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在不完美的世界里寻求完美(赏析) ——电影《完美的世界》观后
美国电影《完美的世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德州发生一起越狱案,两名罪犯从牢房的通风管道逃出,之后劫持了一名8岁的小男孩菲力普作为人质开车逃跑。州长正在争取连任,专门送来当时最先进的房车供警察局长破案使用,并派出犯罪学家协助。
逃跑途中,因另一名同伴殴打小孩,海恩将其处死,一个人带着小孩继续逃亡。经过多次历险之后,在一家农户家中,海恩为了自身安全将这家老小捆绑起来,菲力普用枪将海恩击伤,海恩最后被赶来的警察击毙。
越狱、逃窜、绑架、追杀,这种警匪片有惊险,有血腥,有刺激,何来完美之说?
这就是此片的高明所在,将罪恶与美好混搭,并巧妙地表现出来。
通过海恩与小孩的交流得知,小孩和母亲及两个姐妹一起生活,他从小就没有见过父亲。又因为信仰不同,母亲不让菲力普与邻居小孩一同过万圣节。这种缺少父爱和玩伴的经历与海恩小时候有相似之处。
海恩小时候,父亲也不在家,只是从遥远的阿拉斯加寄回来一张明信片,邀请他去那儿玩。母亲自杀后,父亲回来过一次,不久又与他分开。海恩将那张明信片一直带在身上,尽管已经很破旧了。他逃跑的目的地就是去阿拉斯加,那是他父亲生活过的地方,他要去赴这个久远的邀约。
一路上,两人相互交流,配合默契,似乎很自然地找到了共同点:父子关系。海恩充当起父亲的角色,尽量满足小孩的要求,讨吃的,玩飞车,认地图,买衣服,让他一路开心。海恩这么做,好像能弥补自己缺失的童年一样,或者是做一个他所希望的父亲。
美好与犯罪相连,童真与邪恶纠结,前一刻还在与农夫家的老太婆伴着古典音乐跳舞,后一刻便将农夫一家人捆绑起来,用罪恶的手段去完成美好的愿望。或者说罪犯身上还有着一丝善良,两者掺杂,对比强烈,让观众感到了人性的多面。
小时候爱的缺失,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包括性格形成、心理扭曲和情感遗憾。长大后,尤其是当自己有了能力之后,总是会想办法弥补这种缺失。
人生不完美,却挡不住人们去追求完美。
人是情感复杂的组合体。戴罪之身,越狱逃跑,却心存善意,在不完美的世界里仍然寻求完美的世界,这就是影片要给人的印象和感受吧!
只是这种寻求完美的过程,常常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大的代价。缺失已经成为过去,时光不会倒流,现实也不是靠想像就能改变的。
影片的另一条线是警方的追捕。在他们的眼里,海恩就是一个越狱逃犯,且手上有人质,那是他生命的筹码。
警方认为,海恩越狱不久就打死了同伴,一定特别残忍。人质在他手上非常危险,为了人质的生命安全,警方可以随时击毙海恩。
还是那位州长派来的犯罪学家提出了不同意见。她通过监狱提供的资料分析,认为两个越狱者不是同路人,杀死同伴另有原因。
后来在追逐的过程中,两车迎面驶过,她发现那小孩面带笑容,由此判断人质暂时没有什么危险。
直到最后,她通过望远镜观察到受伤的海恩与小孩关系亲密,进一步判定人质的是安全的。当她与警长一同前去谈判时,狙击手的枪响了!
原来是受伤的海恩准备掏出明信片给菲力普时,后面观察的警察以为海恩要掏枪,随即下令开枪。
警方哪里知道他要掏出的是明信片呢?更不知道海恩与小孩已情同父子。情感的交流只有当事人心里清楚,别人是很难看出来的,何况是罪犯与人质之间。
海恩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没有寻找到他所希望的完美世界。影片的最后,小孩从海恩手中拿过了那张明信片,似乎要由他去实现这个梦想了。