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旅途中的饮食文化(散文)

编辑推荐 【心灵】旅途中的饮食文化(散文)


作者:黄皮人 秀才,1482.3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912发表时间:2019-05-14 08:24:14

【心灵】旅途中的饮食文化(散文) 背上行囊,游走四方,我们在一路观赏名川大河的壮美、领略小桥流水的幽情、体验长亭古道的意境、沐浴唐风宋雨的温馨同时,还要细细品味、慢慢享受旅游途中的饮食文化。因为,吃、住、行构成了旅游的三大要素,姑且将“吃”称作旅游饮食文化吧。
   旅游饮食文化?本文述说的既不是广义的食材、食料、制作、消费等,也不是狭义的北京烤鸭、湖北煨汤、安徽臭桂鱼和广东烧鹅仔等等;而是在餐饮过程中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令人赏心悦目的文化现象。也就是说,透过美味佳肴,能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人文世态。
   集我旅游多年之经验,旅游途中的吃绝对是一件十分有趣的现象,但如何“吃”出优雅的文化来,确实有点学问。因为外出旅游的用餐,若由旅行社安排,只能勉强填饱肚子,那有雅兴去体验饮食文化?若由朋友安排,一般都去当地的豪华酒楼,全国都是千遍一律,毫无特色。剩下的就是自由行,对的!我专挑那些当地有特色的饭馆,有时是个体小餐桌;有时是露天大排档。久而久之,便体会到:咀嚼的是风情,体验的是氛围,享受的是乐趣,尽管有时登不了大雅之堂。
   90年代的某一日,我带外地来京的朋友去恭王府游玩,出门时天已黑了,他反客为主地将我领进附近一家私人饭馆,后来才知道是厉家私人菜馆。据说美国前财政部长鲁宾、英国前首相梅杰等都光临过这里;金庸、梅葆玖、成龙等国内名人也曾是厉家菜的座上客。这是个普通的四合院,青砖黑瓦,大门上挂着一盏木制的棕色雕刻四方灯盒,柔和的灯光射满庭院,从外观绝对看不出来是一家饭馆。跨进大门,但见两旁各站立一人,着长袍马褂,戴圆顶布帽。见我们走进来,便吆喝道:“来客,请进。”这声音,拉着京腔京韵的调子,非常好听,透着一股亲切感。进得房间,墙壁挂有宫廷字画,令人眼光一亮;窗台摆有鲜花盆景,香气沁人心脾;正中一张四方木桌,大有宾至如归之感。
   进餐时特别讲究,碗、筷、碟、盘均描龙绘凤,玲珑精制。上菜时一人一份。主人是一位70多岁的老叟,眉宇间透着沧桑,身子骨显现健硕,自称是清朝末年的宫廷厨师,现正带着家人专营宫廷菜肴。席间,每上一道菜他都要介绍一番,讲的都是宫廷秘籍、老北京的传统风味和礼仪,尽是一些过去闻所未闻的新鲜事,令我们大开眼界。见我们听得十分虔诚,老人愈发自豪地说:过去只有权倾一世的皇亲国戚和鼎食钟鸣的名臣官吏才能享此口福,今天你们来了也算荣幸。
   吃完饭,离开时主人亲自送到门口,又听得一声吆喝:“慢走,您呐!”这声音在夜色笼罩的四合院内回荡,仿佛深宫传来,朕顿时有种用完膳后,立马出宫的感觉。说实在的,这顿饭无非吃的是老北京的芥末墩,驴打滚、灌肠之类的东西,但经过精心包装便充满神秘色彩,令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京味文化和宫廷文化,时隔多年还弥久历新。
   2013年春季,与朋友一道去洛阳赏花,正当我陶醉在“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意境之中时,朋友却要拉着我去吃“水席”。水席,什么玩艺儿?我心虽说不解,但也只得客随主便。
   没料到,走进到餐馆后,发现偌大的空间里座无虚席,热闹非凡。又没料到,上菜后令我耳目一新,为之一震。首先是菜名叫得好:牡丹燕菜、葱扒虎头鲤、云罩腐乳肉、海米升百彩;其次是菜肴做得绝:燕窝、海参、猴头,全是用淀粉、莲菜、山药、萝卜、白菜制作的,个个形象栩栩如生、惟肖惟妙;最后是味道非常美:甜的、咸的、酸的、辣的,样样俱全,口口入味。如此简单的食材,能够做出绝顶精美的菜肴,你不得不佩服洛阳人的聪明才智!不得不为源远流长的水席文化拍案叫绝!
   然而,更没有料到!席间,还有演员上台演唱豫剧。说实在话,在中国诸多剧种中,我最喜欢听豫剧,甚至超过了国粹京剧和我老家的楚剧。这是因为它既不像京剧那样拖腔拿调,又不似楚剧那般方言难懂;它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易为听众所接受。这种边餐饮边欣赏节目的利弊暂且不论,但其传递的浓浓的文化气息应该是可圈可点的。记得武汉吉庆街曾经风光上演一段时期,10多年前我回汉期间应同学之邀光顾过此处。夜间的街道之上,摆满了桌椅,灯火璀璨,人声鼎沸。一帮艺人手持乐器穿行在餐桌之间,食客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点歌或听演奏。这也是一种有特色的饮食文化,可惜!因影响交通和扰民遭至取缔。无独有偶,北京几年前亦推出一种新颖的形式,人们在进餐时,可欣赏台上表演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节目,一时间颇受“过来人”的欢迎。我曾去过数次,怀着一种念旧的情愫,坐在那里仿佛逝去的岁月又活现在眼前,吃着、看着、听着,恍然如梦!但不知何缘故,突然消失了?
   这种形式首推内蒙古。在广袤无垠的苍穹之下,茫茫无际的草原呈现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画卷,蕴含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几座彩色的穹庐坐落其间。我们一行旅游来到锡林浩特大草原,当地朋友盛情款待我们。席间,请来乐队表演,悠扬的马头琴声和男女歌手的演唱声令蝴蝶翩翩起舞、泉水叮咚流淌、大雁展翅盘旋。唱毕,演员向客人敬酒并赠送洁白的哈达。客人左手端着盛满白酒的银碗,用右手的无名指蘸上白酒,对上弹“敬天”、对下弹“敬地”、朝前平弹“敬祖先”,最后双手端碗一饮而尽,以示对主人的谢意和尊重。这种草原文化是何等的优雅和浪漫啊!
   近几年,游走于白山黑水之间,欣赏了莽莽的林海雪原、巍峨的长白山脉和浩瀚的镜泊湖水。所到之处,无论是大学同学还是部队战友,就餐时总是安排观看“二人转”。东北风俗讲究“迎客的饺子送客的面”,那饺子包得绝对够水平,薄皮大馅,透着东北人的豪爽、实在。餐厅里装饰得张灯结彩、花花绿绿,透着一股喜庆、吉祥。二人转的表演形式似乎特别适合在这类场合,生活气息浓郁、节目活泼诙谐,将地方的民情风俗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那些演员个个身怀绝技,说学逗唱、展转腾挪,令人拍案叫绝。东北人有句口头禅:“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而我身处其间,既品尝了美食、又欣赏了节目,精神、物质双丰收。
   走进山城重庆,情形就大不一样了,大街小巷尽是火锅店,甚至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油辣”气味。旅游去过许多地方后,我个人认为,一个地方的饮食文化与其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反映了地域特征。重庆是山城,其境内江河纵横,水雾缭绕,常年空气潮湿,人极易患上与湿气有关的病痛。于是,火锅应运而生。那火锅,一盆鲜红的辣汤,将食材煮沸,吃进肚子里,既祛湿气又增食欲,养身健体,何乐而不为。到重庆旅游,大学同学接待我,不由分说便拉进了火锅店。里面热腾腾、火辣辣、香喷喷,宾主围桌而坐,随着火锅的不断升温,人的情感也在不断加深。
   将旅游饮食文化推向极致的莫过于广东人的“吃早茶”。单单一个“吃”字便将国人的观念颠覆得稀里哗啦,唯有敢为人先的广东人才有这种创举,并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同。这就好比有人说“喝早餐”一样,别人定会认为这人没文化,说的话滑稽可笑。
   大凡来广东旅游的客人,见到满大街的茶肆酒楼,一定会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念头:去体验一把吃早茶的乐趣。2016年岁末,我去广东湛江旧地重游,其间,战友请我吃中午餐。当天11点半钟,我们走进了包间,发现里面有3个人正在吃早茶。服务员悄悄告诉我们,他们从早晨9点吃到现在,看那优哉游哉的阵势,似乎离散席还早着咧。
   我一时兴致大起,也想体验吃早茶的乐趣,决定第二天来这里吃早茶。翌日,大家如约而至,干稀各点了几样后,便开始“吃”了起来。不足半个小时,我的“乐趣”尚未体验到,肚子却撑饱了,只得坐在那里偷偷观察周围。窗外,植被蓊郁,高大的棕榈树和荫翳的榕树在微风中摇弋;室内,偌大的餐厅食客如云,轻盈的乐声隐约可闻,一派恬淡的氛围。近旁的战友正在窃窃私语,偶尔优雅地夹起一块点心放进嘴里慢慢咀嚼。其它客人有的在看报纸,有的在玩手机,有的三三两两在聊天,即使喝汤也是双手端碗凑近嘴边抿一口。这时,我才恍然醒悟,原来广东人的吃早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品的是文化,享受的是生活。
   我确实太OUT了,竟将广东的早茶当作湖北的过早,太没有情趣了。

共 325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述说饮食文化的游记,这是一篇描述作者对各地饮食文化感受的散文。在这篇灵动的文字中,作者用舒缓的笔触将不同地域的“吃”悠然道来,就像是旅行归来,与没有外出的朋友谈论一路上的见闻一样,当然,这些见闻全是与吃有关的。作者的思绪是跳跃的,忽儿将我们带到了东,忽儿又带到了西,刚品过京城的宫廷菜肴,又见识了洛阳古老的水席,边听着豫剧边进餐,的确是一种高品味的享受。与之相仿的还有内蒙,草原饮食文化的别致与浪漫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品语言生动,描写细腻,现场感强,的确是游记作品中的上乘之作,推荐共赏。【编辑:透明秋语】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5-14 08:24:57
  拜读老师的佳作,此篇就是游记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5-14 08:25:44
  谢谢老师带来的稿件,期待更多佳作呈现,在心灵之约展现你的才华!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5-14 08:26:39
  恭祝创作激情不减,佳作不断呈现!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