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家园】皇城相府,何以成其大?(随笔)

编辑推荐 【家园】皇城相府,何以成其大?(随笔)


作者:散木 白丁,12.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63发表时间:2019-04-17 20:32:43
摘要:传播文化传统,传递正能量

都说“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到山西去的次数多了,你自会感觉此言着实不虚。趁着清明三天假,又去了趟山西永济,为的是登临慕名已久的鹳雀楼,却顺着高速路标的指引,先拐进了晋城的皇城村。皇城村,村里家户不多,人口也不多,却坐拥着一个大大的宅院,叫做“相府”,名字大,这院落也实在大,大过了村子,故主陈氏一族的香火就在这里数代传承。
   宅院始建于明,鼎盛于清,原名“中道庄”,表明主人对“中庸之道”的至诚,后因康熙两次出巡都曾在此驻跸,村庄被称为“皇城村”,又因这里曾走出了一位官职相当于宰相的陈廷敬,庄园被称做了“相府”,这就有了如今的“皇城相府”。整个建筑群占地50多亩,分内城、外城两部分,最外层是环绕一圈的高高的围墙,配有碉楼、垛口和瞭望台,俨然长城一般,凸显“皇城”威严和“相府”气派。
   大墙内的16个院落勾连互通,600多间房屋错落叠置。内城是陈氏先人为避战乱而建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府、院、园、楼、阁、亭、台、榭、廊一应俱全,甚至还有藏兵处,最高的建筑是“河山楼”,楼高七层,约莫有30米高,楼内有水井和石磨,楼梯很陡,门洞只可一人通过。据说修建时是没有石梯的,只从二层窗口垂落一个软梯上下人,躲避战乱时,曾经容纳了800多人。
   大院居中,是陈家的宗祠。在设计上,有两个细节不仅显示匠心,更凸显对道德伦理的崇尚和以人为本的深厚理念。一是门槛和台阶都明显高于别处,这样就使得前来祭拜的人,进出宗祠,上下其道,必须低首含胸、小心翼翼,形制上就迫使你不得不作出崇敬之态,逐渐的,由外而内深化成思想的自觉;二是宗祠的侧边开出一个旁门,是平缓的坡道,应该是照顾年老体弱者的通道。既强化了规矩的仪式感,又充分考虑了生活实际,设计的人性化达到了极致。这是得有多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啊。
   整个院落看上去,既有北方黄土高原民居的厚重底蕴,又融汇进许多江南庭院的雅致情调,高门大槛,雕梁画栋,每座房屋都有二层,每个院落中间都有天井,花园里可以欣赏淙淙流泉的假山水潭,各处可见的彰显山西工匠技艺的砖雕、木雕、石雕,无论结构设计还是做工都极其精巧,虽然各有寓意,但处处飘逸着浓浓的儒雅之风。
   这些年,走过了一些地方,看过了南北方不少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古代民居。古往今来,显赫家族不少,达官显贵者众,给后人留下可供观瞻的墅庭大院也很多,北有山西的王家、乔家大院,河北顺平和天津的王家大院,南有以苏杭、扬州为代表的各式庭院园林。
   说实话,能让我内心感受强烈冲击,受到如此巨大震撼的,还真不多。留恋辗转在皇城相府这样一处庞大的迷宫似的宅院里,看着那些游人们的表情,就应该猜个八九不离十,他们大体跟我的初始感受是一样的:太夸张了吧,太超越了吧。
   冲击也好,震撼也罢,其实,还真不是因为这个庭院究竟有多大,有多气派,有多豪华。真正荡涤心灵的,真正让人的眼睛暂时游离于这宅院之外,向着天空眺望,让人的内心脱离凡世的喧嚣,求得一份暂时的宁静,换取一份暂时的沉思的,是这个院落里,处处可以嗅到的那样的一种书香,时时可以感知的那样的一种儒雅,在那屋脊房梁间可以聆听得到的那样的一种沉静,在那灰砖黛瓦间可以触摸得到的那样的一种厚重,在那画屏砖雕间可以品味得到的那样的一种传承,在那御碑牌坊间可以感知得到的那样的一种积淀。
   置身其中,你就仿佛始终被一个大的气场所笼罩,被一束束光芒所辐射。要知道,就是在这样一个远离繁华都市的山坳里,在太行山阻隔着的黄土高坡上,在这样的一家宅院里,从明孝宗到清乾隆(公元1501年--1760年)间的260年中,接踵走出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其中官阶最高、名气最大的当属陈廷敬,先后做过工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刑部尚书,直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清朝不设宰相,该官职相当于),终康熙一朝。
   每朝每代都有达官,都有显相。茫茫宦海,陈廷敬不过是中国宰相史册中的万千之一,论治国之功绩,命里注定会笼罩在康熙大帝的光辉之下,论文学创作,不要说李白杜甫,就是在自己的山西老乡文友圈里他也只能做个小弟,对白居易、柳宗元们那必须得毕恭毕敬,光是王姓一脉的王维、王昌龄、王之涣们挨个都是大佬级别,足以筑起令他难以逾越的大墙。
   虽然,陈廷敬平生勤于写作,几无搁笔,也是个颇有成就的学者兼诗人。他也曾将《午亭文编》呈康熙御览,被康熙夸为"拟诸姚房李杜",所作各体诗"清雅醇厚,非积字累句之学所能窥者"。我倒觉得,其实这也恰是表明了人家康熙帝智商高、情商高的地方。高徒不是得有名师嘛,把自己的老师抬高了,不着痕迹的捎带脚就把自己的文采也忽悠高了去啦。
   但凡豪庭大墅,必有镇宅之宝。陈家也不例外。真有。不过,真不是可以把玩儿的奇石异玉,也不是传世的古董字画,更不是金银府库。那是什么?就是一部书,而已。
   当然,这不是一部普通的书,这是一部前无先例的书。
   我暗自思忖,托起陈廷敬历史地位的,绝不是他家族的显赫,也不是他官职的高企,而是,有这部书为之奠基,甚至引导陈氏一族登峰造极。陈廷敬与张玉书主持三十几位学者编辑的这部前无古人的汉字辞书——《康熙字典》,足以彪炳中华文明千秋史。以至于康熙亲赐匾额、亲题楹联,亲为赞美诗,直至陈逝世后,不仅派皇子“扶棺进村”,还亲作《大学士陈廷敬挽诗》,仍不忘怀念其"世传诗赋重,名在独遗荣。去岁伤元辅,连年痛大羹。朝恩葵忠励,国典玉衡平。儒雅空阶叹,长嗟光润生。”
   当你走进“点翰堂”,当你最近距离的看到那部手写版的《康熙字典》,看看这部收录了47035个汉字、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收录汉字最多的古代字典的《康熙字典》,再看看十几种语言、十几个国家翻译出版的《康熙字典》,那得是有多大的学问才能hold住啊!
   听着导游如数家珍的一番介绍,你就会恍然大悟,乖乖呀,难怪呀,都说是书香门第传家久,与陈氏家族世代累积、生生传承的书香和晋人家风作比,你会在倏忽之间,突然的、莫名的生出一种感觉,这个院落怎么一下子变得那么局促,那么狭窄,让人窒息,喘不过气来,这样的学问、这样的功德,这小小的院落根本装不下呀!啥样的牌坊、牌楼堪与之相比?
   说到为官,同样也很是令人肃然起敬。陈廷敬为官清正廉洁,不仅自身一直坚守廉洁,严格约束家人,而且多次上书批判当时贪污行贿成风的官场风气,并向康熙帝建议提倡节俭,反对奢靡,杜绝贪污。刚刚就任吏部尚书,就对家人下了死命令:凡有贪污行贿,想走后门之人求见,通通拦在门外,决不允许进门。到礼部尚书任上时,对部下点明,若有部署请求委托之事,务须断绝,而且,从我做起。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赞之曰:“独持清德道弥尊,半饱遗风在菜根。”
   虽然不敢说“做官当如陈廷敬”,但是,有个事儿总要搞搞清楚吧:做官,特别是做大官,靠什么?要么,武能安邦,要么,文能治国。且不论美国人给华盛顿立的碑,令东西方的人跑去瞻仰;也不说武则天,深知自己的功过后人定会根据各自的需要“任由评说”,于是,且由它去,既不自吹也不自贬,一块无字碑,洞穿了几千年的人心;更无需夸大秦皇统一文字、隋炀帝沟通大运河、康乾兴盛五百年。只因为,他们都是皇帝。天下之大,莫非王土,他们就该做这些,这是他们自家的事儿,他们不干谁干。
   俗话说,取人钱财与人消灾。做官儿,也是这个道理。过去,做官的,是做的皇帝老儿的官儿,是钦赐,是御封,吃的是皇家的俸禄,自然就要效忠朝廷。即便如此,皇家也懂得,要想江山永固,就得让人民安居乐业。于是,历史上不乏有胸怀、有德性、有良知的官员,他们深知“为官一任”,就得“造福一方”,那些开疆拓土、保家卫国的武将自不必说,为国分忧为民谋福的文官也多如繁星,李冰父子构造都江堰终于富庶成都平原,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理疏浚了黄河,李泌、白居易、苏东坡前仆后继治理西湖,造福万代,杭州百姓到现在还有在家中悬挂苏轼画像的习俗,陈廷敬主编的《康熙字典》,在汉文字史上、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直到如今也是无可撼动。
   说到底,文也好,武也罢,做官儿,就得给国家、给民族、给社会做事情,就得给百姓谋福祉、留念想。现如今,国家属于人民,政府是代表人民处理事务的机构,政府的运作靠的是税收支撑,官员的“俸禄”靠的是税收支撑。当然,要求每个官员都具有安邦之帅才或者治国之韬略,既不现实也不能够,因为聪明人太多也会乱。有动脑袋的,也得有动手动腿的。
   那多数的职员干啥?不用干啥,没那么复杂,老老实实做人民交办的差事,踏踏实实做纳税人的仆役。
   为啥?不为啥。政府是纳税人的政府,公务员吃的是纳税人的饭。干活不如东,累死也无功。就像现在都市商品楼里的物业,是业主们雇佣你们来替他们处理日常事务的,不是业主花钱买你来当老爷的,不为雇主做事,你吃啥喝啥?你对自己的雇主吆五喝六,你凭啥?
   仇富,是人性的弱点;恨人有气人无,是人性的劣根。更遑论面对那些贪官污吏搜刮民脂民膏留下的宅院。看着皇城相府里里外外的游客,言语之中,眼神之中,能够感受得到他们对诺大一座庄园的艳羡。但是,就是在这样的眼神与言语交汇中,却很少听到嫉妒,更少看到咬牙切齿的“恨”,为啥?
   皇城相府确实大,大在哪?大在功德。这功德,不是攻城略地,不是锻金造银;这功德,是对民族文化基因的护卫,是对中华文脉的传承,是对人类文明的光大。
   就在本文草就之时,惊闻巴黎圣母院的尖顶已经在烈火中坍塌!整个世界在惊呼:人类文明的历史正在燃烧……
  
  
  

共 390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杂文随笔,主题鲜明,内涵厚重,晋城的皇城村之游引出深刻的感悟,以“皇城相府何以成其大?”为题写下这篇奇文。作者在文中夹叙夹议,描写了旅途的见闻,触景生情有着许多感悟,继而谈古论今,从相府之大谈到为官之道。文末点明了主题,皇城相府确实大,大在哪?大在功德。这功德,不是攻城略地,不是锻金造银;这功德,是对民族文化基因的护卫,是对中华文脉的传承,是对人类文明的光大。文章结尾感叹近日发生的巴黎圣母院在火灾中烧塌,与文中涉及的人类文明历史的保护很切题。优美厚重的文章,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19-04-17 20:35:37
  优美厚重的杂文随笔,晋城的皇城村之游引出深刻的感悟,皇城相府何以成其大?作者在文中夹叙夹议,谈古论今,从相府之大谈到为官之道。皇城相府确实大,大在哪?大在功德。感谢赐稿支持,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2 楼        文友:散木        2019-04-17 20:36:09
  O(∩_∩)O谢谢老师,您辛苦
散淡得以平静,无用方得始终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