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知识的解惑人(散文)
李颖老师,出生于1974年,南充市营山县人。1993年,她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义无反顾地报考了西昌师专生物系,家人的反对不无道理,生物是“冷门”专业不实用。可是,李颖老师对生物一直情有独钟。
李颖老师1996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金堂县无缝钢管厂子弟校和金堂县育才学校,从事生物课的教学。那时候,教师的待遇都很低,最初一个月的工资才几百元钱。几年后,别的亲戚朋友都升官发财过上了高品质的生活,他们一直规劝李颖老师:“教书一辈子发不了财,还不如改行!”李老师却不为所动,她说她热爱自己的专业,喜欢和学生娃娃们在一起。
2009年金堂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建校之初,学校领导慧眼识珠,邀请李颖老师进校任职生物教学。不知不觉,她与金堂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相依相伴了十年,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生物,顾名思义,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天上飞着的,水里游着的,地上长着的,甚至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等都是生物,世界上因为有了各种各样生物的存在而精彩纷呈。
我们都知道,生物课在学校却属于一门副课,升学纳入的分数也不像语数外那么高,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冷门”专业,学生们在学习上引不起重视。可是,李颖老师知道,生物科学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都离不开生物,生物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孩子们正处于人生中重要的生长发育时期,让他们了解更多的生物知识,在生活中具有很好的认识和指导意义,才能让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在走进2020届10班上第一节生物课之前,李颖老师就作了精心的准备。虽然教学那么多年,几本生物课本上的知识早已经烂熟于心,可是李颖老师不敢有丝毫懈怠,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让她明白,面对每一届新生时,调动和激发学生们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至关重要。
一开始讲课,李颖老师首先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向学生们提问:“秋天树叶为什么会变红?向日葵的花盘为什么能随着太阳转动?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是什么原因?……再讲到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植物的组织培养;从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再讲到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的前沿……”同学们面面相觑,充满了好奇。李颖老师说:“同学们想知道这些是什么原因吗?我们学的生物课里就有答案。”
平时在课堂上,李老师讲课理论结合模型、实物、标本等,让抽象的东西在学生眼里有了实实在在的感知。她经常开设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课堂中,她通过一系列的形象的比喻,让复杂的生物课浅显易懂,生动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爱上了生物学。
当时,班上的曾浩然同学眼里充满喜悦,很是兴奋,时时举起手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他的积极让李颖老师加深了对这个胖乎乎男生的印象。
下课后,曾浩然同学主动找到李颖老师申请当生物科代表,李颖老师考虑到他的班主任已经指定了其他同学,觉得为难。为了不打消他的积极性,李颖老师吞吞吐吐地说:“科代表已经有人选了,后面有机会再说吧!”不曾想这句话让曾浩然同学很受挫,接下来,他找到班主任在她面前大哭了一场。班主任被曾浩然同学的执着深深打动,就答应他做了生物科代表。
从此以后,每一节生物课前,曾浩然同学总会到办公室帮李颖老师拿书,帮忙打开电脑和课件,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每节课后,他都会陪李颖老师到办公室,紧跟着追问一些有关生物的问题,或者告诉李颖老师自己看到的新奇生物。李颖老师时常惊叹他脑子里怎么有那么多的为什么。
有一段时间,曾浩然同学疯狂地迷恋多肉植物,经常跑来问李颖老师有关多肉养殖的方法。他这些超出了课本范畴的许多问题让李颖老师都无法解答,这也让李颖老师深感自己生物知识的狭隘和贫乏。为了答复曾浩然同学的问题,李颖老师一次次翻阅书籍,一次次网上查找,都觉得不满意。后来,李颖老师特地到花店咨询养护人员,促使自己也像学生一样向他们虚心求教。
是曾浩然同学让李颖老师知道:“不死鸟”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叶子上长出不定叶老繁殖,大理石螯虾的“自我复制”是怎么回事;是曾浩然同学,让李颖老师每一次上课都考虑到可能涉及的问题,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李颖老师为曾浩然同学一次次的答疑过程中,也让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并促进了教学。
曾浩然的好学让他的知识得到丰富的积累,课堂上他会不断给李颖老师惊喜。当李颖老师讲到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动物能促进植物的繁殖和分布时,他会举手分享关于“渡渡鸟和卡尔瓦利亚树(大颅榄树)”的故事;当李颖老师讲到无性繁殖时,他会举手告诉同学们多肉奇妙的营养繁殖。曾浩然同学对生物的热爱,强烈地感染着李颖老师,也带动了同学们参与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营造出生物课良好的学习氛围。
他在总结中写道:“我喜欢生物,我更喜欢我的生物老师,她经常带我们做实验,让我们观察生物标本,带领我们在生物世界遨游。生物这个学科,让我完美的理解了我们多幸运能生活在这个美丽的生物圈中,我们要热爱生命,尊重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有一次,李颖老师上完性别遗传的课后,班上的女生小月(化名)来到办公室里找到她,嗫嗫嚅嚅着害羞地问:“李老师,真如你所说,生男生女是由父方决定吗?”
在李颖老师的印象中,小月同学很聪明,生物成绩也不错,她就反问了一句:“是啊,怎么,你没有听明白吗?”
小月的脸涨得通红:“听明白了,就是想再次确认一下!”说着,深深向李颖老师鞠了一躬:“谢谢你,李老师!”
几天后,李颖老师接到了自称小月父亲的电话:“李老师,我女儿回来说,您在生物课上说生男生女真的是男方决定的吗?”
“是啊!只有男性生殖细胞里的Y染色体与女生生殖细胞的X染色体结合的受精卵才能生出男孩!”
“哎!您说的知识我听不懂。但是李老师是文化人,我相信您!”男子的话语里透露出自责和悔恨:“都怪我,都是我的错啊!”
接下来,李颖老师从男子的口中得知,他家三代单传,哪知到了小月这里却是女孩。小月的父亲大失所望,把这一切都归结为小月的母亲。他经常埋怨小月的母亲肚子不争气,对她挑鼻子竖眼,甚至吵架离婚,弄得家庭关系挺紧张。小月学了性别遗传后,回家讲给父亲听,理直气壮地替母亲伸冤。男子半信半疑这才打电话给李颖老师求证。
后来,小月开心地对李颖老师表示感谢,因为自从那件事情过后,父亲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主动给母亲道了歉,父母的关系融洽了。通过这件事情,李颖老师都不得不感叹,是生物知识挽救了一个家庭。
曾雪娇同学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是李老师让我明白,生物就在我们身边。比如花朵中的雄蕊和雌蕊;动物的各种行为;人体中的精子、卵细胞;遗传变异、染色体和基因;细菌真菌和病毒等等,这些探索生命体秘密的知识就是生物学,它可以解释很多问题。
小时候,我们会问爸爸妈妈自己是怎么来的。爸爸妈妈只会说是从石头缝中蹦出来的,或充话费送的。而我学了生物后,便知道自己是由一个受精卵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系统,进而形成人体的。学了生物课后,也知道自己的外貌是怎么形成的,因为母亲与父亲给自己的双眼皮基因,便结合成了自己的双眼皮。我们人体表现出来是显现基因,体内可能还有隐性基因。这些都是生物带给我们的,它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奥秘。感谢李老师带着我们一个个地去破解……”
二十几年的教学生涯只是弹指之间,李颖老师默默无闻地将最美的人生年华奉献给了生物教学。她严谨细心的工作态度,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优秀的教学成效得到学校、家长、学生的认可。李老师先后被评为金堂县继续教育先进个人、金堂县德育工作先进个人、金堂县优秀青年教师、成都市中小学市级骨干教师。在专业教学方面,课件制作(北师大版本)比赛中荣获成都市一等奖;“文轩教育杯”课标、教材解读大赛县级一等奖;论文多次获市、县级奖励。李颖老师还担任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经验丰富,班风学风良好,她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班主任。这些荣誉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它是李颖老师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最好体现。
教师是平凡的,他们好像一颗小小的铺路石,让一批又一批的同学在像李颖老师铺就的道路上奔向远方。李颖老师说自己钟情生物教学,她愿意陪伴学生成长进步,让他们了解生物的本真,让他们懂得生物之间的关系,让他们感叹生物之间的和谐之美!
引用古诗文赞作品中的他们——
李颖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曾浩然同学——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小月同学、曾雪娇同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而后在那个青春迷茫期里,于文字,我更多的是寄托,依赖它抒发一种自己的那种小资感情。
肯定一点,我是做过文学梦的。想过做路遥,做周克芹,甚至想过做琼瑶,做金庸……
只是后来为了生活奔波,于文字,我渐行渐远……
多年后重新接触文字,肯定依然有喜爱的成份,但是也多了份世俗,不否认,我曾经希望借助它挤进所谓的文学圈子,借助它能沽点名钓点誉……
所谓不忘初心,而我多少是丢失了初心。兜兜转转过后,其实我依然默默无闻,充其量只是一个文学的边缘人!
这里,我要感谢一个人,他就是刘元兵先生,我与他在江山文学网相识,其实我们离得也不远。经常我称他刘秘,刘哥。时常我感受到了文人相轻,而在刘元兵先生那里,我得到是欣赏和肯定。
于是就有了刘元兵先生请我参加采编的金中外实校十周年的《梦开始的地方》,和现在进行的《广兴记忆》,在采访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好的历练,也积攒了一定的经验。
特别感谢刘元兵先生的相遇之恩,厚待之谊。这里,也应该感谢我的贤内助,她在幕后给了我很多帮助。
以后于文字,我可能会淡然很多。不再刻意那些追名逐利,不再刻意挤所谓的圈子弄得头破血流。
做一个文字的边缘人吧,其实挺好滴!
回想这几年的经历,我在文字圈外得到收获远远比圈内多。我通过自己的文字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和展示自己生活,得到了一些朋友常年的了解、关注和认可,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伸出了援手,这都是文字带给我的恩赐。
文字结缘,文字搭桥,文字结情!
文字于我能这样回赠,我夫复何求?
感恩,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