离亲属家都近,便于走动。他在祖屋早就准备好了蒸笼和卤汁,用于招待过年来祖屋给父母拜年的亲属。”
礼尚往来,这是中国待客礼俗中最为重要的规矩。文章也描写了父亲去拜访亲属的情形:“但我们也有高兴的时候,就是跟随父亲去别人家拜年。那好事往往又轮不到我和妹妹,父亲常常带着弟弟去。”这段叙述,不仅强化了该文的民俗内容,而且写出了父母的为人——父亲不带过多的家人去别人家,是怕给人家添负担吧?后来,作者成人了成家了,回家过年,也得去拜访长辈和发小,这是作者家乡的后辈们对拜年这一民俗规矩的继承。
围绕家宴叙述民俗习惯的文字,文章写物质困乏时代的家宴时还有一次,这些文字内容不多,却让这篇文章具有了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元素的自然融入,提高了这篇散文的内涵品味。
(三)食品文化的具体描写,是《家宴》呈现的第三道美味。
《红楼梦》被称为“百科全书”,这部巨著不只是讲述故事和描写人物,而是在故事叙述中融入了服饰、饮食、医药等众多领域的文化元素。《家宴》这篇四千来字的散文中,也有不少描写父亲做家宴食品的文字,写得真切感人。文章具体写了父亲做卤菜,做蒸碗,做拼盘的场景,让文章具有了浓郁的食品文化的芳香。
文章写父亲用猪下水——猪肠做卤菜时,对父亲的五道工序做了清楚具体的描写,此外,文章还真切地记叙了父亲做猪头肉的程序步骤,这些叙述描写文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父亲的忙碌、卫生、做菜的讲究,而且把做菜的方法巧妙地展示了出来。
怎样做蒸肉碗?文章从父亲切猪板油说起,一直说到上蒸笼,把每种配料,每道工序的具体做法写得清楚具体,读着文字,如同就在作者父亲的身边,在跟着师傅学习。
写父亲做拼盘,具体描写了父亲剁、拍、切等手艺。讲述了父亲的丝、片、块的造型特点,最后的拼盘特点。
这些食品制作内容的叙述描写,不仅真切地写出了父亲日常生活中的形象特点,而且让文章具有了浓郁的食品香味,让文章具有了又一种文化美,读着文章,有着家庭生活的亲切感。
(四)强烈厚重的亲情,是这篇《家宴》的主菜,是全文着力表现的主题。
这篇散文是写作者的父母的,重点是写给父亲的。上面说的历史、文化元素的呈现,也只是这个主题的附带品,是这道家宴的“陪菜”,或者说佐料,是紧紧为表现父亲这一主题服务的,是的,如果前面那些元素成为了该文的主题,那就是主次不分,那《家宴》就不是味美的“家宴”了。
文章开篇点题,直言“父亲已经去世四年了,我怀念家宴,脑海中就浮现着对于父亲的记忆,更倍感温暖和弥足珍贵”,开篇的叙述就奠定了该文的感情基调——怀念父亲。然后,文章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讲述父亲的家宴故事,描写父亲留给子女的点点滴滴的记忆。
在票票年代,文章写了父母为子女制作衣裤的煎熬,讲述了父亲在肉票精打细算的情形,一切都围着“不想亏了我们姐弟”而“绞尽脑汁”,“每月的肉票都不够用”,因为“平时孩子们要长身体”。文章的这些叙述,把父亲对家人的爱,特别是对孩子的爱,真切地表达了出来。
文章大量的内容,写父亲制作过年家宴的程序,此外,文章还有不少句子写家宴忙碌中的父亲:“父亲早早收拾干净,年夜饭就丰富多彩了”,“年夜饭是父亲辛苦的杰作”,“父亲优雅地打开酒瓶,给他和母亲各自斟上一杯白酒,给我们讲几句勉励的话语”,……
围绕家宴,文章写了父亲和亲人的相处:“家里平常都是母亲做的饭,母亲做的饭,顶多算能吃,实在不能算好吃,但厨艺好的父亲从不抱怨,平时吃得有滋有味。”
围绕家宴的这类叙述描写文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父亲的忙碌,看到了父亲的勤劳,看到了父亲在家庭生活中的智慧,更看到了父亲对家和家人的那份深挚的爱,那份浓浓的情。
正面描写父亲之外,文章还有不少文字写作者的情感,进一步丰富了文章的父亲情感:“我之所以怀念父亲的年夜饭,其实是倾注了对父亲浓浓的爱和对生活的热爱。”“那时的家宴,对于我来说,已经一去不返了,它早已成为了一种情怀。”“父亲去世之后,作为家中老大,我有责任把父亲的家宴情怀传承下去,温暖家人的心。”“每当我们姐弟之间相互敬酒、笑声郎朗时,我很欣慰,悄悄在心里对父亲说:‘父亲,您放心吧,我们姐弟很团结,都很幸福。’”
上面这些文字,书写了作者对父亲浓浓的思念之情,也从侧面表现了父亲在世时对孩子们的爱。特别是文章结尾写作者和姐弟家宴时的心理话,把“家宴”的本质完全点了出来,把父亲的心愿点了出来——希望家人团结幸福,希望孩子们团结幸福。这一结尾升华了父亲的情感,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也升华了作者的情感——最好的怀念行为就是姐弟的团结和幸福。
二、朴实的语言与朴实的情感完美结合,是这篇散文最显著的艺术特点。
这篇散文叙述描写的是父亲的家宴故事,着力表现的是朴实的父亲,是朴实的家人。作者选用的语言表现形式也是朴实,阅读文章,感觉到的是朴实人、朴实情感、朴实文字的自然结合,朴实成了该文最大的“美”。读着该文,我想到了杨绛的《老王》,这是一篇以朴实而震撼人心灵的文章。语言朴实的文章是需要有震撼力的细节描写的,是不好驾驭的。《家宴》就用朴实的文字,描写了不少感人的细节场景,构成了文章很有抓力的点。
票票时代,客人来家拜年,作者姐弟吃不了肉的样子,是让人心痛的:“我们姐弟三人最看不惯客人拖家带口来我们家吃饭,客人吃着蒸碗里的肉,满脸的油光,勾得我们对父亲的蒸肉碗馋涎欲滴,可又没我们的份,这种待遇简直是摧残我们幼小的心灵。”这段描写,写了客人酒足饭饱的样子——“满脸的油光”,写了我们的心理——“馋涎欲滴”“没有我们的份”,觉得是“摧残我们幼小的心灵”,读着这些细节,我们读出的不只是穷,还有孩子们想吃吃不了的怨恨和无奈,读出的是眼泪。文章没有描写姐弟此刻的神态、动作,也没有写父母的神态动作等,但是,根据这些文字,我们完全能猜想到孩子们那可怜而让人心痛的样子,猜想到此刻父母的心情,那一定也是痛和无奈。
写父亲制作蒸碗肉,采用叙述语言,描写父亲的动作:“父亲把猪板油切成颗粒,然后装进一个小碗里,然后隔水蒸成液体,取出待用。泡好洗净的糯米,放在锅里,微微加热,然后取适量蒸好的大油,融进糯米。蒸碗的底部摆好枣、花生米、杏仁、糖,然后把糯米装入碗中。”这些工序描写文字也是精彩的朴实语言,“切成”“装进”“取出”“泡好”“放在”“加热”“取”“融进”“摆好”“装入”等普通的动词,把父亲的每个动作写得清楚具体,把父亲娴熟的厨艺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写出了父亲的勤劳能干,读着这些文字,我们的眼前出现的是父亲沉着、有条不紊、娴熟地忙碌蒸碗肉的情形。猪板油颗粒、糯米、大油、枣、花生米、杏仁、糖,这些物品前面没有修饰语,那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些物品呈现出的色彩一定是它们各自的本色,所以,写出这些材料的具体名称,父亲蒸碗肉的食品色彩也就具体地表现了出来,让我们看到了那色香味美的菜肴。“小碗”“蒸碗的底部”是描写器皿和器皿的部位,让这段文字描写的场景具有了具体的形状感,让父亲的动作更具体化了。人的动作、食材名称、器皿和部位的描写,一起构成了父亲制作蒸碗肉的具体场景,这段文字就像相机一样,如实地录制并播放着这真实的场景,这场景是有感情的,把父亲的耐心、细心、有条不紊的动作写得具体,透过这些动作我们仿佛看到了父亲的笑容,父亲得意的神情,感受了父亲那朴实而具体的爱,感受到了作者家的温馨和幸福。
父亲卤猪头时,文章有一个细节,也是非常感人的:“我看他给柴火灶加木块,红红的炉火,映照着他的脸,那样子特别兴奋和满足。”这个细节场景,把“红红的炉火”与父亲的脸放在一起,通过“映照”组成一幅感人的图画,“红红”是温暖的色彩,“兴奋和满足”是脸上的表现,是喜悦和幸福。这个细节把父亲忙碌家宴时的心理写了出来,把家人的幸福感写了出来。读着这样温馨的画面文字,我不由得笑了,为作者家有这样暖家的父亲笑了。
文章写了2003年作者一家三口开着车赶回老家过年的路途情形,文字也是朴素的,采用白描的语言具体描写了路上的风、雪花、积雪、秦岭的山和林木、Z字形山路,没有任何的渲染文字,就把回家之路的艰难生动地再现了出来。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者没有刻意去写这段路途的危险可怕,而是着力展现一种自然之美。读着这段文字,我们感觉作者好像不是回家,而是出门旅游,专门为了看这个雪白的童话世界。这样处理景物的目的是什么呢?这段景物描写前作者有一句话做了暗示:“我知道,此时父亲一定做好了年夜饭,在等着我们回家。”到家后也有一段描写:“看着忙完年夜饭的妹妹和弟弟,看着慈祥的父亲和母亲,尤其是那一座丰盛的家宴,我早就将刚才的紧张抛到脑后。”雪天、山路,父母需要的是安全,是家人的平安团圆,又有老父亲在家做好了年夜饭,深解父母之心的作者一家哪里还需着急赶路?回家之后的温暖让作者忘记了雪山之路的紧张,这段景物描写原来是在衬托家的温暖,家宴的温暖,父母和家就是子女们的保险杠啊。这段文字不仅抒情,而且让该文具有了风景图画的元素,增添了文章的美感。
后来生活条件好了,文章也用细节真切地记录了父亲的家宴形象:“岁数越大,张罗的年夜饭就越有仪式感。等家人到齐了,……父亲淡定而理性的笑容,优雅地开酒和倒酒。他不喜欢晚辈代劳,似乎他倒的酒,才最醇厚绵长,才能保佑一家人幸福。”多么深情的老父亲啊!
叶圣陶先生是语文教育大家,是作家,他历来主张文章语言如同说话,也就是用自然明白的口语。极冰这篇《家宴》的语言,正是“说话”,这样朴实的文章能感动人,就是因为极冰选择了大量的生活味十足的不少镜头场景进行叙述描写,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家宴》在表现亲情主题的文字中,巧妙融合进其他更多的思想文化元素,丰富了文字的内涵,这是值得我们品味思考的;运用朴实的文字、朴实的生活场景来写朴实的人,把朴实的情感写得深刻感人,这也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
2019年4月14日星期日
作品链接:http://www.vsread.com/article-821240.html
/>
您的赏析,把玩原文所下的功夫,一直是我告诫自己学习的。赏析原文的深度和广度,也是我需要静心学习的。此文是我自己的,我更懂得春雨老师对文字的敬畏!向您学习!o(* ̄︶ ̄*)o
祝您生活愉快,佳作不断!o(* ̄︶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