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青春回不去,但可追忆(随笔)
前几天,我回了一趟老厂。
老厂,是我中专毕业后工作分配的单位,地处鄂西北山区,我在那里生活了13年。后来工厂整体搬迁到现在的城市,相对新厂而言,那里就成了老厂。
其实,新厂也有28年的历史了。我也从一个朝气蓬勃的年青人,转眼就成了已退休几年的小老人了。
离开老厂之后,我回去过多次。新厂每换一位厂长后,就带着管理层回去一次,有点继往开来的意思。
前几年,也是五一期间,女儿女婿开车,我们一家还专门去了一趟。
这次,是专门去拍视频的。
几年前,曾经在老厂工作过的一位同事,如今是南方某电视台的总导演,曾与我多次商议,想以个人的名义拍一部老厂的专题小片,在网上给所有在那里工作或生活的人们看看。他负责摄像、制作、配音等各种事项,我来写解说词。只因为他工作繁忙,此事一拖再拖,这次终于成行。
原来打算,除了拍摄外景,还要找一些历史资料,采访一些人。这样一来,难度增加不少,他没有那么多时间。
所以这次改变了方法。主要由我出镜,以过来人的身份,现场介绍老厂某个建筑物以前的名称、功能、地位、影响等情况,再配以解说,讲明相关的背景资料。最后插入一些人的简要感想,构成一部完整的视频作品。
他是总导演,我听他的。
到达老厂后,我们就按照事先拟好的台词,分别从生产、科研、生活、学习、娱乐依次展开。
比如拍摄办公大楼。
(现场讲解)我的背后是办公大楼。工厂的首脑机关就在这里。它向上连接着北京的四机部,向下指挥着全厂几千名职工家属。工厂的大事在这里决策,红头文件从这里发出。党政工团各种组织俱全,它是工厂的中枢神经。
我当年先后在这里的广播站、宣传部、厂工会工作过。
(背景解说)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中国进入备战备荒时代,战争阴云笼罩全国,三线建设匆忙上马。湖北的西北部作为战略要地,布置了一批三线军工企业。
1968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机械工业部军管会给武汉军区、湖北省军区和湖北省革委会行文,将工厂定点在南漳县沐浴公社的红岩子山下。
再比如拍生活区这一块。
(现场讲解)这是我当年住过的宿舍,这个宿舍区叫獐狼坪。因为当时工厂的电视差转台建在旁边的山上,我负责差转台的工作,厂里就在这里给我分了房子。里面只有12个平方米。烧饭在走廊上,公共厕所在下面老远的地方。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到厕所倒痰盂,大部分时间都得排队等候。
(背景解说)工厂的职工宿舍大都分布在小山包上,有北山、石打垒、九里岗、三号沟、獐狼坪等多个生活区。
单身宿舍建在北山,就是这两栋灰色的建筑。从天南地北来到这里的大中专毕业生,招工来的知青,都住在这里。上班下班都是上坡下坡,这一级一级的台阶上,留下了他们的青春足迹。
我们还专门上山,拍摄了当年牺牲在这里的一位烈士墓,为她献花、鞠躬。
(现场讲解)这里是李震明烈士墓。1975年夏天,连续几天的暴雨引发了一场山洪,办公大楼的一楼被淹了一半。五庙河旁服务部的女职工李震明,在抢救物品时不幸被洪水卷走,年轻的生命化作北山下的一块墓碑,烈士的称号伴随她长眠在这青山脚下。
(背景解说)为了防止洪水再次泛滥,第四机械工业部拨出专款,在工厂的上游专门修建了一座小型水库。如今的水库山青水秀,成了当地的一个景点。
第二天,导演专门请当地电视台的朋友带来无人机进行航拍。
老厂方圆近4公里,厂房和宿舍区相当分散。我们分了4个点进行拍摄。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观看无人机航拍。没想到它可以飞得那么高,那么远,像一只听话的老鹰,从老厂的上空高高飞过,画面在遥控机的屏幕上清晰可见,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天上,俯瞰大地。
导演还专门录了我的一段话,作为个人插话的模板。凡是在工厂工作或生活过的人,都可以通过手机录制一小段视频发送给他,再由他编辑到这个专题视频中。
我说了这样几句:我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3年。这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年华。老厂是我青春的见证人,它会伴随我的一生。
青春易逝,青山不老。
过去的不能再来。只有回忆,才能让我们回到从前。
您说得真好,人生的经历就是一种宝藏,愈久愈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