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回家的路 (散文)
夜静月明无别语,一江乡愁思故人。
我的老家在原四川万县,今重庆万州,是长江边上一座小城。我五九年参军,六零年分配到上海空军部队,从军二十一年,七九年底转业到苏州。想当初,离家时的那个愣头小伙,如今已变成耄耋老翁。
几十年来,作为身在异乡的游子,对亲人的思念,遥寄的乡愁,无时无刻不萦绕在我的心头。根据部队规定,超期服役老兵,每年有十五天的假期可以探亲,提干后有二十天时间回家看望父母。在部队那段时间和转业苏州后,我的回家之路,让我感慨万千。昔日那千里奔波,数日艰辛的征程,至今让我不寒而栗;而现今,随着国家交通建设的迅速发展,“和谐”飞驰,“鲲鹏”展翅,“千里江陵一日还”,都变成了现实!
记得在当兵五年后,我第一次回去看望父母。那时,上海有直开重庆的轮船必经万县,心想这太方便了。然而,轮船逆流而上,一个小时只能行驶十几公里到二十公里,沿途还要停靠十来个城市,从上海到万县要走七天七夜。这漫漫长路,成了莫名其妙的心理煎熬。回家心切的我,从开心转入沮丧。好不容易熬到第七天,轮船总算到了万县。可船上却传来“由于江面雾大,暂时无法靠岸”的广播。原来心里的“好方便”,顿时变成了“好麻烦”。在当时,别无选择,这七天七夜的漫漫长路,我走了不下五次。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随着国家的发展,先后修建了通往四川的宝成铁路和襄渝铁路,我回家可以坐火车了。虽然这样走要兜一个大圈,但毕竟比轮船快,如果顺利的话只需要四天时间。那一次也是回家过春节,我通过军人窗口买了从上海到西安的坐票。到西安后,再换乘去重庆的火车,但只有站票。为了赶时间,站就站吧!可没有想到,从西安到成都,要十几个小时。在那个年代,虽说没有春运的概念,但车上也是人挤人,连厕所内,坐椅下都是人。在西安,我是下午上的车,一直站到第二天上午,十几个小时下来,脚也站肿了。车到成都,总算找到一个位子坐下来。到重庆后,又马不停蹄赶赴码头买船票,像跑接力赛,一站接一站,到第四天深夜十二点钟终于回到家里。虽说一路也够遭罪,但还真比坐船快了三天。
后来,我又尝试走襄渝路,先从上海走郑州,去襄樊,到安康,再在安康换车到达州。可在安康换车时,由于车上人多,车门不开。我急得双脚直跳,站在车窗下面,以祈求的目光,颤抖的声音对着车上的人喊道:“老,老乡,拉,拉这兄弟一把吧!”这有生以来,我第一次从窗口爬上火车的情景,至今想起来,又心酸,又好笑。到达州后,还要坐一天长途汽车,翻越大巴山脉,上山道路弯延曲折,汽车发动机“吼叫”着,艰难爬行;下山时一边是悬崖峭壁,一侧是万丈深渊。如遇会车,只好一辆停下,让另一辆擦身开过。随时都有车翻人亡的危险。这条路太艰险了,我只走了一次。为了改善达州到万县的交通,万县人喊出了“砸锅卖铁也要修达万铁路”。得知这个消息后,我这个异乡游子还捐献了三个月的工资,以表达热爱家乡之情。当时的《万县日报》还刊登了这条消息。如今达万铁路早已通车,成都——达州——万州高铁今年就要动工开建,“蜀道难”将一去不复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对外大开放,带来大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快车道。国防、科技、航天、军工飞速发展。交通建设更上一层楼,到2018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13万公里;高铁建设遍地开花,通车里程近3万公里,居世界第一。我记得过去苏州到北京,最快也要十二小时,如今坐上复兴号列车,早上在家里吃好早点上车,中午就可以在北京吃烤鸭了。这正是:我前街还没有逛完,你就站在天安门广场观景了,可谓时空瞬息万变。百年前,孙中山先生有个梦想,要修“川汉铁路”。当时这个梦是异想天开。可如今这个梦,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已经实现了:那就是宜万铁路。这条号称是世界上地质最复杂,工程最浩大,花钱最多的铁路,建成通车了,火车开到了我家门口。我现在回家,在苏州直接登上开往万州的火车,不用十个小时,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家乡饭菜了,既惬意,又方便。彻底免除了几天几夜的长途奔波和劳累。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万州在历史上就是川东门户,曾有万川毕汇,万商云集的美名,在四川排在成都、重庆之后,唯独交通不便。三峡工程上马后,百万移民万州占了四分之一,老城大部被淹。但为了国家建设,为了长江中下游免受洪涝灾害,万州人“为大家,舍小家”,含泪搬迁。然而,三峡库区有一千多万人口,从古至今,没有一座民用机场,老百姓想要坐飞机,只好乘车300多公里到重庆。很盼望在家门口能坐飞机去外面去看看世界。当地政府趁开全国人代会时,把人民的愿望在会上做了反映。后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了在万州建设机场的决定。到2003年万州终于通了民航,我又多了一条回家的路——坐飞机。从上海到万州,只要两个多小时,一顿饭的功夫就到了。从此,我回家更便捷了,回家的次数也更多了,为解乡愁,我还在家乡开办了一个丝绸商场,专门接待到万州旅游的客人,也算为家乡的发展做一份贡献。
回顾这几十年我的回家之路,很不平坦,很不容易,也很能感受到时代前进的步伐。从一个侧面,充分证明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的发展与变化,充分说明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关怀与体贴,充分反映了人民与日俱增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我的回家之路越来越宽广!
今天读了万老师的文,受益匪浅。
问好,远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