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绿野】最美的遇见(散文)

精品 【绿野】最美的遇见(散文)


作者:烟波放钓 进士,7151.2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973发表时间:2019-05-12 14:55:08


   人生旅途,总是有赏不完的风景,历不尽的人事,有的让人喜欢留恋,有的令人厌恶,但不论哪一种际遇,都是需要缘分的,有了这一种缘分,哪怕是人海茫茫、世事沧桑,也终究会有最美的遇见。这样的遇见,不需要任何理由,不需要刻意追求,或许就是在擦肩而过时不经意的一个回眸,便在你一辈子中烙下一个深深的印迹,就如风雨后的那抺彩虹,虽然并不恒久,那种惊艳的美却令你久久不能忘怀……
  
   (一)
   比如与惠安女和湄州女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的蟳埔女,比如她们那花枝招展的发髻,头上插戴的香气扑鼻的鲜花,象盆“小花坛”似的,当她们聚集在一起时,就是一座座姹紫嫣红的移动“花园”,令人艳羡无比。这群头戴簪花围、发髻插象牙筷的头饰装戴的蟳埔女,传说中是中亚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后裔,让我们从土生土长的民俗服饰里洋溢出别样的异域文化气息;如今,“蟳埔女”习俗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泉州的女人勤劳能干、心地善良,见不得别人受苦遭罪,目前在泉州从事公益爱心活动的志愿者中,女性爱心志愿者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说来,富有正义感、敢于见义勇为挺身而出的女英雄,并不是当今这个时代才有的产物,在泉州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自有着相当久远的“传统”,譬如东海金琦社区那位庇佑着海丝之路出海口千余年安宁的“圣姑娘娘”。
   这位美丽且具有无限大神通的女神“圣姑娘娘”,就是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圣姑妈”,而至于她姓甚名谁,村里人反而都说不清楚了,只知道她是唐代时期本地一位溺水而亡的年轻姑娘,因为她时常显灵搭救沿海一带的落水乡民,被乡民们爱戴而立庙以敬奉。金崎这座唤做宁海庙当地人称作“大普公宫”,虽然泉州上千年的宫观寺院便有上百座之多,但“大普宫”因为影响之大、信徒之多,而被民间称之为古代泉州的八大庙之一,如今被泉州市人民政府定为一座市级的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所供奉的神明中就有圣姑娘娘。
   宁海庙坐北朝南,翘脊飞檐,规模宏大,为石木砖结构,整体上可分为山门、前殿、拜亭、正殿、观音殿、三宝殿,庙东西两侧有回廊。庙后就是鹧鸪山,但这座被称之为山的山,其实看起来也就是一座大土包而已,因其形态更像一个大鸡笼,本地村人也有戏称之为“鸡笼山”。但是,因为此地因为供奉着护佑村民和海上安宁的“圣姑娘娘”,古人们更愿意称为圣姑山。
   宁海庙大门前有一片宽畅的石埕,足有数千平方,香客游人进出非常方便,正面开通三门,正中间高悬着两块“泉郡宁海庙”和“金崎古地”的金字匾额,门联上书着“积德济贫拜佛自有福,欺善作恶求神也无益”;左边门上悬挂“有求必应”匾额,下书门联“驱风息浪碧波声如歌,视民犹伤香枝烟似舞”;右边门上则为“普天同庆”匾额,下方有联“善为至宝仁德颂千秋,心作良田宽宏耕百世”。大门口有一对辉绿岩雕成的抱鼓石,上面浮雕双狮起舞图案,灵动鲜活;两侧各有辉绿岩石狮一只,据说为20世纪上半叶期间所雕,中间还有青石雕石狮子一对,则是近年新添的。至于这座庙的建造时间,因为年代久远,历代村人失于保护,一些相关的资料渐渐失落,以至于人们对这座庙堂的建造时间都不甚清楚,仅仅从零星记载中得知建于五代闽王王审知统治时期(907年—925年);如此算来,这座宁海庙的历史已有千余年之久。现存庙宇的主体建筑大多是1922年重建的,后来因为损毁严重又于1995年再次重修。
   岁月有时就像一本深刻的回忆录,偶然间将其拾起,掸去陨落的埃尘,铺平泛黄的褶皱,心怀感念,便会觉得即使在那些最不起眼的日子,也能把寻常的风景看到泪流满襟,叫人不禁慨叹光阴的消逝,感慨人生旅途中的每一回际遇。宁海庙内天井中那棵树龄近200年的老榕树下,立着一方斑斑驳驳的石碑,因受海风侵蚀,碑体风化严重,除了碑额《敕赐宁海通□护国夫人碑记》的文字依稀可辨外,其余碑文已经模糊。村里许多老人家平常都会聚到这里来,一边品茶,一边聊起当年种种,而对于碑上的文字,他们的童年时代都有印象,但那时谁也不曾重视,所以没有记录下来留存。特别是在六七十年代那个特殊时期,这块作为封建迷信产物的石碑便被一些人涂上水泥,到后来人们重新清理掉后,碑上的文字早已经被严重损坏再也难于无法辨认,这时才为当初没有进行记录而追悔莫及。
   对于这块石碑的来历,庙里和村民都认为是王审知为“圣姑娘娘”立的。这便引起我的好奇,堂堂闽王凭啥敕封“圣姑妈”呢?
   经过与看护宁海庙的老人一番深谈,一段历史的痕迹渐渐清晰了起来。唐光启元年(885年),王氏三兄弟率兵入闽,后又“入泉平寇”。正当王审知的舟师航行至现今石湖港一带时,忽然出现的浓雾将海面密密笼罩住,船队一时迷失方向,无法驶入泉州港,眼看随时都有触礁的可能。此时,无计可施的王审知只得乞求天地神灵指明航向。说来也怪,王审知心念方动,就见船队前方的高岗(鹧鸪山)上有一位少妇身穿白色盔甲,手举火把站在一块巨岩上为舟师引航。舟师在她的帮助下,得以顺利入港。王审知部下将士信心倍增,奋勇杀敌,一鼓作气击退敌军解救了泉州。唐开平四年(910年),王审知当上闽王,便差人来泉寻找这位为舟师导航的神秘少妇,后来寻至鹧鸪山附近的圣姑夫人宫,见到庙里奉祀的圣姑妈,同样一袭白衣,且样貌与少妇无异,方才知道是圣姑娘娘显灵了。王审知因此敕封圣姑妈为护国夫人,并下令建造“泉郡宁海庙”四季奉祀,立碑以纪。而圣姑娘娘所站的那块巨岩也被称为“七星岩”。
   当然,有关圣姑娘娘的真实身份和情况,我们也已经无从考究,而风化严重的闽王敕封碑碑文的具体内容,恐怕也一时难于知晓,只能待后人深入考证。不过,也因为这种难于探察的情形为宁海庙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许,古代的时候,出海者成年累月在海上航行,伴随而来的孤独与寂寞,以及随时来临的船破人亡的压力,让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个温柔善良的女神来供奉保佑他们。有时候女性的力量会显得特别大,她会在你最脆弱的时候给你一臂港湾依靠,在你最难过的时候用一颗温柔的心安慰你,就如另外一尊女神——妈祖林默娘。在宁海庙大门口那块由辉绿岩雕琢成的抱鼓石前回眸驻足,沿着来路留下的深浅印记,一路寻去,有花开鸟语,也会有雨雪风霜,冷暖如流,多少往昔掺杂着琐碎的点滴,悄悄的浸润在这无声无息的岁月里,纵然时光不语,而依然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让人想起,填满了最美的期许。人生是一场相逢,人生又是一场遗忘,最终都会成为那岁月中的一段风景。
   泉州是一个特别会造神的城市,大大小小数不胜数的庙宇供奉着大大小小的神祗,因此凡有来泉旅游的外地人,总是惊叹泉州果然不愧有世界宗教之都美誉。单单一个小小的金琦社区,单单一座宁海庙里,除了供奉“圣姑娘娘”之外,就还另外供奉着三位随王审知入闽征战、为保地方安宁而牺牲的将军,当地民众对狄、包、邱三位将军甚为敬仰,因此将他们塑成神像供奉于宁海庙中,称他们为“大普公”或“大总巡”;所以,宁海庙也叫做“大普公”。而且,这三位后来居上的三位“男神”,也随着宁海庙香火的兴盛,他们的“灵气”也逐渐从泉州本土,由前往海外谋生的乡人,将大普公信仰传播到东南亚各地,像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凡有泉州乡亲居住的地方大多建有大普公庙。百多年后,海外游子纷纷循着当初的足迹一路寻回,而伴随着华侨落叶归根情怀的,就是宗教文化的溯源寻根。为此,马来西亚大普公坛委托泉州华侨大厦旅游经销部帮助他们寻找祖庙,最终找到了金崎宁海庙,于是在1992年首次组团100多人前来金崎宁海庙谒祖……由此,一个大普公的民间信俗活动,将海内外游子的心连在一起,这种文化将先民海外求生的艰辛和他们对家乡的思念,也印证了一种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
   没有闹市的喧哗,也没有恢弘的亭台楼阁,袅袅升起的檀香飘散在宁海庙的每个角落,香客的脸上带着温柔和慈祥。宁海庙静静地躺卧于山田流水间,每天在钟声的呼唤中逐渐醒来,又在暮钟的安抚中归于平静,岁月交替,周而复始,就这样随着缓缓流水,其更多的历史背景故事慢慢地被忙忙碌碌的人们遗忘了……如今却又被有心之人重新拾起,慢慢地去挖掘以揭开那些个历史之谜,为民俗名村增色。
  
   (二)
   杏田,开始我以为是惠安县的一个民族村,等到汽车往南安方向走,才明白它不过是一个位于南安罗东镇蔡厝的一个自然村,因为地理位置偏远,因而知道的人并不多。这座美丽的小山村四面环山,因为人杰地灵而山常青、水色秀,有着千余年历史的杏田凤海宫,便选择在这灵秀的洞天福地上建造。
   建于公元627年的杏田凤海宫,坐东朝西,周遭丛林荫翳,风景优美,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这座千年古庙几度兴废。如今,能够再度重建,得力于一众乡贤的齐心合力。现在静静地躺卧于山田流水间的杏田凤海宫,许多历史背景因为年久月深已慢慢被人遗忘了。如今,乡人们在面对这个重新矗立的千年古庙时,总希望有揭开历史之谜的那一天,再为山村和古庙增色。
   位于山坳里的杏田,地方虽小,人口不过一千多人,但它的历史却非常久远,从唐朝初年起,便有不少人从中原一路迁移而来,留在这块土地上耕作生活。据考究,当时的住民大体有白、许、谢等族群,后来又因为种种原因先后搬迁出去,如今杏田主要的黄氏一族,则是明朝末年从埔头移居而来的,留在此地开枝散叶的。杏田的黄氏族人们常常感叹道,族人的兴旺发达皆得益于凤海宫神明的庇佑。于是,为了拜谒灵验圣灵的凤海宫,我与几个文友便在这个暖意浓浓的日子踏上了朝圣的路。
   沿着一条蜿蜒的山道,穿乡过村,来到此行的目的地南安市罗东杏田,一座深藏于老村的古庙,以其瑰丽的建筑艺术、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展现在我等众人的面前。新建的凤海宫为单檐硬山或悬山式,屋顶采用彩釉筒瓦,殿堂高大,梁、椽、柱、檩均以古柏为料,极为坚固;二殿为歇山式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不仅建筑宏伟,而且装饰十分讲究,砖雕、木雕之丰富精美,令人惊叹不已。前后两进殿宇,雕工细腻,内容丰富,大殿梁上笔墨丹青,装饰华丽。殿门是塑有哼哈二将,门额雕刻各种祥瑞神兽,浮雕做工简洁明快,形象逼真,把庙宇装点得既庄重典雅又富有生气,大殿前的石埕宽敞开阔,埕下池塘碧水幽幽,仿佛在讲述着凤海宫的传奇。历史上这座已经1391年风雨的古庙命运多舛,先后于公元955年后周世宗年间,因当时举国上下灭佛运动而遭遇烧毁,康熙年间1662重建后,又在文革时再度被毁;七十年代初重建时,面积仅有30平方,但在这个小小的庙里却供奉着香火传到东南亚等地的田都元帅雷海青等十三尊神位。庙小不起眼,却在本地颇具神奇,乡人们至今依然津津乐道着一个神奇的传说。
   始建于唐代的杏田凤海宫在漫长的一千多年历史里,并非无缘无故一时起意而建造的。当时,本地一些行善积德的乡绅,听闻堪舆家说道此处有飞凤结穴之地,山形似飞凤展翅,凤头探于水塘饮水,形似飞凤点水而得名。据说更早时候,有位风水先生路过这里,因为天色已晚便在一户人家借宿落脚,得到这户人家的热情招待后,为了报答便点拨了此凤地为其葬先人,并告诉这家人此地将来主发大贵。主人遵其言将先人葬于此穴,十多年后这户人家的孩子经过寒窗苦读进京赶考得中,后累官至御史。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并没有什么真凭实据。但经许多堪舆家测量,这里确实是风水宝地。后来之所以选择建宫于此处,缘起于一位老乡贤梦里有神明点拨,指示他在水塘边建造一座宫庙。老人醒来后颇觉奇遇,联想到此处“飞凤点水”的传说,和村里众善信商量后,便在乡里集资建起了最初的“凤海宫”。从此后,杏田以及周边村落百姓果然均得神佑,宁静富裕、五谷丰登,村民健康长寿,美满幸福,史上曾有几次瘟疫蔓延至此,当地的人畜均无受染,平安度过。周围的乡亲们感恩凤海宫的神明灵验,有求必应,便纷纷来此,从此香火旺盛。
   杏田凤海宫主要供奉的是田都元帅雷海青,是从罗东镇坑口村的坑口宫分炉过来的。位于村前小溪边的坑口宫始建于晚唐,现存殿宇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相公宫为平屋三开间,占地约300平方米,正殿奉泥塑田都元帅神像,头戴插满金花的学士纱帽,衣着红色蟒服,两侧分立侍神,左为金鸡,右为玉犬。正殿石柱刻联:“九天都院歌白雪,十八学士醉青春。”此联与梨园戏神座对联“十八年前开口笑,醉倒金阶玉女扶”之句相映照。而拜亭上刻有一联:“坑口化身参元相,宋代封位列三公。”在坑口宫对面50多米一座碑刻着“相公墓”三字的古墓,这碑为明朝万历二十八年庚子(1600年)所立,据传为雷海青的葬身之处,现由南安市文管部门立碑保护。

共 10152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语言朴实,条理清晰,首尾呼应,主题明确。人生旅途,总是有赏不完的风景,历不尽的人事,有的让人喜欢留恋,有的令人厌恶,但不论哪一种际遇,都是需要缘分的,有了这一种缘分,哪怕是人海茫茫、世事沧桑,也终究会有最美的遇见。这样的遇见,不需要任何理由,不需要刻意追求,或许就是在擦肩而过时不经意的一个回眸,便在你一辈子中烙下一个深深的印迹,就如风雨后的那抺彩虹,虽然并不恒久,那种惊艳的美却令你久久不能忘怀。比如与惠安女和湄州女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的蟳埔女,比如她们那花枝招展的发髻,头上插戴的香气扑鼻的鲜花,象盆“小花坛”似的,当她们聚集在一起时,就是一座座姹紫嫣红的移动“花园”,令人艳羡无比。遭遇一座温暖的城,遇见一段美丽的传说,行一趟古老的寺院,与一个到处带着灵性的古村落结缘,褪去生活斑斓的铅华,便会有一种最美地缘分。佳作推荐发表,问好作者,感谢赐稿绿野文学社团,祝福创作愉快,佳作连连。【编辑林科】【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90514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心契相依        2019-05-12 20:21:44
  拜读烟波大作欣赏精湛的文笔,学习給赞!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