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狼山印象(散文·家园)
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狼山无仙,却有高僧”。这是南通当地人对狼山发自内心的一种敬仰。
海拔仅106.9米的南通狼山,因是大势至菩萨的唯一道场而名扬海内外,亦是中国宋代大书法家赞米芾挥毫赞誉的“第一山”。
远观山形,狼的形状栩栩如生,遂得狼山之名。
我从狼山南门进入。金秋的阳光伫立在整个山脉。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由西向东,北岸紧附一座娇小的山峦,如同狼山的子裔。
蝉鸣袭击青藤紫花,又从黑瓦黄墙的古寺穿插而去。
寺院走廊回环,飞石流泉,随处可见寺院必种的“五树六花”。文殊兰、黄姜花……正是盛期的鸡蛋花却开得清心寡欲,老树古刹与日光云影倒映水中。
风动影动。
一对白鸟翩舞,落在不远处的石桥墩上,嘶叫几声,旋即冲天而起,各奔东西。
真是恨别鸟惊心啊!鸟的身体里住着天空。万物有情,经历离别,怎不惊心,或许,再也见不到了,就此别了。
这一刻,所有情绪别无居处。
孑立于南山坡,石径曲折,亭、塔、楼、阁交相辉映。寺、院、碑、坊点缀其间。
慢步在又称释迦殿的法乳堂,堂内陈列着中国自东汉到近代的十八位著名高僧的瓷砖壁画。他们或坐或立、或悲或喜,静动各宜,形神兼备。
西侧向前,幻云塔、金刚殿、大佛殿、大悲殿及僧寮等,掩映在草木叠翠之中。
褐色的重门向游人敞开,衍生出历史的灿烂与深重。这座享有中国佛教“八小名山”之誉的狼山,蕴涵着多少数不尽的声色。
轻轻地触摸门环上的铜锁,时光深邃且遥远。旧檐灰瓦下的牡丹,循着时令开落,不与人言。
或许,这里的佛音经梵、渡尽了它的绰约华贵,守着温山软水,几多风光,都只是路过。
二
狼山面积仅18公顷,水天一色,南畅北幽。马鞍山、黄泥山、剑山、军山四山如众星拱月在狼山周围。
五山拔地而起,雄峙江边,山姿秀丽,像五颗绿色的翡翠镶嵌在扬子江畔。但唯有狼山,有着别样的格局。
我与它不是一见如故,更像久别重逢。
几千年前,这里还是茫茫大海,奔流不息的长江,从上游带来大量泥沙沉积下来,在南通南郊形成沙州。洲上阳光充足,风调雨顺,大片生长着一种豆植物,故称壶豆洲。
豆州上逐渐有了“流人”,(流放过来和四方的散人)并以煮盐为业。他们在江海之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南通方言,直至今天外地人都很难听懂。
想起在山下听到当地人的方言,爽快如放鞭炮般噼里啪啦,不禁莞尔。
这仅在狼山十几平方公里流传的方言,犹如这明朗挺秀的狼山,算不得开阔,却是一道庄重的风景。
一径向北,古木森森,高榕、贝叶棕、槐树、银杏树……这些植物因独特的形态被赋予了深厚的佛教内涵。
虬枝擎天的银杏树,因别名长寿树的缘故吧,枝上绑满祈福的红丝带,足见狼山圣地香火之盛。
立于几人合抱的古树下,猜想它来自哪个朝代,雨落黄昏,人寂鸟归,余钟磬音里,它一定有过不落痕迹的花开繁盛和万木萧萧西风渐紧的天摇地动。
洇洇流水抱着半湖莲,像守着老时光,每一枝莲又有属于自己的声音。
仿佛,花开见佛的明示。
近身,风骨见天真,霎时,便爱上了。
登上一坡地,仰望狼山顶峰,峰上无心云相逐,郁郁苍松似乎触手可及,飞檐翘角的寺庙清晰地呈现。
松涛声声,又深深。
“松是佛前最好的微笑。”它静看世事,兀自孤独,它不喜大众,只爱在千年古刹前,忠贞、倔强的老去。
寺庙、殿堂,安详在日月星辰里,听风、唱经,渡世事、世人。
三
拾级而上,斜出几条青石小径,尽管承载过许多行人的脚印,可依然苔痕沥沥,踩上去,自有一种沁骨的清凉。
从山下到顶峰,狼山共有三百六十个石阶。因岸石多呈紫红色,也称紫琅山。
走过大半时,便见重檐八角高台的望江亭,亭侧银杏参天。可俯瞰长江浩荡东流,文人诗云:“到此神怡心方静,俗情尘累一时删。”
豁然开朗,许多尘事,不过是自己的倒影与流年。
站在半山腰,触目俱是葱嵘的植被,依依苍树,青青翠竹,乔木灌木互长其间,那青翠那深绿欲要往外滴出似的……
记得去年爬吴中区的天平山,一路都是怪石嶙峋,形态各异,让游客们欢喜得不行。峻峻狼山,别说怪石飞崖,就连台阶都是四平八稳。
是什么?赋于这里的草木山水如此灵性、温厚又不失其铮铮。
是因为大势至菩萨的唯一道场而带来的福佑?还是浸润了长眠于此的“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金应将军、白雅雨烈士们无畏不屈的精神?亦或是秦始皇、隋帝征辽、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抗金曾于此屯兵而携至的威慑?
霎时,光阴老了,像一个古人,归去来兮都在这里,尘埃落定。
四
小小狼山,历史与佛教文化的积淀、古木禅意的景色、万物傲世的孤独、特殊的地理位置引来了历代文人墨客登高望远,或挥毫泼墨,或入寺敬香礼佛。
白浪浩瀚处,雨卷细沙回。诗人从宋朝踏浪而来,“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王安石《狼山观海》)
我无从知晓诗人来时的刻意或无意,但我一定懂得他离去后的牵怀。诗人终与狼山相见,一生一次啊,得已圆满。
中午的阳光毫不吝啬地泼洒,石阶旁接二连三冒出店铺,门口俱是一溜排的香烛,写着清香、天香、平安香、发财香、状元香……
依稀可见山顶上的广教寺,烛香袅袅而起,梵音在天地苍穹间广阔持久的深情……
陡然明白,这山中所有盛开的烈妍,与这梵音之中,到底是小的深情,它们只抚慰了自己的光阴。
游客忽然多了起来,如我一样怀中抱着一把香烛,慢语轻步,没有丝毫的喧哗,似有股神秘的气息,安静地牵引着我们一路向上。
行至风起,坐看云涌,这是北方的山性。北方的山伟岸险峻,但多少有些飞扬跋扈。
呼呼的风从身旁掠过,告知着我们即将登顶。游客们忽然兴奋起来,有几个孩子大呼小叫着往上冲。
右侧斜坡上,一块长方形的巨石面江矗立,石壁上几个赫红色的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遒劲浑厚。
默然肃立,那个激荡而悲壮、那个英雄辈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年代,呼啸而来。
碧水情长,长眠于此的英灵们,苍松相护,浩然向天。
五
辽远清亮的钟声,似从远古蓬勃而来,汇聚于狼山最高峰的支云塔。
云在山头,登上山颠云却更远了。远眺,但见江水浩淼,百舸争流。彼岸,江南隐约可见。近处,山水田野尽收眼底,广教寺的主体建筑群巍峨肃穆,一览无余。
“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山门两侧的对联气势恢弘,汲取狼山之魂。
佇立凝目,我携一颗草木之心而入。
穿过建于宋初却保存完好的萃景楼,迎面便是供奉大势至菩萨的圆通宝殿,佛像高达4.5米,庄严肃穆,是狼山寺庙中最大的佛像,两侧塑有“十六尊者”像。
我虔诚的逐一磕头,布施香钱,感怀对佛教文化的一种尊重与慈善。殿内菩萨姿态各异,或夸张,或自在,或内敛,或慈悲……,而铜身却璨璨生辉。
雄伟肃谧的大圣殿则在支云塔后,那里供奉唯一穿着黄龙袍的大圣菩萨,法相庄严。他南游江淮,治水抗灾,医病救人,深受百姓爱戴。他是狼山的开山祖师,是唐代的释僧伽。
传说当时狼山为白狼精所占,大圣菩萨僧伽与白狼精斗法,以一袭袈裟遮遍全山降伏恶狼,白狼只得让出此山。
心无私欲的僧伽在狼山上为虽与观音菩萨和阿弥陀佛齐名,却没有自己道场的大势至菩萨建了道场(广教寺)。自此,狼山成为佛教乐土,终年香雾氤氲。
闭目聆听菩提树发出的梵音,想像着当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佛,菩提树因此被佛教徒擞为圣树。
万物有灵性,我信。
一进一进的寺院极具拙朴,大小不一,墙根修竹清逸,木窗光泽黯淡与白墙青砖地透着旧味。
寺外传来几声蝉鸣,我点燃清香,半屋清凉。来往的香客似乎与我心有灵犀,安静地做着与我相同的动作。
我在一尊叫不出名字的菩萨前停下,他两手前扑,暴眼直视前方,似笑非笑,仿佛洞穿世事般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戏谑。
是在嘲笑凡间的悲欢尽是一场无谓的枉然吗?
想我们终究是凡人,活在尘世,自然沾染了尘味,向佛只是我们在世事烦扰中的一种心灵寄托。漫漫人生,即使独自走在荒寒的原野上,冷与热,都要走下去。走到头,心里便会装满人世间最温暖的光明。
佛门圣地,偈语大义,但将一颗凡心,低放、涤净,在光阴里,将心花开满半坡黄。
秋水长天,竹林鸟鸣与钟声绵绵不绝……
感谢莲儿老师赐稿八一社团,期待精彩继续。祝老师创作愉快,祝春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