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变迁(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变迁(散文)


作者:雨村律澜 布衣,391.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753发表时间:2019-04-29 14:59:05


   1、
   一块尖锐的碎玻璃,划开了我的手指,打开了我疼痛的噪子,也打破了学校操场沉闷而悲伤的氛围。母亲抓起一把土按上我的伤口,一只手捂住了我的嘴。我惊恐地看着垂头而立的村民们,每个人的胸前都佩带着一朵白花。
   “全体脱帽,默哀。”
   是父亲浓重的鲁东南口音在发号施令。
   哀毕,众人无语地抽噎着,解下胸前的白花,默默随着队伍,围绕着讲台将白花放置于伟人照片的周围。
   一九七六年九月中,那一个全民皆哀的场景,从此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我回忆孩童时的第一缕记忆,寻找往事的第一丝线索,并开启了我混沌无知的幼年心智,打开了我观看世界的那扇窗。
   一个农民的儿子,从此睁开观察世界的眼晴,随着时间的卷轴深入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宏篇巨制当中。
   世界不会因着帝星的陨落而停滞不前,百姓还依然面带菜色地生活着,经历了失去指路人的失意踌躇,还要各自各过着自己的生活。只是,路在何方?
  
   2、
   玉欣姐发布《我和祖国一起成长》的征稿信息后,我蓦然地想到关于那个操场的回忆,却找不到一个好的切入点。带着一个关键节点的疑问,我散步到了父亲家里,想寻求一个关于时间与空间的答案。
   父亲正在看着新闻泡着脚,对电视中讲述时事与政事的更迭,老父亲和阿姨发表着自己的见解。
   没有直接跟父亲说明今晚的来意,掏出手机,自顾自地用微信与朋友聊了起来。看到我的动作,父亲感慨地说:“也不知道手机有什么好的,来了也不说两句话,就玩手机,有那么好玩么?”阿姨在那边说:“现在手机啥都能干,打个游戏了,看电视了,啥都行。”
   不知父亲听懂没有,起身去倒洗脚水,嘴里唠叨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当年总理说的,都实现喽。这些年,变化太大了,咱们是跟不上形势了。”
   在父亲的感慨中,附和着陪伴一会儿,告别父亲去广场走步,围着站前广场转圈时,想起父亲说起的语录,是对一个时代变迁的肯定,却忘记了向父亲求证的问题。
   第二天,谷雨节气,父亲打电话来,让我拉着他回村里,他要看看哥哥姐姐的备耕情况并想要小住几日。
   出城前车厢内的气氛是沉默的。渐渐地,视野开阔起来。父亲盯着窗外的新垄,眼神也明亮了起来。
   父亲的经历相对来讲要丰满一些:出生于旧社会,成长于红旗下,当过兵,转业做工人,逃荒到东北做农民,在中国版图最小的单位中,当了若干年的村干部。人生七味都已尝尽,所以会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吧。
   想起父亲唠叼的那个时代鲜明个性的标语,想起自己心中的疑问,就从我记忆中的那个追悼会的时间谈起,让父亲捡拾起我们这个村庄的变迁,看看自己这个村庄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子,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透视出自己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子,更能看到自己的祖国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子。
  
   3、
   父亲有些嘲笑地看着我说:“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在家乡工作快三十年了吧,还是在农口上着班,对农村工作最起码应该很熟悉,看农村变化,要好好研读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呀。”
   做为七零后,从七岁蒙学以后,我们亲身经历着农村生产、生活的深刻改变,更有一些细节是刻骨铭心的。在父亲的讲述中,我沿着路遥先生在《平凡的世界》里展开的画卷,看到了最浓重一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姑且不论小说中这个事件的原型是什么样的场景,中国农村、农民、农业的春天,此事件为肇始已悄然到来。只是这场春风,在经历过百家争鸣后,来到东北大地,我们这个小村子,已经是1982年。
   父亲很肯定地说是八二年开始的,因为父亲是我们这个村子包干到户的最直接的拥趸及具体实施者,而且直接包产到户。
   “我为什么拥护‘大包干’?因为生产队的时候,都在吃大锅饭,干活时大帮轰,累死累活的,农民还是挨饿,哪有积极性,天天磨洋工。”
   父亲唏嘘着。
   “不管怎么说,大包干就是好,打破了以前的大锅饭,因为他不适合农村的发展了,就是不管怎么样,谁都不能否认这个事实。”
   大包干后,切实激发出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变了以往挣工分的弊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经营,人们的生活随着物质的丰盈,钱包也渐渐地鼓了起来。
   村民们新盖了瓦房,从黑白电视到彩电,从老牛破车疙瘩套到蹦蹦车再到四轮车,无论是生产品质还是耕作工具有了长足的发展。
   我所经历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大包干是我们执政党顺应自下而上的民意汇集的变改要求,加上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变迁,两种力量共同合作的结果。在初始的“突破、创新”的核心理念下,四十年来不断地“传承、发展”。
   父亲所说的不同时期中央出台的一号文件,相互贯通,层层递进。对于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这条主线,虽然时代背景不同,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角度、深度、广度也不同。但是,这部变迁史就是不断调整集体土地“三权”的变迁史。
   父亲的大包干的时代渐行渐远。
   一九九三年,我参加工作,最开始接触的实务就是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随着大包干时期土地承包期限的临近,中央及时决定在农村进行第二轮土地延包30年。1996年,我工作的乡镇进行了第二轮土地延包,村民拿到的土地承包合同,最后一页,除了当时单位的合同签证公章,经办人赫然就是我的名章。
   虽然二轮承包合同不尽于人意,但是握着“小黄本”的村民仿佛又吃了一颗“定心丸”。对于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
   二轮承包合同签订以后,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也并不一帆风顺。
   彼时农业税、特产税等税赋;乡统筹、村提留、各类杂费等重压下,农民负担越来越重。处于一线的农村干部,因为税费征收工作中的简单粗暴,农村的干群矛盾越来越突出。
   为了完成任务,村民的电视机被抬走了,农机具被质押,槽上的延边黄牛也成为抵顶……
   那一段时期里如何减轻农业和农村和农民的负担,是“三农”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宣布用五年的时间逐步取消农业税,实施直接补贴政策,逐步扩大对农民的补贴范围。
   2006年,全国范围内比预期的时间提前全面免除了农业税。
   自此,农村改革完成了“向农民收取”转变为“向农民补贴”的重大转变。
   我记得第一年有直补时,是从实物开始的。最开始是补贴水稻、玉米等物资,虽然折合成货币,不是很大的金额,但是看到农民的脸上体现最多的就是快乐、激动、满意。
  
   5、
   前任领导升迁之前,我约了他吃饭。在接受我表达的祝贺之意后,意犹未尽地说:“其实挺不愿意离开,我想在咱们乡镇的土地确权工作和接下来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中,写下自己浓重的一笔,最起码退休以后,有了可供自己回忆、可向子孙炫耀的资本。”
   2016年6月,前任领导走马上任,留下了土地确权的初始工作。继任者是有着近三十年农村工作经验的老领导,在土地确权纷繁复杂的工作环境中拈重若轻,游刃有余。
   在处理确权内业时,总会有人问我:为什么要搞土地确权?
   土地确权,其实就是要明晰一块地的时间与空间位置,以及这块地四十年来面积、产权人等要素的变迁。
   土地置身于市场经济中,要流转、出租、转包,征占用等流动,如果没有明晰的产权,就没法交易。适应生产资料流动性要素的需要,也许就是土地确权的最大意义所在。
   在土地确权的初期,全镇的外业大框结束后,土地确权的红利就盈门而至。
   2017年,农民拿着土地确权外业测量表就可以去银行办理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盘活了自己拥有的资源,使资源变资产,增加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投入量,也增农民加资产性收入。
   那一年,我前置审核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一共59笔,共计818万元,对于促进土地流转、土地集约化经营、农民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起到“催化”作用,意义深远。
  
   6、
   有些事情,你绕开他的时候,他总会在转角处等待着。
   土地确权工作接近尾声了,与之密切关联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又纷至沓来。
   三月末,在局领导的带领下,去伊通县学习兄弟单位的优秀工作经验,走乡赴村,查阅材料,并到永吉县农经局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清产核资工作进一步深入的走访、调研。
   三日的学习,返程后,局机关下发了后期的工作要求,想把这些日子以来所听,所记,所想的,结合工作实际,把调研精神记录下来,写下这段时间关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一些感想,想形成文字作为记录,却觉得自己对农村问题的历史和当前政策把握的不全面,囿于思路的狭窄、视野的狭隘,不敢去触碰这样的话题。
   纠结中写下了《变迁》的提纲,一是什么是变迁?二是为什么会变迁?三是遇到问题应该怎么办?
   在三点论的框架下,就历史、当下、将来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做一些浅薄的分析。却在日常繁杂中,每在书写的关键处思路枯竭,下笔无力,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懒惰而将话题置于文档中。
   虽然艰难,还是有勇气写下这篇浅薄的不伦不类的文章,希望有经历的人在其中会回想起自己的往事。无论是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农业税、良种补贴、土地确权、产权制度改革等不同时期农村的兴衰变化,是不是也会如我一样,深刻感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顺应亿万农民的选择,尊重农民的土地权利,就会做到“农村兴,百业举,人心顺”。
   往事回首中,总会有感慨万千:改革开放以来仅仅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及繁衍出来的政策红利,都会使家乡和祖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也是沧海桑田变幻的一个最真实写照吧?
   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是一场艰难的征程,在这场征程中,农村、农民、农业永远是开端的最浓重、最深厚的一步。以“三农”为基石的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
  

共 393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从一代建国伟人逝世揭开童年的记忆,一个农民的儿子,从此睁开观察世界的眼晴,随着时间的卷轴深入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宏篇巨制当中。作者将个人的记忆与父亲的记忆对接,展现出改革开放以来党对三农政策的变化,带来的农村巨变,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是一场艰难的征程,在这场征程中,农村、农民、农业永远是开端的最浓重、最深厚的一步。以“三农”为基石的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全篇文字朴实无华,情感真挚,脉络清晰,惠农政策,农民受益,农村巨变,国强民富,值得自豪!推荐欣赏!【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9-04-29 14:59:57
  全篇文字朴实无华,情感真挚,脉络清晰,惠农政策,农民受益,农村巨变,国强民富,值得自豪!为你的佳作点赞!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2 楼        文友:陆屿璠        2019-04-29 19:52:51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只有国家富强起来,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生活才能越来越好!品读佳作为您点赞!
回复2 楼        文友:雨村律澜        2019-04-29 22:06:45
  谢谢老师百忙之中关注我的文字并点评。服务三农是我的本职工作,这是第一次以这个视角写文章,太肤浅了。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