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那年丁香】又是一年芳草绿(散文)
又是一年芳草绿,人间大美四月天。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国色天香,代表雍容华贵、繁荣昌盛,象征着吉祥如意、和平幸福。四月的菏泽,是一片花的海洋,是所有爱花之人的一场视觉盛宴。尤其对牡丹花情有独钟的人来说,更是一年一度期待已久的一场赴约……
一
夜,很静。我辗转不休,彻底失眠了。卧室里的石英钟像贴在墙壁上的壁虎,不知疲倦的“嗒、嗒、嗒”声,如同我此刻“怦怦”的心跳。
有人说,地狱有三个入口,是贪婪、愤怒和愚痴。人类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演员,常为一己私利或好恶就轻易地毁灭了自己原本的生活,看似光鲜无比,却常常扮演着不良的角色。“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到底什么时候,做儿女的才会明白这个道理。也许有一天,我们父母老了,老得不能动了,你才想起尽孝,你还能陪他们多少年?及时行孝比什么都重要,因为孝等不得,耽搁不得,孝不重来。人生就如一张弓,拉得太满人会疲惫,拉得不满人会掉队。把人生当旅程,你会满眼是风景;把人生当战场,永远是争斗。人生就是这样,选择什么你就会遇到什么,没有对错之分,只要还有明天,今天永远都是起点。
经年离家,久居闹市,为了生计,整日漂泊在所谓繁华的城市,被林立的大楼碰撞得支离破碎的心灵孤单彷徨倦怠时,我都会面朝家的地方,闭目一行泪,思故乡、念爹娘。父母是人间最苦两个人,给了我们生命,抚养我们长大的人,为我们操劳一辈子,付出一生所有!
父母心地善良,一生面朝黄土背朝天,土坷垃地里刨食没攒下几个钱,却勒紧腰带、节衣缩食满足儿女们所需,踮起脚尖努力给儿女们最好的生活和教育,从没让儿女们委屈过。爹高小学历,在偏僻的农村算是个文化人;娘自小家里穷困,兄弟姐妹多,没进过学堂的大门。没多大本事的爹娘,言传身教中教会了儿女们如何知恩图报、做人担当。
如今,父母年岁大了,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父亲有些眼花耳背了,身体还算健朗,依旧不辍劳作,在居住的老家打理着家里的两亩田地;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健康状况一直是我最放不下的牵挂。这些年,我一直劝慰父母亲离开老家,搬来和我一起居住。可是父母说啥不同意,说是离开家就没了根。拗不过老人,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常回家看看,用最深情的陪伴来回报父母无私的爱。
春天里,抽点时间空闲,陪父母到处走走,是我最大的心愿。粗略数来,这些年也陪伴父母登过泰山、水泊梁山、巨野金山等,游览过北京、云南等不少知名的景点……
居住的菏泽,古称曹州,是闻名遐迩的“牡丹之乡”。栖身之地在这个花城的最西边,最美的曹州牡丹园坐落在城市的东北角,中间相距大约有十公里远。
菏泽牡丹已有千年栽培历史,自隋唐开始就有乡间的赏花活动。一九九二年,经国务院批准,菏泽试办了国际牡丹花会,同时举办牡丹定货会、洽谈经贸合作,取得初步成功。自此,菏泽每年定期举办“牡丹花会”。如今,已改名为“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二零零零年,菏泽被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中国牡丹之乡”;二零零六年被评为“中国牡丹城”;二零一二年三月十六日,被中国花卉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牡丹之都”,完成了由美丽“花乡”、“花城”向魅力“花都”的华丽蝶变。
菏泽牡丹为花中之王,有国色天香之美称。唐代诗人舒元舆的《牡丹赋》,描绘了牡丹的千姿百态和栽培历史及花季繁荣;宋代欧阳修所撰《洛阳牡丹记》,列举了多种牡丹的来历和形态特征,并记述了牡丹由药用本草扩展为花卉观赏的历史;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了传奇剧本《牡丹亭》;清朝刘鹗的《老残游记》中“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故事,让人产生许多遐想;唐代刘禹锡的“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写出了牡丹的高雅典丽……
菏泽牡丹一种就是几万亩,就像大田里种棉花甚为壮观,谷雨时节,是观赏牡丹的绝佳时节。菏泽牡丹有1230多个品种,分十大花系、九大花色,各个色系又有深、淡、浓之分。国家举办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世界级园艺博览会即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A1类)上,菏泽牡丹枝压群雄,一举夺魁,共获得了119枚牡丹奖项中的81枚。其中,3枚大奖,菏泽牡丹夺得2枚;12枚金奖,菏泽牡丹摘取10枚;36枚银奖,菏泽牡丹拿来26枚;60枚铜奖,菏泽牡丹获43枚。中外专家另刮目相看,评委一致评价:“菏泽牡丹不愧为国色天香。”今年四月二十九日至十月七日,中国将在北京延庆举办相同级别的博览会,我们拭目以待,菏泽牡丹一定会再展芳华,荣获更多佳绩。
二
“端人家碗,服人家管”,因为从事的工作比较繁忙,实在抽不出太长时间。每年的春天里,我只能利用周末休息或假期时间,陪伴父母四处走走转转,在父母领略无限春光,笑出声来的幸福里,心中对父母的愧疚之情才多多少少宽慰几分。
昨天下午,天气尚好。挥手说着“再见”,我送走不远千里慕名前来赏花的几位同学。说实话,虽然身居花城,我已经三年没来牡丹园赏花了。如今,升级改造后的牡丹园,焕然一新,发生了巨变,变得让我几乎不敢相信了自己的眼睛。
明天是周末,陪父母前赏花看牡丹吧。动了心思,我迫不及待拨通老家妹妹的电话:“明天有空吗?”妹妹电话里问:“有空,啥事?”我说:“春暖花开的季节,明天又是周末,带父母来赏花看牡丹吧。”妹妹说:“行,明一早就开车带父母去赏花。”
天刚擦黑的时候,天空飘起零星细雨。心里“咯噔”一下,我心想这下坏了,如果这小雨大了,明天父母亲还能来看牡丹吗?我突然有点躁动不安,心神不定地来回踱着细碎的步子。我想,是不是给妹妹打个电话,问问老家的天气情况,再做打算。可刚拿起手机又放下了,因为我心里希望这只是一场春雨润牡丹,说不定明早起来就是个阳光明媚的好天气哩,如果仓促打了这个电话,唯恐坏了父母亲前来赏花的好心情。
草草吃了晚饭,我拉开阳台的窗帘,能清晰看见路灯下积水的地方,雨滴落处溅起的水花儿,扑朔迷离,不知藏了多少秘密。我想,如果这样的天气持续,明天只能雨中赏花了。父母年岁大了,身子骨大不如从前,这雨中赏花能行么?
春雨夜无眠,我睡得很晚。一大早,我被一阵电话铃声叫醒。睡意全无,我起身抓起床头边的手机。时间七点零一分,电话是妹妹打来的。透着惊喜,妹妹兴奋地说:“哥,今个天气真好,蓝天白云,空气清新,是个适合出行赏花的好日子。咱爹娘说了,新时代,咱农村,不愁吃,不愁喝,就愁没地偷着乐。好好,明天啥事不干,就去你那赏牡丹。我们已经在路上了,大约一个半小时,一准能到达。对了,为赶时间,我们都没吃早饭哩。到了,请我们一起吃饭吧。哈哈……”
“是啊,雨过晴天,最宜赏牡丹。真好!”挂了电话,我匆忙洗漱一番,“蹬、蹬”下楼。抑制不住内心喜悦,一路哼着小曲,我早早来到小区门口,等待父母亲光临大驾……
一小时后,我接到了父母亲。妹妹因家中有事,又返回了老家。
小区门口的羊肉汤馆,食客比往日翻了倍。找好座位,我要了三碗红汤的羊肉汤和羊肉馅的水煎包。母亲浅浅笑着,有点夸张地说:“嗯,好吃,好喝!”父亲说:“好吃你就多吃点呗。”
劝让中,父亲吃下最后一个水煎包,说:“看看,我这胃口,赶上你俩的饭量了。”母亲说:“你这样算账就不对了,俺俩一人两个包子一碗汤,你吃了四个包子一碗汤,非要说赶上俺俩的饭量,那你还得再喝一碗汤才对头,是不?”我笑,问父亲:“要不,再喝一碗?”父亲连连摆手:“千万别,想撑死我啊!”
嘿嘿,呵呵……
母亲笑,父亲也笑。我也憋不住,“哈哈”笑出声。
走出羊肉汤馆,我牵着母亲的手,看她走路的样子,我想一路颠簸劳累,父母亲一定累了。我小声说:“时间还早,咱回家稍稍休息一会,再去看牡丹吧!”
母亲点头:“行,听儿子的。”
回家路过小区内的超市门口,母亲停下步子,非要进去买些东西。
我问母亲:“买啥?”
母亲笑笑:“总不能空手进家门吧。”
见劝不住母亲,我都有点急了。我扯紧她,提高了嗓门:“哎,娘,您咋恁多的事?你孙子大了,学校有活动,这个周末不回家。您儿媳去济南培训学习一个周,去三天了。”
“娘一年没来过你家了,说啥不能空手着手。娘给你买点喜欢吃的,不行吗?”
见母亲执意不肯退步,父亲上前扯起母亲的袖子,说:“嗨,儿子不让买,就别买了,你还当串门走亲戚了!”
看来,还是父亲的话起了作用。母亲笑笑,算是服了软。她说:“嗯,不是外人,自己儿子的家,不买就不买呗。哈哈……”
三
乘车来到牡丹园,我牵着母亲的手走在前,父亲寸步不离跟在后面。母亲说:“看看,这人山人海的,比赶庙会还热闹哩。”
此刻的牡丹园大门外,往来车辆鳞次栉比,游客摩肩接踵,排起长队移步入园。
走进园中,美不胜收,春色无边,游客无边。抬眼望去,满目雍容华贵的牡丹,丰姿绰约,千姿百态,妩媚娇艳,一朵朵如盛开在天堂里的牡丹花伞,令人赏心悦目,仿佛踏入了仙境,美得让人惊叹!
细细观赏,各色牡丹竞相开放,繁花似锦、五彩缤纷,姹紫嫣红、流香溢彩,花香扑鼻、沁人心脾。沿途游人如织,何止几万,一个个绽放的笑脸,如牡丹盛开的花瓣儿,漾满笑意,带着惊叹。赏花路上,你看看吧,男女老少,时而驻足留恋花间,摆出最美的姿势,与牡丹拍照留念;“快来呀,这边的绿牡丹独好!”时而大呼小叫声中,随人流向花园深处涌动,徜徉其中,尽情游览,如痴如醉,流连忘返。这里是人间天堂,一片花的海洋,一片人的世界。“菏泽牡丹胜洛阳!”游客无不慨叹。
陪父母赏花行走间,一个六七岁大小顽皮的孩子,只顾窜跳着看花,脱离了大人的视线,不小心摔倒了。我紧走几步,扶起孩子,又费了些周折帮孩子找到了他的父母。
赏花途中累了,我和父母亲坐下来休息时,主动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一位寻座歇脚的老人,并诚恳递上一瓶矿泉水。父亲说:“做人就应该这个样,有能力要帮助他人,无能力要独善其身。”我频频点头,笑言相答父亲的话:“表扬认可添力量,批评教育指方向,是不?”
父亲笑了,母亲也笑。她冲父亲说:“打小教育的好呗。那一年,吃饭的点,家门口来了两个外地讨饭的,你爹见人家可怜,硬是把我刚煮好的半锅面条,全端给了那两个要饭的,害得咱全家啃凉馍。”
父亲说:“那天,我还瞒着你们,偷偷给了那要饭的五块钱嘞,那可是我半个月的烟钱。”
母亲一愣神:“嗨,我说那段时间你咋到处捡烟头,回到家把烟丝剥出来,用纸卷烟吸,咋恁没出息!嘿嘿……”
“唉!”叹口气,父亲拍拍衣兜,底气十足地说:“那时候家家都不富裕,搁现在,给他们三百、五百的,也不吝惜哩。”
母亲说:“现在咱农村都富了,好几年都不见讨饭的啦。”
“哈哈……”我笑出声来,说:“现在农村是没乞丐了,可城市里的乞丐多了。在吃饭的大排档、地摊上,我几次遇到过乞讨者,他(她)们不要吃的,只要钱,还要求微信支付嘞!”
“呀,有这事?”父亲问。
“唉,又不是大灾年,有口吃的还不行嘛。伸手要钱,丢人不?”娘叹口气,不理解。
“就是啊!这样的人不值得可怜。”搭话的是坐在母亲身旁,一位和母亲年龄差不多的老人。
同龄人有呱啦,一点都不假。搭上话,两位老人你一言,我一语,越说越近乎,越聊越有呱。
母亲问:“你和老伴看牡丹,孩子没来啊。”
那位老人说:“孩子来了,把俺老两口送到门口就回了,说是同学聚会不能不参加,转身走了。”
“那您儿媳妇没在家?”
“嗨,在家。说是外地的朋友来看牡丹,轻易不来必须陪,哪里有空陪俺俩。”
老人看看我,小声问母亲:“这是您儿吧。”
母亲点点头,说:“嗯,儿子昨天打电话,女儿送俺过来的,一早陪俺吃了早饭,一路牵着俺的手来看牡丹了。要说啊,您那儿忙不能陪,您那儿媳陪朋友也是看牡丹,咋就不能带上您老伴俩,真是……”
“这?唉……”看看老伴,老人不再吱声。
见老人眼泪汪汪,岔开话题,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大娘,一家一情况,万家万模样。俺娘不了解您家啥状况,刚才说出口的话,不一定得体哩。我还说俺爹娘是个骗子哩,你信不?”
老人抬头,眼神里透着惊奇。“呀,你爹娘拉巴你恁大,没有功劳有苦劳,容易不?咋不知道感恩呢?”
我看着父母疑惑的眼神,笑声说:“俺爹娘就是个骗子。”
老人指责说:“看你这孩子,说的啥话?你爹娘骗你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