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余生愿做一竿墨竹,一枝老叶(散文·家园)
今日与姐妹相约,雨中游“沧浪亭”。
沧浪亭,我来过很多次。可雨中游园,我还是第一次。我喜欢沧浪亭的小巧,更喜欢沧浪亭的“竹亭”。
“竹亭”又叫“翠玲珑”,因苏子美诗“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之意而名。今日雨中的“竹亭”,另有一番诗意,雨点潇潇洒洒飘落在竹叶间,一种“翠玉”之感油然而生。当微风轻轻拂过,万竿摇空,使人不得不想起竹子的秉性来,清丽俊逸,翩翩君子。正是春天的大好时光,新竹以惊人的速度成长,而老枝就不再是主角,以深绿色的叶片衬托着嫩枝新叶。
有三三两两“美院”的同学,端坐在长廊边或素描或泼墨,粉墙映竹影,白中露滴翠。细细端详,真有郑板桥老先生的墨韵。新枝老叶,以浓淡笔墨来区分,重彩轻墨,层次分明,越看越有韵味。有一位同学坐在“斑竹”前,将“斑竹”的斑点一笔一画栩栩如生地画出来,真是传神,看样子这水平并非是一二年,而是有着多年的功底。我微微地笑了笑,轻轻地点了点头,站立片刻,不敢打扰,便悄悄离去。
我喜欢竹,喜欢竹洒脱的身姿,喜欢竹挺拔的气魄,喜欢竹节外无旁枝的品德。我会常常去看竹,有时也会带回几片青青的竹叶,清洗后放入杯中,看竹叶在杯中的青翠,品竹叶的清香。喜欢欣赏竹,有时独自去园林,一站便是几十分钟,看竹竿的挺拔,看竹叶的青郁,体会竹的洒脱和清雅。也暗暗地下过决心,立志做一个如竹一样的淡泊、清高、正直之人。
读书时,知道扬州有个“个园”,回城后,一直没有机会去走一走看一看。上个月,女儿开车陪我特意去了扬州,了却我的心愿。
进入“个园”,看到一片片竹林,让我好一阵激动。我见到了只是在电视中看到过的“潇湘竹”,导游告诉我们“潇湘竹”与“娥皇、女英”有关,娥皇和女英本是姐妹,共侍一帝(舜),在一次南巡狩猎,舜崩于江南苍梧,娥皇、女英十分悲痛,泪水浸染了大片竹林,渐渐成了斑竹,后人称此“斑竹”为“潇湘竹”……我伸出手来细细地抚摸着这个有着传奇色彩的竹子,一阵亲肤的细滑之感,由手心传递。竹子很直,深绿色的竿上有紫褐色斑点,那斑点真的很像泪滴。竹子很美,传说却凄惨动人。不知怎么一下子想到了《红楼梦》林黛玉的“潇湘馆”,竹影幽幽,风过处更加增添了一种悲伤的声响。曹雪芹在《红楼梦》二十六回中写道:“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正是衬托出林黛玉的悲情一生。林黛玉的孤标傲世的性格,正好符合探春为她起的“潇湘妃子”诗社名号。她多情善愁之泪若是洒到竹子上,会不会让竹子成为另一种“斑竹”?我正胡思乱想之时,被女儿一把拉着跟上队伍……
“个园”的名字,一说与主人“至筠”有关,“筠”字亦皆指竹。另一说“个”字与竹子的形状有关。我更希望是第二种。我曾经读过苏东坡先生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其实“个园”与苏东坡先生有密切的关系,他曾为扬州太守,在“个园”里有他的传奇与典故。苏东坡先生的爱竹之“痴”在同时代的文人雅士里,是人尽皆知的。而我更喜欢另一个爱竹之“痴”人,那便是郑板桥先生。“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先生的故事在小时候就听父亲讲过一些,然后是自己也看了一些有关他的故事或介绍。“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郑板桥老先生的四十年的坚持,是何等样的热情与恒心呀。一生爱竹,竟然达到“痴”的程度。枯竹新枝,丛竹单枝,均可入画。“后园竹十万,皆吾师也”,悉心好学,成为画竹怪人。他为官为文并不怪,独独是对竹子的迷恋程度已达到“痴”的终极版。“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空。”为官清廉,百姓爱戴,“难得糊涂”却是“潇洒人生”,这种性情似竹子的高风亮节,“自净自清,自善自美”。
后来因为我工作的关系,常常能见到郑板桥的《墨竹图》等画册,他对竹子的“痴”,在画中充分体现,竹子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细看《墨竹图》,以墨竹与书法相结合,融为一体,别具韵味。以书法入笔,将竹子的神韵入画,正如他所言:“吾之竹清俗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一枝一叶,新枝老叶,高低错落,浓淡疏密,虚实瘦孤,无不表现得酣畅淋漓。细细端详,画页上“未画以前,胸中无一竹,既画以后,胸中不留一竹。”等文字也体现了他的“成竹在胸”。这正是“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他的墨竹,不是一笔一笔画出来的,是“飞”上去的,是胸中的“十万竿”齐“飞”而成,竿竿有了灵魂,枝枝有了生机。曾经有个传说故事:郑板桥先生在友人家做客,席间来到墙壁前作画,借着酒劲,随便画了几道,然后将半盆墨泼上墙壁。当天晚上,雷鸣电闪,大雨倾盆。次日,墙壁前发现死了上百只麻雀。后来经一老者指点才得知,此墙壁上的画,在闪电的照耀下成了一片竹林,麻雀信以为真才会撞上墙壁而亡。这个故事成了神话,郑板桥先生也成了人们口中的仙人和怪人……
对板桥先生《墨竹图》的热爱,使我渐渐地对竹子的感情越来越深,有意无意间,也会细细地观察竹子。也曾看到过竹子开“花”,这些“竹花”,并不漂亮,细长形,颜色各有不同。其实我们是很少能看到“开花”竹子的,心中难免会感动幸运。可是有一次看到过工作人员将“开花”的竹子砍掉,问其原因,说是竹子开花意味着即将来临的死亡,并且会殃及竹林。原来,竹子开花并非好事,不由得伤感起来。原想植物的“开花”是它美丽的呈现,哪曾想竹子的“开花”竟是它死亡的开始。那人见我伤感起来,又告诉我:大部分竹子一生只开一次花,从40年到80年不等……
原来竹子的生命里也能有这么多年的美丽,竹子尽情地向人们展示着。其实竹子的成长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泥土里长成竹鞭,那竹鞭节上有芽,然后破土而出成为竹笋。新竹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老枝干为它遮风挡雨,正如郑板桥先生所著的《新竹》诗:“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风池。”(龙孙:竹笋的别称)先生所言极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新生力量需要得到老一辈的扶持加关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年青人的工作热情和知识积累,明显超越老年人。若是可以自比竹,我愿是那枝“老枝干”,愿为“新竹”遮风挡雨,让新竹更加生机勃勃,茁壮成长……
不知不觉中跟随着导游已出了“个园”,回头再看一眼,那些竹影已经映在我心中。对竹子的热爱又加深了一层。
我爱竹,爱她生机勃勃、朴实无华;我欣赏竹,欣赏她纤细柔美、青葱秀逸;我崇拜竹,崇拜她坚韧不拔、不屈不挠;我赞美竹,赞美她高风亮节、君子风度。
我愿做一竿墨竹,一枝老叶,在余生里为如“新竹”般的年青人遮风挡雨……
谢谢老鼠兄弟,问候晚上好。
珊瑚有感而发,几篇小文,真拿不出手,不值得您学习的。
感谢老师对珊瑚小文感兴趣,祝老师创作愉快。问好。
问候老师下午好,遥祝春祺。
问候妹妹下午好,祝春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