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回归线上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回归】读书散记(随笔)

精品 【回归】读书散记(随笔) ——有感于“读书强国”


作者:心静天好蓝 秀才,2716.4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53发表时间:2019-04-29 08:19:47
摘要:世界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需要我们每个人传承、发扬,读好书应该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常态!

【回归】读书散记(随笔)
   一
   我幼年时,父亲母亲挂在嘴里最多的一句话是:“这辈子要是肚子里有点墨水就好了。”没有文化成了他们一辈子的遗憾!那时为了给外地的大伯写一封家信,母亲会将家里好吃的准备着,作为回报,父亲还得为写信人家里免费做工。
   父母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他们绝不允许我们步其后尘。记得我入学报名的那一年,我就是不想上学,母亲急得用树条狠狠地打了我几下,父亲不由分说,放下手里的活儿,将我一把抱起就送去了学校。
   我入学领到新书的那一天,拿着书本坐在隔房祖婆的门槛上翻看。隔房祖婆是个孤苦伶仃的老人,情感比较麻木,但她看见我的新书时也来了兴趣。她把那书倒拿在手上,闻那里面的油墨香味,一个劲地说:“叫你娃读书,你还不去,这么好的事,到哪里去找呢?”我替她拿正了书本,翻出第一页的毛主席像,说这就是“毛主席”,祖婆睁大了一双昏花的老眼,那一刻她有些呆住了。
   母亲最怕我们不认真学习,她时不时从后山砍回来一些细长的桑树枝,捆在一起放在屋子里,严厉地警告我们,要是不好好学习,那些“戒尺”就是为我们准备的。我们知道母亲生气时的厉害,只好变得乖乖的。不管天晴还是下雨,不管三伏还是数九,我们唯一不能耽搁的就是上学。
   母亲有时还给我们讲述她的一段亲身经历。有一年母亲与村会计的女人吵了嘴,母亲当众说了几句村会计营私舞弊的话。村会计却底气十足地反问母亲:“你说我营私舞弊,你的证据在哪里?”母亲说他做假账。村会计说:“你不做假账,你就拿去做吧。”说完就把村上的账簿打包扔到了我家里。母亲心里发虚,嘴上也就软了。父亲回来后,把母亲责备了一通,母亲不敢犟嘴了。父亲把那些账簿小心翼翼地送回会计家里,又是自责又是赔礼道歉,这事才告结束。从此后村会计的女人在母亲面前都显得趾高气扬,但母亲都要让着三分。母亲每次说起这事,声音都有些哽咽,也让我们受了一次励志教育。
   大多数农村出生的孩子自小就要承担繁重的家务活,为此很影响学业,学习不好,家长和他本人都逐渐失去了读书的信心,辍学的事比比皆是。我有一个同龄的表弟,因为家里的农活需要,读书刚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有一次他到我家做客,看见我在做作业,他羡慕极了。回家后他对姑姑说:“表哥啥都不做,只管读书,那多好啊!”姑姑一听就来了气,骂完之后还给了表弟一顿打,此后姑姑再也不让他上我家来了。
   那时候农村农业农民就是贫穷的代名词,读书对于农村孩子来讲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因贫穷而辍学的事屡见不鲜。我的父母从没有把贫穷当作不让我们读书的理由。妹妹成了一个半大姑娘,上学还穿着破旧的衣服,被那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女孩暗地里嘲笑。妹妹受了刺激,不想上学了。母亲说:“人家要笑就让她们笑去,你把书读出来比啥都强。”妹妹强行压制住这些烦恼,学业终有所成。大哥读书时家里最为贫穷,没有吃的,母亲用塑料袋打包青菜叶给大哥送去,青菜叶三两天就发黄了,大哥还得勉强吃着,直到父亲母亲重新送去,但面黄肌瘦的他还是坚持着学业。那时候我们最盼望的是过年杀猪。父母卖掉一部分猪肉还债后,脸上就多了一些笑容。母亲连夜把炒好的猪肉装进瓶子或杯子里,和着其他一些物品,用背篓分头给在四处读书的我们送来,起早摸黑翻山越岭,一走就是几十公里。我们把那些肉菜在饭里捂热吃得香喷喷的,父亲母亲满脸笑容,笑容里面饱含着一份疲惫。
   母亲因为劳累落下了很多的病根,时常痛苦不堪,但一想到子女们都学有所成和家境的变化,她不无感慨地说:“那些日子总算是度过来了。”有时我们说起现在的孩子教育成本太高,母亲说:“与你们小时候比起来,哪个更难?”我们无言以对。
  
   二
   过去在农村,学生除了上学的书本,课外书是极其罕见的。我有一个隔房的叔公,家庭条件比村里其他人要好一些,他便养成了买书藏书的习惯,有了一点闲钱就不忘买上一两本书籍,为此被叔婆骂了好多回。他家的藏书仅限于四大名著和一些连环画,但在村里却是唯一的了。因为读书,叔公和他的家在村里就显得与众不同。
   叔公很爱他的那些书籍,很不情愿把书借给别人翻阅。叔公的儿子与我同龄,我们放牛时,他有时会带上一本书籍出来。我们围在他周围羡慕极了,我想从他那里借阅,但他每次只是给我看一小会儿,然后就要拿回去,哪管我的爱不释手?有一次我好说歹说把那本《三国演义》留了下来,连夜翻看,还没看完,第二天叔公就亲自上门把书拿回去了。
   因为那些书籍,我便很爱到叔公家玩耍,盼望能“蹭”到书看。有一次叔公心血来潮,拿出那些漂亮的书籍在我们面前炫耀,把我心里弄得痒痒的。我便大起胆子向叔公借书,叔公立即板起面孔把书收了起来,再也不拿出来炫耀了。
   我向父亲提起这件事情,父亲沉思了一会,想出了一个办法。父亲知道叔公有时因为看书耽搁了农活,时常被叔婆吵闹,他便经常帮助叔公干活,一来二去得到了叔公的好感。父亲便向叔公提出借书,叔公这才答应了我,借书给我时,还千叮咛万嘱咐,生怕我把书弄烂了。
   叔父在镇上工作,为他的孩子弄来了一本《杨家将演义》。由于借阅的人太多,书被弄得残破不堪了。我在他家的灶房里看见了这本书的后半部分,赶紧将它收捡了起来,读完后的感觉如同对一盘大餐只尝了一点鲜似的意犹未尽,总想着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它的全貌。
   初中的时候,我与乡供销社主任的儿子同学,他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一本《射雕英雄传》,每天上课时他就偷偷阅读,被老师没收了好几次,每次都是他父亲出面把书要回去。这书一共有四册,我只看了第二册。我很快被那书的巨大魔力深深吸引了。他借书给我时限定了归还的时间,我便放弃一切地阅读,为此也被老师教训了好几次,因了我的学习成绩较好,老师对我手下留情,终于没有没收我借来的书籍。后来我还想找他借阅其他几册,他说没法了,我心里因此存了一个巨大的遗憾,这个遗憾直到我上大学时才得以弥补起来。
  
   三
   因为阅读量不足,我总觉得自己腹中空空,写出来的作品就有些苍白无力。为了填补这份空白,我养成了爱书买书的习惯。
   我觉得,自己对于上学时的很多课文都是囫囵吞枣。上班以后,我花钱把那些文集买来,一部分堆放在办公桌上,一有时间就拿出来,重新品味它们。一个大学毕业的同事好奇地说:“就那些课文,你还没读厌烦啊?”又玩笑地把《木兰诗》里的“唧唧复唧唧”改为“鸡鸡复鸡鸡”,引得同事们哄堂大笑。一个老领导看见我这样,不无担忧地说:“你娃别为读书而读书啊,那样就成了一个书呆子。”我不置可否地笑笑。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书籍是那些演义,什么《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七侠五义》等等,都是我的最爱,可惜那时不多的书籍我能见到的往往都是残本,对这些书籍的渴望和遗憾深深地埋在我的心里。上班以后,我就希望能够买来全套一睹为快,但那时新华书店里很难找到,这个遗憾在心里藏了很多年。有一天我在一个小摊上看见了一本《大明英烈传》,便向摊主打听哪里有全套演义书籍?他诧异地看了我一眼,用激将的语气对我说,全套演义书挺贵的,你舍得花那些钱么?我也用激将的语气说他在吹牛。他便有些生气,对我说:“你别走,看我的。”他叫我帮他看护一下书摊,他立即回家去拿来了全套的演义书籍,还给了我一些优惠。我终于如愿以偿,那份欣喜就不用提了。
   我在车上或床头或背包里始终要放上几本书籍或杂志,一有时间就拿出来阅读,我的身边如果没有书籍,我会像失去了伙伴似的感到孤独,也会觉得脑子里就要干涸了。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我说,书非借更能读也。电子书出现以后,我觉得它携带更为方便,我把那些名著下载到手机里,尽量抽出时间阅读。随着网络文学中有声文学的兴起,我最喜欢在临睡前聆听一篇或一段文字,那隽永的文字随着那悦耳的声音,如清泉、如细流、如美酒滋润着我的心房……
  
   四
   出于本能的冲动,每次路过书店,我都很想进去逛一逛,每次路过书摊,我都会停留下来脚步,否则心里会感到一种失落。这个习惯一直伴随着我走过了大半个人生,并将终生不改。我觉得书店好比一个大家闺秀,而书摊好比小家碧玉,两者都招人喜爱。有人说,城市遍布书店不可能,但如果城市遍布书摊呢?
   书店里的书籍琳琅满目,每次逛书店都让人心旷神怡。但时下书店买书却有些棘手,这是因为很多书都是封装了的,也没有开封的样本,对于那些题目或装帧比较新颖、看起来有些文化内涵的文学书籍,我只能拿起来看看,在下手时颇为谨慎。我最担心的是名不副实。我不理解,一件商品如果只让消费者看其外表,而不让其探知就里,这商品怎么能受到认可并畅销?一件好的艺术品如果不完整地展示其全貌,而只让观众朦朦胧胧地感知其表面,这艺术品的价值得以何存?封装卖书,可说是商品的悲哀,也是文化的悲哀!
   我很喜欢在书摊淘书,不仅是那里的书可以商讨价钱,最主要的是书摊可以顺便遇到,书还可以随便翻阅,比如《白鹿原》等许多好书我就是在地摊上看到并买下来的。有一些旧书看起来颇有古董的味道,还写着一些读者的阅读笔记和感想。我喜欢这样的旧书,因为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分享别人的感受,这样对于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我的家里也有一个小书房。上班以后我搬了很多次住处,每次搬家时,最多的都是书籍。有一次我从一栋楼的七楼搬到另一座楼的九楼,靠的全是步行和人力。那天正逢一个朋友来看望我,我便请他帮忙。我们吃力地搬运物品,歇息的时候,他诙谐地说了一句歇后语:“书生搬家——全是书(输),这是何苦?”我还开了一个一个幽默的玩笑:“别人是‘穷’书生,我是‘穷书’生。”他顿了一下才明白我的话中含意,在我们的大笑声中,辛苦早已不翼而飞。
  
   五
   读书如果掺杂进功名利禄的东西,就是一种负担,所以每到高考结束,校园里都会扔下遍地的学习资料。记得女儿上学时,我经常听到别人说起他们的孩子怎么能干争气,从自身虚荣心出发,我就希望女儿更加出类拔萃。每当她的学习成绩下降时,我便会训斥她,但越是这样,她的学习成绩下降得更快,甚至产生了厌学的心理。我便认为女儿不具备学习的天赋,这辈子只有听之任之了。谁知她一旦放松下来,学习成绩又好上去了,高等数学中我都无解的难题她竟然不在话下。我瞠目结舌后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读书成为兴趣,方能有所作为!
   对于文化知识,我们大多不缺指导老师,但人生是缺乏指导教师的,即使有这样的过来人,他们也不会轻易地授教于人,这一方面是因为每个人的人生路都只有靠自己走过,每个人的观念不同,对人生的感悟就不同,如果在这方面授教于人,难免有强人所难之嫌,这就是很多孩子不那么听家长话的理由所在。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一份虚荣心,或者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如果一个人要当别人的人生导师,那他一定难以掩盖自己的尴尬经历,所以很多人对此闭口不谈。
   我在人生困惑的时候就从书中寻找答案,看见那套《人性的优点》丛书,我立即买了下来,一口气把它们读完,对于人生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好多困惑就烟消云散了,即使遇到意想不到的难题,心态也就好了许多。随着年岁的增长,我才发现,如果遇到恼人的事情难以解决,那就暂且放一放,找一个僻静的地方,拿出自己最喜爱的书看一看,然后你再把那个难题拿出来思考,方法就会多了,最关键的是心态就变了。有人说钓鱼养身养性,我说读书养心养气养神。
   有一个熟人,平时性格非常急躁乃至暴戾,凡事都喜欢吹嘘,个性很张扬,而且有些信口开河,言而无信,身上的毛病不少。我们接触后,他也逐渐有了看书的习惯,身上的毛病逐渐消失了。另一个朋友戏谑而由衷地对他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没想到你这个歪货也能变正品啊!”
   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确实如此,拿起书本,灵感上身,放弃书本,空囊俗人!
   人们因为物资的贫穷而崇拜金钱,可否因为精神的贫穷而崇尚读书呢?从贫穷走向富裕,从野蛮走向理性,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经历程。这个过程无疑是曲折而漫长的,需要经济发展的支撑,更需要精神进步的匹配。
   时下提倡学习强国,读书是学习的主要方式。读书不只关乎个人素质和修养,也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以读书不仅应成为一种爱好,更应当成为一种使命。
   有人说,经济学让人富裕,哲学让人思辨,法学让人理性,文学提高人的情商,凡是好书都让人受益。世界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需要我们每个人传承、发扬,读好书应该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常态!
  

共 502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读书散记》写得真诚质朴,是发自心底之作,读完心里五味杂陈,浮想联翩。在中国农村,读书识字是上一辈人的梦想。由于贫困,许多人家的读书梦想都难以完成,而作者的父母为了完成这个梦,付出了太多的辛劳和决心,在这篇文章里尽管无法说太多,但仅这些事情细节的讲述已让我们心痛。那个年代,书不仅在农村,就是在城市也很少见,作者借书的情景我深有同感,那是一种嗜书如命的渴望,也是一种苍凉的回首。读书是读书人一辈子的伴随,那些读书、买书、借书、惜书的岁月是读书人终生难忘的记忆,是生命成长中特殊的价值追随——伤情感怀,矢志不渝。读好书最是让人念叨,然而许多书很难有一个判断标准,同样一本书可以让人如牛去角,也可让人如虎添翼,就在个人的修为中。君不见,历史上奸臣佞臣文采高的很多,就现在大贪小贪们书柜里的书也琳琅满目,羡煞人也。做个真正的人确实很难,读点书有用,至少可以抒情达意,寄情忘怀。佳作,特此推荐!【编辑:策马南山】【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90504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策马南山        2019-04-29 08:23:02
  感谢作者为我们带来这么好的文字,在读书的时光里回忆那年的情景,就是对为来的嘱托。问好朋友了!
人生如梦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