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杜鹃花开(散文)

精品 【流年】杜鹃花开(散文)


作者:梅子青 秀才,2454.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604发表时间:2019-04-17 23:30:26

【流年】杜鹃花开(散文)
   阳春三月,正是映山红开遍的季节,前往安徽岳西县接受传统教育。岳西县地处大别山腹地,一诞生就带有红色基因。战争年代岳西有近4万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占当时全县人口的四分之一。“大别山映山红生态文化大观园”怒放的杜鹃,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它以凌厉的方式直击我甘愿麻木的神经,复活了记忆,诱发了我关于生死的话题。
   大观园,位于安徽省岳西县莲云乡境内,距六潜高速出口仅2公里,离县城4公里,是一个以“映山红”花卉为主题的特色园区。
   在我的家乡,杜鹃花并不鲜见,但如此集中连片,实属难得。往常一小丛、一小丛也多是红色,这里却有大红、粉红、紫色、黄色、白色,五彩缤纷,又造型各异,令人目不暇接。
   摇曳多姿的杜鹃,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与此相关的往事流溢而出,原本潜伏于心的陈年旧事,一经触发竟然桩桩件件都鲜活如初。
   与杜鹃相关的记忆,最初源于现代京剧《杜鹃山》,柯湘曾经是我心目中最了不起的女性。她从井冈山到湘赣边界的杜鹃山领导武装斗争,作为党代表改组雷刚领导的自卫军,足智多谋、英勇善战,救出雷刚母子,清除了叛徒,壮大了革命武装。故事发生地正值杜鹃花开,满山遍野映山红。以此借喻革命已成燎原之势,蓬蓬勃勃。
   样板戏诞生于1966年,伴着我一路成长。由于样板戏都拍成了电影,所以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当初有“八大样板戏”,分别是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杜鹃山》,还有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后来又有“十七大样板戏”之说。或许是到了文革后期,或许是因为样板戏太多分散了注意力,后9部接触较少,戏名也不甚了了。
   我从小随舅舅生活,在乡镇完成了按理应该是九年,但实际只七年半的义务教育。那个年代,读书大多是不必刻苦的。除了想方设法找些乡村野趣外,看电影成了最吸引我的文化生活。
   记忆中,看电影是一件隆重的事。在我少不更事的年月,十里八乡都有我追逐电影的足迹。
   七十年代初期,在汪二公社放电影的是位赖姓小伙,因早年舅舅下放的张家湾,是他的出生地,后来他又是舅舅的学生,关系自然不一般。只要是新片子,他一般都会提前告知。提前得到消息,是很可以炫耀一番的,那种自得妙不可言,至今记忆犹新。它可以让我在小伙伴中具有优越感,可以在小伙伴急切羡慕的心境中提高地位。有时我会卖关子,为的是让他们前呼后拥我好一阵子。
   幼年的秘密太多是廉价的,尤其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个水果糖、一块蛋黄酥、一支冰棍都有可能撬开我的嘴,坚持总在物质诱惑下摇摆不定。如今想来,其实分享的喜悦更激动人心。我的秘密公开后,我和小伙伴们通常都会叽叽喳喳议论一番,并相约躲过正午毒辣的阳光搬上凳子,早早地去晒谷场占据最佳位子。
   最好的位置紧靠放映机,不近不远又处在正中,还可以跟放映员赖叔叔拉呱几句,让同伴刮目相看。有时电影深入基层,到公社所在地以外的大队放映,我则早早吃过晚饭呼朋唤友,走上几里,甚至十几里去“追剧”。大队的放映场更加狭小,我们又从外地赶来,想有好位子是不现实的。我们在人缝中挤来挤去,有时会招致大人的呵斥和年龄相仿的小朋友的谩骂,争吵几句也是常有的事。如果实在找不到恰当的位置,我们会爬上晒场围墙、放映场周边山头,居高临下。如果场面足够开阔,我们也会选择银幕反面席地而坐。虽然银幕形象看来有些别扭,对电影中的人吃饭做事都用左手,很不习惯,但我们觉得新奇,依样比划着,开怀大笑。
   “八大样板戏”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被我接受的,并因辗转多地多遍观看而烂熟于心。
   除了样板戏外,那个时期的电影我大多耳熟能详。《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永不消逝的电波》如数家珍,尤其吸引我的,是少年主角的《红孩子》《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等。
   少年英雄潘冬子,聪明机智,协助宋爷爷、吴叔叔出奇制胜,经过战斗的洗礼,最终成长为光荣的红军战士。他的经历曾令许多孩子倾羡不已,是我们那代人,少年时期的英雄梦。
   《闪闪的红星》开始播映,我还处于懵懂不知愁滋味的少年时光,正是崇尚英雄的年龄,潘冬子的出现契合了我的愿望。看完电影,我特别渴望有一支属于自己的红缨枪,舅舅经不起我的软磨硬泡,不得不亲自动手。为制作枪头,舅舅找来一块大小适合的木头,用毛笔在木头上划出棱形,再依线条用柴刀砍斫、刮削,每一刀都一丝不苟。我守在旁边,眼光随柴刀起落,心情也随之起落。终于木枪头有了它应有的模样,舅舅为使其精致美观,又怕粗糙的木头弄伤我的手,于是就找来砂纸,一点一点细细打磨。记得当时制作红樱枪穗,颇费了一番周折,给好不容易找到麻线染色,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不得已舅舅把改作业用的红墨水当作染料,红墨水易上色也易褪色,为避免枪头、枪杆染花,染色后的麻线要一根一根晾干,然后取出其中的一两根,将剩余的捆在上面固定形成大小合适、疏密有度的一圈,卡进枪头与枪杆接口的凹糟里,才算是大功告成。舅舅做的红缨枪,周正、光滑,在我眼里与潘冬子那把相比,毫不逊色。我爱不释手,耀武扬威了好一阵子。年岁日长,那把红缨枪最终不知流落何处,只记得我对它爱护了好长一阵子,为避免打湿绝不在下雨天使用,也绝不转借他人使用。
   有了红缨枪,伙伴间的游戏大多模仿《闪闪的红星》进行,有潘冬子,有春伢子,当然也有胡汉三。有一回我饰演冬子母亲,语重心长地说:当春天来临,映山红开遍山坡的时候,爸爸就回来了。我们把片头曲《红星照我去战斗》、主题曲《映山红》唱得走腔走调,但歌词烂熟于心,我们和冬子一样总是热切期盼春天的来临。
   至于《闪闪的红星》到底看了多少遍,我已记不太真切了。正当我被映山红开遍山坡的画面,搅扰得日思夜想时,有一天,舅舅给我带回一大把鲜艳欲滴的红杜鹃。当时,我扑进他的怀里,用手环绕着他的脖颈,狠狠地在他脸上亲了几口,他顿时满意的一只手将我抱起,另一只手将花举至我胸前,我红扑扑的脸在杜鹃的映衬下更加娇艳粉嫩。
   经过舅舅推波助澜,杜鹃花就那样在我心里扎根,并葳蕤成长。
   1977年,毛岸青、邵华在毛主席逝世一周年之际,发表了《我们爱韶山红杜鹃》,并随后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因为有之前关于杜鹃花的记忆铺垫,我格外衷情这篇以杜鹃花寄托哀思的散文。以一个十多岁少年的情怀感知,红杜鹃被作者比作星星之火、朝霞、烈士的鲜血的深情厚爱。
   《我们爱韶山红杜鹃》,写出了亲人永别的缠绵深情,写出了执着追求的坚定信念,写出了继承先辈遗志和未竟事业的不屈精神。实际上杜鹃花是一个载体,作为一种象征被賦予了特殊的意义。我也因此获得了全新认识。
   接下来备战高考的日子,我消减了闲情逸致,被迫专注于书本好好学习。在铅山一中补习的日子里,我住在学校分给舅舅的那间房子里。那间房子原本是间办公室,年久失修,破旧的地板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总传来老鼠上窜下跳的脚步声。整栋办公楼依山而建,即便是晴天,也阴森森的,有些怕人。每到春天,向后山眺望,偶尔看到一两簇盛开的杜鹃,一下子压抑的内心顿时敞亮起来,仿佛前程也随之明朗起来。
   有一年,陪同我同学两姐妹去祭奠她故去十年的母亲。冒雨抬着自制的花圈,走了十多里田间小道和山间小路。那天特别冷,凄风苦雨又打湿了衣服和鞋子。走到墓前,妹妹拿出早就拟好的祭文,刚开腔就念不下去了,哽咽着一字一句,终于泣不成声,突然,扑咚一声,她跪了下去,趴在泥地里大哭起来。当时,我站在旁边强压感情,在她悲伤的哭声里也禁不住落泪来。
   那是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生与死的距离,无从丈量,因为分属两个不同的世界,根本就无路可通。
   渐渐地雨停了,原本焉不拉叽的映山红一下子直挺挺地站起来,经过雨水的清洗愈加娇艳。我惊叹它的顽强,惊悚它的血色意味,与之前对它的感觉大相径庭。
   舅舅是在一个4月的血色黄昏遭遇车祸,突然故去的,到2019年4月已经30周年了。30年过去,对舅舅的死,我并未完全释然,也还有一些恩怨没有放下。许多年我一直希望屏蔽与舅舅死亡相关的信息,不敢探究一个鲜活的生命是怎样在瞬间消亡的,以致于我记不清4月22日,还是23日是他的祭日。又因为清明,每年4月,在我匆忙的日子里处处充满哀伤,共同生活的美好总会在潜意识里复活,游走于心间梦中,欲罢不能!
   舅舅是位中学语文老师,曾在穷困潦倒的日子,把自己简陋的居室戏称为“三味书屋”。至今我还记得他阅读典藉时摇头晃脑的样子,还记得他重吸慢吐轻烟氤氲若有所思的样子,还记得他突有所悟奋笔疾书的样子……如果他活着,一定可以在相对宽裕的日子里享受生活,可以和我交流读书心得、切磋书法技艺,可以在含饴弄孙的幸福中成为诙谐幽默、通达乐观的飘飘长者,一个精瘦、白发、长髯、长衫,仙风道骨的飘飘长者!
   舅舅的坟地在一处山边田头,紧偎他外婆的坟墓,那是舅舅孩提时最疼爱他的长辈。不曾想一语成谶,舅舅的一句戏语圈定了他的最终归宿。
   舅舅的坟头也有一棵杜鹃,他安葬的时候开得正灿烂,每年的清明都有它迎风摇曳的身影,今年突然不见了。我想,杜鹃花也有灵性,或许它知道经年累月砥砺成长,我不再喜欢热闹和招摇,它则以隐匿的方式提醒我放下,宽谅别人,也解放自己!
   冥冥之中,杜鹃花给我启示,见与不见,它都在那里,静静地抽枝吐蕾、开放凋零……即便短暂,亦是一次生命轮回!

共 378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次行走,一次平常的传统教育,由于时间是在阳春三月,正是映山红开遍的季节,由于岳西县地处大别山腹地,一诞生就带有红色基因。战争年代岳西有近4万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占当时全县人口的四分之一。由于是一个以“映山红”花卉为主题的特色园区。正是这些原因,打开了作者记忆的闸门,与此相关的往事流溢而出,原本潜伏于心的陈年旧事,一经触发竟然桩桩件件都鲜活如初。和作者差不多年纪的人,有好多人有着和作者相同的经历。看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杜鹃山》,还有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等,那时看电影是一件隆重的事,由于电影不多,大多记忆犹新,那个时期的电影我大多耳熟能详。那时电影主要是革命战争片《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永不消逝的电波》如数家珍,尤其吸引我的,是少年主角的《红孩子》《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等。革命记忆就此铭记。而作者的更是受中学老师舅舅的影响,且深远。实际上杜鹃花是一个载体,作为一种象征被賦予了特殊的意义。佳作!倾情推荐阅读!感谢作者赐稿流年!【编辑:妖怪山】【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90424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妖怪山        2019-04-17 23:31:23
  欢迎作者继续赐稿流年,问好作者。
2 楼        文友:梅子青        2019-04-18 21:01:29
  谢谢妖怪山老师!前番新安江聚会,未能参加,遗憾!听玫瑰姐、燕子姐对您赞不绝口,很想近前学习!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3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19-04-29 14:14:11
  所忆起的往事,意味深长。
   写得很巧,子青很棒。
回复3 楼        文友:梅子青        2019-04-30 22:34:47
  山地老师时时鼓励,牢记在心!
回复3 楼        文友:梅子青        2019-07-09 11:26:20
  山地哥鼓励,一直是我前进的动力!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